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能過剩之辨

2024-06-25 17:00:15鄒碧穎孫穎妮
財經 2024年13期
關鍵詞:企業

鄒碧穎 孫穎妮

2024年2月16日,浙江湖州市德清縣,工人在一處物流園區碼頭吊運鋼材。圖/中新

4月以來,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時提及中國產品“產能過剩”,將之推至貿易爭議的外交焦點。顯然,較之十幾年前一些國家對中國“輸出產能過剩”的指責,在當前語境下,中國“新三樣”等高技術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強,影響了部分國家“制造業回流”計劃和推動本土先進技術和產業布局,所謂“產能過剩”帶有明顯的地緣政治意圖。

江蘇沃太能源的創始人袁宏亮不愿將這一話題框限在固化思路上:籠統斷定產能過剩了,抑或沒有過剩。這家新能源儲能企業成立已有十年,先是開拓國外市場,再回到國內市場。袁宏亮觀察,行業里企業的狀態各不相同,有的訂單多到忙不過來,有的就是沒有訂單。

“儲能行業在2023年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去年新增的鋰電儲能的裝機量接近50GWh(吉瓦時),之前連續三年,每年的新增裝機量,都大于過去所有年份的裝機總和。”接受《財經》采訪時,袁宏亮表示,假如市場出現3億元的增量訂單,企業不去提前布局產能,也許就會錯失發展機遇。然而,如果投資的產能未來三年都用不上,就不能投。

衡量微觀競爭是否出現了產能過剩,非常考驗企業的市場判斷力。宏觀層面看,甄別行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需要謹慎辨析,既要考慮行業特性和所處的周期,也要分辨是周期性過剩還是結構性過剩。前者是正常的市場經濟現象,后者則要分析癥候,對癥下藥。

通常而言,產能過剩,指的是產能供給大于需求,供給能力存在一定閑置。一般學者會用GDP(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庫存的庫消比、資本折舊以及產能利用率等指標來觀察。比如,產能利用率=實際產出/生產能力,一般產能利用率在80%左右時屬于適度的產能閑置。

在中國,“產能過剩”是一個輪回的魔咒。大約十余年周期會間歇性出現。改革開放以來,根據學者的研究梳理,大概總結中國經歷了四輪較為明顯的產能過剩:20世紀90年代的消費品過剩、2003年-2007年的部分工業品過剩、2011年-2015年的產能過剩加劇、2016年-2020年的重點行業治理,“三去一降一補”為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階段產能過剩的背景、表現、治理措施及效果不盡相同。

紡織服裝服飾、醫藥制造、橡膠塑料制品等一些行業產能利用水平不足。圖/中新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看到經濟復蘇跡象的同時也提出面臨的現實困難,包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不少產業經濟學者認為,當前不僅有部分傳統產業在中低端無序競爭,部分新興產業有“內卷”之虞。

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考察產能過剩及其治理歷史,從根本上構建預防過剩產能反復的長效機制,正是討論“產能過剩”的題中之義。盡管一些國家對中國產能現狀的認知、給貼上的標簽各不相同,但是避免出現全球市場難以承載的產能,卻是各方心照不宣的默契點。

“也不必太介意,美國人指責我們的理由有很多,只不過現在又多一個理由罷了。但我們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產能過剩對中國經濟自身的發展也沒有多少好處,中國政府愿意產能過剩嗎?”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高層管理教育項目副院長周春生對《財經》說。

產能不足與過剩并存

國家統計局通常用“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衡量產能飽和狀況,2023年為75.1%,2024年一季度為73.6%。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告訴《財經》,一般認為75%-90%或者80%-90%為正常的產能利用率范圍,企業總會空余一些生產能力以機動應對市場變化。

從產能利用率衡量,王小魯介紹,2013年-2014年,中國官方報告的工業產能利用率基本在75%-78%之間,而近期(2023年-2024年)產能利用率在73%-75%之間,說明產能利用率總體變化不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有一份報告估計,中國2012年的工業產能利用率為60%,當時有些國內機構和個人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

陳賢是一家大型家居公司的負責人,深耕家具行業20余年。他告訴《財經》,當下市場競爭激烈,家具企業都在想方設法認識消費者,建群講課、小區推廣。有的家具店銷售甚至先用低價將消費者引進門、誘導購買商品,再想辦法覆蓋成本。比如,裝完門得加價到1050元,或者無法保證終身使用。“不是有人躺平,辦法都想完了,需求上不來,沒效果。”

