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格羽

摘 要: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統籌規劃,拓寬金融類專業留學生培養路徑,大力推進金融類專業留學生培養,力求為廣西金融領域的對外交流與開發提供后備力量。目前,東盟在桂高職金融類專業留學生培養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著培養規模較小、金融學專業設置不夠科學等問題。為此,廣西高職院校應優化東盟在桂高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的培養路徑,通過塑造“廣西品牌”、多維度擴大引入規模、整合專業資源、科學設置課程、突出政府主導、不斷優化具有廣西特色的培育體系、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教一體化等舉措,提高東盟在桂高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中文+職業技能;“一帶一路”;金融類專業留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2-0112-04
廣西地處亞熱帶和南亞熱帶交界處,具有沿海、沿邊、沿江的區位優勢,是中國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中樞。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的建立,為廣西對外開放發展帶來了廣闊的機遇。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廣西積極推進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打造了多個對外開放的平臺和窗口。在這樣的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持續開展面向東盟的高職院校留學生培養工作,深入研究金融類專業留學生培養的路徑,助推經濟發展,為對外經貿合作夯實根基。在推進金融類專業留學生培養工作的過程中,高職院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
一、東盟在桂高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重要性
(一)為金融行業對外發展搭建橋梁
無論是“一帶一路”建設還是在對外經貿合作中,金融業務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我國產業發展的升級轉型,金融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培養更多的金融人才,高職院校紛紛開設了金融學專業。借助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廣西的高職院校吸引了許多來自東盟國家的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就讀。這些留學生在金融行業對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在海外求學經歷中積累了一定的國際金融知識,對全球金融市場、政策法規以及最新趨勢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而且他們在語言、視野、專業等方面具備優勢。對這類留學生進行培養可以為廣西金融行業對外發展搭建國際化的橋梁,助推金融行業的對外交流。另外,留學生在海外留學期間會結識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教授以及業界專業人士,這些人脈關系為他們對外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從而拓寬金融行業的業務范圍,進一步促成金融行業的對外合作。
(二)助力文化交流傳播
廣西的民族文化千姿百態,其中壯族文化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廣西高職院校理應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讓優秀的文化“走出去”。高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為推動廣西多樣性民族文化“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機會。留學生由于能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往往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敏感性和理解力。這樣的特質,使得留學生有能力幫助不同群體消除文化誤解、減少文化偏見,促進不同群體之間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增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1]。另外,留學生掌握了中文之后,可以更好地將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呈現給自己國家或者其他國家的人,無形中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
(三)為優化人才結構創造條件
合理的人才結構是支撐發展的關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人才的國際化素質變得越來越重要。這要求高職院校在教學工作中進一步加強留學生培養工作,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培養出更多具備國際化素養的人才。與此同時,加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并將更多具備國際化素質的金融人才留下來,加入就業創業的行列中,以使我國的人才結構更加多元化。留學生在國外習得的技術、理念和經驗,也能夠為人才隊伍貢獻多元化的智慧與力量,提升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因此,高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對優化人才結構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為優化人才結構創造有利的條件。
(四)為區域發展增添動力
高職院校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更多的職業人才,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增添動力。從廣西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金融行業的職業人才相對匱乏,導致金融行業發展的后備力量不足。高職院校近年來不斷加大學科支持力度,以提升教學質量。留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讓高職院校愈發關注金融學專業留學生的培養問題,試圖將金融學專業留學生轉化為區域發展的推動力。東盟留學生往往具備雙語或多語能力,他們當中很多人專業基礎扎實,有的留學生甚至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些優勢不僅可以為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而且能為區域發展增添動力。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對外經貿合作中,留學生培養可以促進“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交流,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二、東盟在桂高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規模較小
