張月燕

每個嬰兒出生時,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都是敞開的:父母能敏銳地從孩子哭聲的細微差別里辨別出不同的需求,無論是想要喝奶、得到關注還是陪伴;嬰兒也可以很快辨認出父母的聲音、微笑和氣味。親子之間彼此的情感響應是及時且同頻的;就算偶爾不同頻,嬰兒也會堅持不懈地進行表達(哪怕他最開始只會使用哭這一種方式),而父母也會竭盡所能去理解。通常,一次有效的溝通很快就會發生,爸媽會發現孩子又一次餓了,即使不久之前剛剛喂過母乳。
等我們學會了說話,更是發生一點小事都會黏在父母身邊嗷嗷叫,父母也總是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給予相應的歡呼或者寬慰。可惜的是,語言似乎很快成了防御和迷障。
10歲時:“媽媽,今天好煩!”“有吃有喝,作業都不寫就玩iPad,你還有啥好煩的!”感受,沒的聊了。
13歲時:“爸,我最近發現魯迅寫批判性文章寫得確實犀利!”“魯迅還寫過那么多文章呢,你就只看得到批判性?”觀點,也憋回去吧。
15歲時:“爸媽,我覺得你們掙錢也挺不容易的?!薄拔覀兤此榔椿钸€不都是為了你,你有空操心這個,還不如期末考試爭爭氣!”算了,事實也別聊了吧。
長大是生命變得復雜、變得立體、變得豐富的過程,避無可避,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也在經歷這樣的過程,承載彼此關系的不再是我們對彼此的興趣本身,而是雜糅了太多的中介物。“我和你”的關系,異化成了“我和它”“你和它”的關系,隔著太多的中介物,分享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實在也怪不得我們將溝通意愿一降再降,直到關上心門。
可是,藏起來固然可以暫時享受輕松,但永遠不被發現就會變成一場災難。父母和我們,都正在或即將深受折磨。
所以,回到最初吧,讓溝通回到溝通的本質:向對方傳遞自己的情感意圖,識別彼此的脆弱和保護,換來同頻的回應。父母固然容易被亂花迷眼,但是孩子,請不要低估你的存在對父母的珍貴性、你的堅持對父母的影響力。大多數父母,無論平時看起來有多“冥頑不靈”,但當孩子真的遇到傷害、地震、海嘯時,他們都會無條件地將孩子護在身后,哪怕自己粉身碎骨。只是心靈上的風霜雷電實在難以用肉眼識別,請你拾起幼年時的勇氣,用你日臻圓熟的溝通策略,或是最笨拙、最原始的哭喊求助,只要你不放棄表達,就一定能夠換來父母的看見和理解。
溝通并不是有意愿就有可能的,但孩子朝向父母的溝通,有意愿就始終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