陳賢說起自家企業,開工率只有55%,做定制家具沒有積壓庫存。據他觀察,行業內,家居企業開工率能到50%算是不錯的。前陣子,陳賢公司開了一次會,計劃未來三年到五年,股東不分紅,企業要把所有的利潤拿出來,參與市場競爭,打價格戰去。“不打肯定是不行的。”

《財經》向陜西安康一家水泥企業了解到,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該企業水泥產能未能完全開工,今年的營收受到較大影響。傳統服裝行業也是競爭激烈。賀圣維是寧波一家服裝企業的負責人,他向《財經》表示,需求不足、消費不振,企業利潤太低,競爭非常“卷”。

周春生理解,去產能對企業而言,永遠是一種痛苦。關門裁員像是拆掉已經建好的房子。企業普遍愿意擴店雇人,而經營困難,調整往往伴隨陣痛。如果大量企業都去產能,生產減少、營收減少,負債率也可能會增加,償債能力減弱,甚至可能出現金融方面的問題。

經濟學家們與發布過的政府官方文件曾擔心,如果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甚至危及產業健康發展,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然而,無論從局部或宏觀層面考察當下產能情況,浮現出的答案異常復雜。經營痛苦的企業有之,賺得盆滿缽滿的企業亦有之。即便處在同一行業,例如鋼鐵、芯片、新能源,產能過剩與不足的現象也同時并存。真實的社會不存在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

以備受海外爭議的鋼鐵產品為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3月,中國出口鋼材2580萬噸,同比增長30.7%。其中,3月鋼材出口達到988.8萬噸,創下2016年7月以來的單月新高。同時,1月-3月的鋼材出口總金額為203.443億美元,同比降低12.9%。

上海鋼聯板帶首席分析師曹劍勇告訴《財經》,2023年中國鋼鐵出口量大約增加了2000萬噸,基本填補了俄烏沖突影響的粗鋼供應。海外國家不滿中國的大量鋼鐵出口,一是由于中國內需不足以支撐鋼鐵供應,需要靠出口緩和供需平衡;二是由于中國粗鋼產量占全球近一半,較低的價格優先吸引到全球客戶,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鋼鐵銷售,或是拉低利潤率。

“鋼鐵產能并非完全過剩,分行業看,和地產相關的螺紋鋼產能過剩,但和制造業、出口相關的熱軋,呈現緊平衡狀態。當然在緊平衡的過程中,企業利潤率實際不高。”曹劍勇介紹,5月17日的數據顯示,全國熱軋產能利用率為82.94%,螺紋鋼產能利用率則為51.21%。2023年中國螺紋鋼產能比前年減少了3400萬噸,華東等地區的企業已經開始自發調節。

行業的結構性分化同樣顯現在芯片領域。梁興負責比亞迪芯片業務的相關工作,其向《財經》表示,芯片范疇很廣,供汽車使用的高端芯片供不應求,低端芯片目前處在去庫存狀態。

梁興介紹,前幾年新冠疫情期間,供應鏈不暢,芯片價格大漲,許多中國企業涌入手機、家電等消費類芯片的制造領域。這類芯片技術含量低,不像車載芯片那樣要求極高的安全性測試。但隨著需求下降,消費類芯片價格大幅下跌。好多企業都倒閉了,芯片庫存還很多。

望天啟電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天天告訴《財經》,高端類芯片,尤其是軍工、航天領域的芯片,技術很難突破,加之美國封鎖,仍屬于產能不足、供不應求。而消費類芯片,庫存嚴重過剩。新冠疫情嚴重時,全球半導體漲價,人們爭先恐后向原廠下單。疫情過后,才恍然發現,真正的市場需求量可能只有1萬件,而供給量可能有10億件。

“前兩年,有些人想辦法將車子和房子抵押,借高利貸囤積貨物。貨物降價、無法銷售后,最終倒閉。很多人無法償還貸款,成了信用黑戶,回老家找工作。”王天天和朋友們聊起這兩年的觀察,(消費類)芯片貿易商都在努力去庫存,確實非常艱難。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基礎化工行業很多公司身陷競爭“紅海”,業績承壓。據統計404家化工上市企業,剔除中石油和中石化后,2022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實現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7%。2022年度在滬深兩交易所新上市的基礎化工行業全部20家上市公司,2023年業績同比下滑的有15家,占75%;業績同比下滑超過30%的13家,占比65%;直接虧損的有2家,占比10%。業內人士透露,化工行業整體要走出低谷,避免“紅海”價格戰,必須通過的“卡夫丁峽谷”是技術創新,只有進入產業鏈高端“藍海”,才能享受價格紅利。