現階段,廣西高職院校還未形成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規模,引入的東盟留學生數量較少。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外事辦公室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末,廣西12所高職學校開設專業57個,接收國(境)外留學生800余人,其中金融學專業留學生不足100人。一些廣西高職院校并沒有開展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引入工作,常年不招收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導致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發展滯后。即使部分廣西高職院校引入了一些金融學專業留學生,但由于師資無法滿足培養的需求,每年金融學專業留學生的注冊人數僅有2—3人,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成效并不顯著,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規劃和目標因而難以實現。
(二)金融學專業設置尚需優化
部分高職院校在金融學專業的學科設置上存在較大的問題。課題組對廣西接收留學生的12所高職院校發放了線上調查問卷,主題為“廣西高職院校留學生培養模式問卷”,調查對象是來自五個東盟國家的800名留學生。該調查從留學生個體角度出發,重點研究分析專業學習資源和興趣需求在性別、年齡、漢語水平和國籍層面的差異性,以及東盟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目標需求和專業學習需求;根據上一輪調查結果,課題組又選取了廣西開設金融學專業的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北海職業學院等8所??圃盒?。針對這8所財經類院校的82名留學生發放了線上問卷調查,主題為“東盟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專業適應性調查”,另外,結合半結構訪談方式對其中5名東盟留學生進行訪談。從課題組的綜合調研情況來看,65.00%的在廣西高職院校沒有結合對外經貿、“一帶一路”的發展情況設置金融學專業學科,也沒有將學科與“中文+職業教育”進行融合,難以對留學生產生吸引力;根據自身發展情況規范了金融學專業學科教學的8所高職院校雖然在落實教育主管部門的部署安排上采取了一些舉措,線上學習資源較為豐富,但針對性不夠強,在師資力量上沒有同步跟進,缺少教師有效指導,陷入“教無良師”的困境,致使生源流失。
(三)培養模式有待完善
當前,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依舊處于探索階段,還未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教育主管部門對金融學專業留學生的培養不夠重視,對高職院校提供的科學指導較少,造成高職院校對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關鍵問題、重要環節把握不準,存在“無序發展”的局面。而高職院校普遍缺乏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經驗,培養機制和培養體系尚不成熟。比如,一些高職院校的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教師團隊雖然由具備多年經驗的教授專家組成,但是在教學模式上與留學生的實際需求不相匹配,課題組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0.00%的留學生認為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不夠新穎有效。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受客觀因素的限制,廣西對金融學專業留學生的培養缺乏強有力的支持,尤其缺乏優惠政策的支持。據課題組統計結果,2020—2023年期間,廣西頒發涉及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文件僅有5份,政策的支持力度與實際需求之間仍然有較大差距。高職院校在開展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工作時缺乏人力、物力,又得不到政策的幫扶,很多留學生會選擇到政策更加優惠的地區學習,直接削弱了廣西高職院校在留學生招生工作中的競爭力。
(五)校企之間缺乏有力合作
高職院校在職業培養上具有獨特的優勢,這為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大部分高職院校普遍把重點放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上,不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2]。從課題組的調研情況來看,開展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工作的8所高職院校中,70.00%的課程為理論知識類課程,僅開設了銀行技能、傳票錄入等實踐技能培養課程,只有5家院校與金融企業進行了聯系與合作。
三、東盟在桂高職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優化路徑
(一)塑造“廣西品牌”,多維度擴大引入規模
面對全新的發展形勢,廣西財經類高職院校要注重專業品牌的打造,以擴大留學生的引入規模。
一是在辦學特色上,財經類高職院校要將金融類專業留學教育納入其中,使辦學更加多元化,為留學生招生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例如,可以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引入金融學專業,并將“中文+職業教育”融入其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既能夠提升教學質量,豐富留學生的金融專業知識,又可以提升他們的中文水平。二是拓寬招生宣傳途徑。高職院校要積極利用線上與線下平臺,如通過國際大學生論壇、社交媒體平臺、留學平臺等線上渠道,以及經濟合作論壇、區域交流會議、國際大學生活動、教育論壇、校際交流等線下渠道進行招生宣傳,讓更多留學生了解廣西的高職院校。三是與東盟教育中心建設等組織機構合作提升品牌影響力,通過合作強化品牌效應,提升高職高專在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工作中的影響力,推動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再上新臺階。四是職業院校之間應相互溝通協作,共享招生信息、資源,共同研究相關的錄取規則、規定,打破高校之間的壁壘,讓有不同專業側重的院校都可以招錄到對口的留學生。五是優化招生條件與標準,如規定中文水平達到某個等級后方有申請資格、有相關專業學習與實踐經驗才可申報等,“聚英才而育之”。同時,組織東盟來桂留學生入學考核,按照考核成績靈活設置相關課程,切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六是建立高效協同的招生機制。高職院校應積極建立專門面向東盟的招生機制,對年度招生工作質量進行評估,總結成績、查找不足,為做好新一屆招生工作厘清思路、奠定基礎,逐步完善基于職業教育發展特色的東盟來桂留學生招生路徑和制度。
(二)整合專業資源,科學設置課程