巍華新材是一家研發生產氯甲苯和三氟甲基苯系列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巍華新材董事長吳江偉接受《財經》采訪時說:“是否產能過剩第一要看產品種類,第二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關鍵在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巍華新材在研發、產業鏈等方面有諸多優勢。”當問到企業過去一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如何,吳江偉表示,“這個不方便講,你們看數據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撤回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的企業中,化工板塊已然是比較集中的行業。據不完全統計,北交所有6家化工企業被中止審核,占全部被中止企業的比例接近10%;創業板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中止審核14家,占比接近9%;科創板和主板也有不少化工板塊被中止問詢。

《財經》了解到,部分行業存在明顯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嫌疑。產能過剩既有國內供需失衡的因素,也有國際供應鏈斷鏈和局部重復建設的因素;既有需求變遷,一些產能和終端需求不匹配的因素,也有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落后產能與新興產能交替輪換的因素。

平安證券經濟學家鐘正生團隊研究指出,截至2023年三季度,計算機通信電子、醫藥制造、汽車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橡膠塑料制品、紡織服裝服飾六個行業產能利用水平不足;石油煤炭加工、化學纖維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等原材料行業,以及食品制造、農副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皮革制鞋、紡織業等消費制造行業,也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風險。

同時,天風宏觀首席研究員宋雪濤指出,很難僅僅基于產能利用率判斷行業是否過剩。一是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轉型期,落后產能逐漸出清、新增產能正在爬坡是相當長時間內的常態,這本來就會造成產能利用率的階段性偏低。二是不能忽視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各國考慮到供應鏈安全而主動重復建設產能,留出冗余備份,也會導致產能利用率偏低。

新能源行業步入洗牌期

經過季調以后的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中國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為75.2%,僅僅略低于歷史均值,并明顯高于上一輪存在嚴重結構性產能過剩的2015年-2016年。結構性產能過剩的程度應該有限。只要總需求有所回升,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就有望回到歷史均值的水平。

中國原創經濟學論壇研究院院長高連奎向《財經》歸納,出現產能問題的行業,分為兩種,傳統產業由宏觀經濟周期導致,經濟蕭條之后,老百姓不愿意消費和支出,致使宏觀經濟不景氣;新興產業則由自身產業周期導致,需求并未萎縮,經過市場調節可以恢復正常。

寧夏石嘴山素有世界“氰胺之都”之稱。去年9月,幾家氰胺頭部企業向《財經》反映,產能過剩明顯。氰胺產品的生產技術較為簡單,入局門檻低。一旦出現高利潤,容易吸引更多競爭者入局。2021年、2022年,寧夏雙氰胺出廠價格最高一度達到3.5萬元/噸,去年9月價格回落到1.2萬元/噸。同時,各家企業氰胺產品種類單一,向高端下游延伸困難。

諸如氰胺、水泥、服裝、家具,行業低迷的直接原因是需求下滑,更多受宏觀經濟壓力影響。而新興產業尤其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產業,產能是否過剩,才正是國際爭論的焦點所在。實際上,新產能投資擴張與舊產能出清并存,是否存在整體的“產能過剩”,還是個問號。

博萃循環是一家提供鋰電池等電池材料循環利用解決方案的企業,創始人林曉向《財經》誠懇表示,這件事很難定義。“是說提前配置,還是說產能過剩?行業處在高速發展期,光伏和電池需求過去四年都增長了5倍,不預配一定的增量,是滿足不了明年的需求的。”

國際能源署(IEA)一份關于電池產業鏈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在能源領域(包含電動汽車和儲能)所使用的鋰電池總量已超過2400GWh,為2020年的4倍。IEA預測,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在三種不同情形下,2023年-203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分別為23%、24%和27%。2035年,全球電動汽車的年用電量占比將分別從2023年的0.5%提升至8.1%和9.8%。

林曉判斷,一方面,電動車迅速發展,意味著配套的充電樁和電網將快速擴容。除電動汽車外,分布式的供能源發電和能源輸配電體系,肯定也需要使用很多電池。另一方面,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固態電池等技術不斷變遷,企業還存在設備與產能迭代的情況。

同時,高歌猛進的行情吸引了更多企業入局。在儲能行業,中國能源新聞網報道,2020年-2022年中國累計成立儲能企業54557家。另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儲能企業已經超過了10萬家。2023年11月底,第十屆G20—鋰電峰會深圳公報曾發出警告。公報披露,2023年以來,國內動力電池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60%,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不足55%。