在專業設置上,應緊跟“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步伐,結合國家相關政策開設金融類前沿學科,構建具有廣西特色的留學生本地培養學科體系,讓留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用?!耙粠б宦贰苯ㄔO在東盟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高職院校應整合其中的有效資源開設國際金融學專業,在東盟地區開展招生工作。同時,在專業設置上要與高職高專原有的財經類專業有所區別,充分考慮留學生的教育背景、成長經歷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對金融學專業進行細分,即將中文語言技能、職業技能與金融學專業知識融合起來,形成適合東盟留學生的“中文+職業教育”金融學專業學習資源體系。在師資力量上,廣西財經類高職高專院校要優化和利用原有資源、積極引進新鮮血液,整合中文專業教師、企業輔導教師、職業實踐指導教師相結合的體系化師資資源,不斷優化師資力量供給,逐步提升在留學招生領域的競爭力。
在課程設置上,應推動金融學專業課程由理論型向實踐型轉變,將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融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計劃,合理調整傳統課堂教學、企業實踐教學、傳統理論教學的課時安排,不斷向實景實操教學模式轉變。比如,課時量可由學校理論64課時調整為學校理論32課時、企業實踐32課時,對留學生進行分組教學、梯度構建、分類培養、創新培養。同時,積極推動課程考核改革,改變“以考定成績”的傳統評價模式,將企業參與度、企業實際應用操作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樹立實踐為先的鮮明導向,創新構建課程評價數學模型,如將原來的課程考核標準從學校占比100%,調整為學校占比50.50%,企業占比49.50%,并將中文技能作為基礎能力納入考核附加項。
(三)突出政府主導,不斷優化具有廣西特色的培育體系
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工作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門應進行深入的調研,全面了解區內高職院校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的發展情況、現實困難,有的放矢地制訂針對性政策。
一是加大優惠政策供給。應優先支持高職院校增加留學生培養中的人力、物力資源。比如,在地方政府層面建立長效激勵機制,為優秀留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助學金和獎學金,以培養更多更高層次的留學生。二是吸引多元主體參與?!耙粠б宦贰苯ㄔO讓很多廣西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項目,設立分支機構,政府應鼓勵這些跨國企業參與到培養來桂留學生工作中來,發揮企業在人力、資本和技術上的優勢,在培養留學生的同時,也能為企業儲備和輸入優秀的留學生資源,實現留學生和企業的共贏;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出資,通過設立專項獎學金、完善獎學金校企合作計劃、向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的留學生提供專項資助等方式,提高來桂留學生的獎學金比例、擴大獎學金的發放范圍,增強廣西高職院校對留學生的吸引力。三是制訂考核政策。可以年度為單位,對金融學專業留學生進行屬地化考核,包括漢語水平考試、財政理論知識考試、職業實操技能考試等。四是加強就業創業扶持。各級教育部門應制訂針對性的東盟在桂留學生就業創業扶持辦法,在生活保障、資金支持、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補助補貼,讓留學生學有動力、創有活力,解決職業院校畢業留學生的就業問題,這樣既能防止人才流失,又能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到廣西留學深造。針對在區域發展、學術研究、金融領域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留學生,還可以制訂專門的獎勵政策,提高留學生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
(四)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教一體化
廣西高職院校應加強與金融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為留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比如,可以邀請金融企業人員到校演講,讓留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尤其是廣西金融企業的情況;也可以與金融企業進行合作,為留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與金融企業、留學生簽訂產教合作協議,在專業學習階段,定期組織留學生赴金融企業開展實習鍛煉,強化中文能力和崗位實操能力,增加留學生的就業機會。積極推動院校與企業優勢耦合,秉承“實踐即實戰”的理念,與企業聯合設計“線下+線上”的中文與職業技能培養教學體系。比如,可采用沉浸交互、虛實融合、想象智能等教學方式,建設360°虛擬場景,推行“實踐—理論—再實踐”螺旋式“知行合一”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實現“實地實景教學+虛擬場景教學+虛實聯合教學”,解決金融學專業課程中實際構建情境、互動、體驗和反思的深度學習場域問題。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企業的AR虛擬場景中,與企業在職崗位人員“屏對屏”“鍵對鍵”實時探討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通過沉浸式實景、實操、實地教學,將理論學習、知識轉化、能力培養有機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授課方式從以理論灌輸為主轉變為以操作體驗為主。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積極拓展產教合作“朋友圈”,爭取與更多金融企業開展合作,突破在金融類專業留學生培養上的瓶頸,與金融企業實現雙贏。
廣西高職院校要聚焦金融行業發展,緊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步伐,借助對外開放的平臺和窗口,不斷密切與東盟之間的聯系,要有長遠的眼光,緊貼留學生需要開展金融學專業教育,優化金融學專業留學生培養路徑,使東盟留學生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服務,從而提升留學生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春勝,溫敏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探討:兼論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才本土化實現路徑[J].黨政干部學刊,2018(9):52-60.
[2]張平.“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湖南省高職院校留學生本土化培養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6):209-210.
[3]黃華,馬嶸.后疫情時代高職來華留學生教育:現狀、挑戰及建議[J].江蘇商論,2023(12):126-129.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面向東盟的金融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2023ZJY2026)、2024年度廣西高級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移動支付對提升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影響研究”(2024KY1598)的研究成果。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