高工產業研究院調研顯示,上游材料端的產能利用率兩極分化嚴重,材料領域頭部企業產能利用率在50%至80%,中小企業約20%至40%。隨著市場調整,鋰電池、多晶硅、光伏等價格也迎來顯著的下降,工信部數據統計,2023年,多晶硅、組件產品價格降幅均超過50%。

價格下降,是產能內卷還是價格回歸正常?林曉解釋,一方面原材料成本有所下跌。2023年初碳酸鋰的價格約60萬元/噸,現在是11萬元/噸。二是諸如寧德時代,在技術更新后宣稱,平均每秒可生產一顆電芯,2.5分鐘內完成一個完整的電池組,產品良品率也在提升,這都直接降低了成本。“我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產品,要不要以更低的價格賣出去?”

袁宏亮將價格調整放到更長時間看:原材料碳酸鋰的價格從2021年初5.3萬元/噸,到2022年底漲到56萬元/噸。2021年、2022年市場對新能源的需求猛增,引發上游原材料企業漲價,近60萬元/噸的價格遠遠偏離了實際價值。而從成品價格看,2023年,電芯的價格從七八毛錢下降到三毛多回歸了合理,“電芯的成本加上合理的毛利就應該是三毛多的錢”。

價格回調,伴隨著產業洗牌期的陣痛。孫喜春從事光伏投資,是廣州瑞晨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告訴《財經》,國內幾家頭部光伏企業占據近80%的市場,上千家尾部企業只占20%的市場。頭部企業產能大、成本低;尾部的小企業缺乏優勢,產業鏈也不配套。

2023年,寧德時代凈利潤同比增長43.58%,孫喜春朋友的新能源企業“賠了幾十億元”。孫喜春說,入局企業太多了,本身技術含量不高,產品標準化程度又很高,幾乎沒有差異,價格都壓得比較低。而今,大品牌產品受歡迎,排到十名以后的企業根本無人問津。

一位企業家告訴《財經》,這兩年,中國十幾萬家儲能企業中,70%是在最近兩三年剛剛成立的,比如原來做汽車線束的企業,新成立一家某某儲能公司,專門給儲能行業的企業供線束。這類不具備行業資質或者產品質量技術不過關的企業將逐步被市場所淘汰。“這是產業實現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要正常經歷的一個短期階段。”上述企業家向記者表示。

企業先涌現、產業再洗牌,如此更替納新,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提醒著決策者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退出機制,推動一部分僵尸企業破產、退出市場。5月8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意見,提出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在高連奎看來,“新興產業短暫的供大于求,我們不必過于擔憂。價格調節并非很慢。產能過剩會影響一批企業。但競爭的最終結果并非完全競爭或壟斷,而是有效競爭。”

中外化解產能的歷史輪回

實際上,產能過剩現象在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歷史,以及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并不罕見。

甚至,行政化去產能,中國也曾采取過鐵腕手段。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各地掀起新一輪基建投資建設熱潮,加劇了2011年至2015年的產能過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013年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24個重點工業行業中有19個出現產能過剩,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水泥等重工業行業產能過剩尤為嚴重。

這一階段,中國政府尤為重視產能過剩問題,出臺若干文件化解產能過剩。201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列明指標,要求在2015年底前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

2015年,中央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其中“去產能”為五大任務之首。

根據國家發改委數據,2016年,中國煉鋼產能退出超過6500萬噸,煤炭的產能退出超過了2.9億噸。2022年9月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十年來,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退出過剩鋼鐵產能1.5億噸以上、取締地條鋼1.4億噸。

系列舉措后,部分行業的產能有所緩和。2015年至2018年鋼鐵、焦炭、水泥等原材料產能均有壓減。從2017年起,工業產能利用率整體回升,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階段基本結束。但是,煤炭開采等部分重點行業產能利用率依舊較低。此后,鋼鐵的產能過剩問題亦有反復。

在王小魯看來,行政手段無法根本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一刀切”去產能,可能去掉效率高的,留下效率低的,也可能去掉民企,留下國企。過去通過下行政指標大刀闊斧砍產能,還導致矯枉過正現象,市場很快從過剩變為短缺。2017年-2018年,鋼坯、煤炭價格一度暴漲到2015年的2倍到3倍。暴利又刺激一些企業繞開限制、擴大投資,導致產能再度膨脹。

探尋本質,產能過剩就是供需失衡。這是工業革命的產物。陳賢舉例,古代設計房子常常連同家具一塊設計,一位木工師傅包攬全部家具,產品很難過剩。而工業革命的邏輯則是標準化、批量化,不同廠家生產窗口、茶幾、柜子、吊燈,都是背靠背生產,沒有關聯性。

第一次過剩性危機爆發于1788年的英國。工業革命之后,英國紡織業突飛猛進。當時,紡織品及原料堆積如山,超過半數工廠破產。英國在1793年、1810年、1816年和1825年,又發生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過剩性危機,破壞性和波及范圍一次比一次大。

彼時,國土面積不到25萬平方公里、只有幾百萬人的英國市場,無法消化工業革命帶來的供給擴張。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也面臨類似問題。一些研究分析,通過戰爭和殖民,歐洲發達國家把過剩產能轉移到新興市場,換取了新興市場的財富、資源和原材料。

美國產能過剩集中爆發在20世紀初期,比歐洲晚100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迅速將民用行業過剩生產能力轉化為軍事工業,販賣武器,大發戰爭橫財。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如此。二戰后,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通過提供金融、技術、設備等多種形式的援助共計130億美元幫助歐洲恢復經濟,一定程度上也幫助美國化解了部分過剩產能。

無論在中國還是全球,產能過剩時有發生。《財經》采訪的專家指出,中國過去的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例如20世紀90年代的紡織、家電、塑料制品等產品過剩,又如進入2000年后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鐵合金、焦炭等基礎工業產品的過剩。在周春生看來,市場經濟總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產能過剩。一般而言,化解產能得靠市場的優勝劣汰。

在一些專家看來,中國改革開放后曾經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當前過剩產能集中在與房地產相關行業和中高技術的出口導向型行業,使得問題更加復雜化,供給側的政策更需謹慎,遵循“先立后破”原則。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可能成為化解產能的一個引導方向。

經濟增長的促投資之痛

解決問題的關鍵往往在于認識問題——產能過剩的發生機制。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指出,產能過剩最根本原因是宏觀層面的失衡,即投資多、消費少。經濟的增長動力應該由投資驅動還是由消費驅動?在學術界有爭議,更重要的是,既有足夠多的投資去形成新的產能,也有相應的消費需求來消化新的產能。

微觀層面,產品賣不出去,最直接原因就是內需與外需不足。一位企業家向《財經》表示,過去我們的經濟繁榮建立在借錢透支的基礎上,人們將20年后的錢提前用于購買房地產、汽車等方面,繁榮得以持續。但如果已經花掉了20年后的錢,現在或將進入還債周期。

對沖需求下行,有不同建議。王小魯談到,按照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由于市場的手無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因此在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時,政府應當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由政府直接擴大投資,或者以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刺激投資,以擴大總需求,使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但王小魯認為,凱恩斯主義政策僅僅適用于某些特殊條件的短期政策。如果把短期政策長期化,一味刺激投資,將導致投資率越來越高,消費率越來越低,產能擴張過快,由此會引發產能過剩、投資效率下降、消費需求不足。長期看,結構失衡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王小魯說,增長經濟學認為,存在一個“資本積累黃金律”,過低和過高的資本積累率都不利于經濟增長。中國近年資本形成率保持在42%-43%,比世界水平仍然高約20個百分點。消費率只有53%-55%,比世界水平低約20個百分點。近年來,由市場主導的投資明顯減速,一部分原因是投資消費結構失衡。降低投資率,是失衡條件下的市場自發調節。

部分經濟學家指出,當下提振經濟,以投資拉動增長的發展模式未有根本性改變,而迅速擴大的政府投資或難持續。財政與貨幣政策雙寬松亦值得探討。一般而言,貨幣增速需要和經濟增長相匹配。倘若刺激經濟,大幅放松貨幣,亦可能誘導企業無限制借錢擴張投資。

比起總量寬松,更應注重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周春生指出,經濟增長不是所有行業同比例的上升過程,需求一定會隨著增長變化而出現結構性調整。1978年,中國的恩格爾系數在64%左右,到2023年下降到30%以下,人們的消費需求變化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要求企業與產業政策必須預見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否則,供需的錯位將導致產能過剩或不足。

政策落地執行層面,多位人士亦指出,地方政府的投資決策失誤可能加劇過剩。有的產業在中央文件中被確定為先進制造和新興行業的發展方向,許多地方不管是否符合本地實際情況便一哄而上,紛紛上馬新興產業,造成重復建設,企業與企業之間越來越“內卷”。

多位采訪對象認為,地方政府的判斷能力有限,產業規劃與引導政策的科學性不足。一些在任政府可能執著于完成招商引資的考核目標,盲目規劃布局產業,采用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入企業,完全不考慮企業是否能夠持續盈利,也不考慮下一屆面臨的障礙與挑戰。

2024年4月22日,江西吉安市一家鋰能公司內,工人在生產線上包裝出口的消費類鋰電池產品。圖/視覺中國

實際上,全國產業經濟發展仍缺鮮明特色,打造光谷與鋰電之都的城市不在少數。一些研究機構提醒,目前中低端的計算機電子、電氣機械、醫藥制造、汽車制造,背后有地方政府各種類型支持,可能存在由于產業政策失調而引發的產能過剩。因此建議,從中央政府各部委到地方政府,應該更加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出清機制發揮作用。

“地方政府應該取消不當干涉和各種形式的保護。出于保護當地支柱產業的目的,不讓企業倒閉,不惜大量給予貸款,一直浪費資源,負債不斷增加。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六七八九集團投資總監劉銘澤向《財經》表示,政府將權限交給市場,自然而然會解決問題。

另一面,高連奎也指出,地方政策只是加速了產業周期,不論新能源產業還是任何行業,都要經歷從完全競爭走向寡頭競爭的過程。行業成熟的過程中,總要有一部分群體作出犧牲。例如新能源汽車,有些投行型政府獲利,有些投行型政府虧損。投行型政府意味著政府扮演著市場化角色,但關鍵在于現在很多地方產業引導基金并非市場化,運營中存在許多問題。

專家們建議,轉變對地方政府及官員的考核激勵機制,重新定義政績觀。諸如,對招商引資的決策及后續影響實行考核終身制,官員在位期間的業績、指標根據一定權重累計。

此外,周春生指出,大部分企業都不是因原創技術導致的產能過剩。擴大重復產品產能,市場飽和甚至供過于求,是早晚的事,甚至難避免。美國通用電氣起初造電燈泡,后來轉型造航空發動機。假使通用還在生產燈泡,肯定供過于求。政府與其強制關停過剩產能,不如鼓勵企業轉型升級,向企業提供更充分的宏觀信息引導,包括市場潛力增量和現有存量等。

產能過剩的化解之道

如何治理部分行業出現的結構性產能過剩?黃益平建議,首先還是需要下功夫降低宏觀經濟失衡矛盾;其次把產業政策的重點轉移到創新鏈的前端,不要過多地支持產能復制;再次,是約束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一窩蜂地支持所謂的新興產業;最后,是強化市場紀律,既然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的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市場會幫助它們出清相當大部分的過剩產能。

王小魯表示,當前情況下一味刺激投資,今天迅速擴張的投資將變成明天的過剩產能。不如將政府支出重點放在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上,緩解社會保障的后顧之憂。這將對改善收入分配、提振消費需求起到積極作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新政就主要通過救濟失業、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改善民生和穩定金融體系政策促進了經濟復蘇。

在國內,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創造消費需求增長的土壤,是解決經濟失衡的關鍵方向。王小魯舉例,羅斯福新政期間(1934年-1940年),美國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年均增長達到10.2%。1932年公共福利支出占政府支出的34.6%,1934年該比例大幅上升到45.5%。危機期間增加的福利支出,特別是失業救濟,后期轉向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而其他很多支出項目的比重下降了。這意味著新政期間政府支出結構進行了以改善民生為中心的重大調整。隨著這些措施,美國經濟從1934年開始強勁復蘇,1934年-1940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0%。

王小魯指出,當前消費率過低,現在更需要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應當補償民生欠賬,而改善社會保障是當務之急。中國大約有4.6億城鎮勞動者,其中四分之一到一半未被城鎮社會保障覆蓋。以城鎮就業人數統計,2021年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比重大約為25%,未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比重約為24%,未納入失業保險的比重約為51%。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政府應維護良好的法治、承擔更多責任解決民生問題。

王小魯表示,社會上將羅斯福新政誤解視為凱恩斯式的宏觀政策。實際上,羅斯福新政時期的政府投資是有限的,貨幣政策也是非常有節制的,與凱恩斯式擴張政策有根本的區別。防止產能過剩,政府將國內財政支出向完善社會保障、促消費、擴內需傾斜,至關重要。

而面向國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則認為,需要關注中國企業利用海外市場的正當權利。在全球化環境下,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國際市場相應份額是中國企業在開放環境下的天然權利。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銷售物美價廉的商品,對中國工業發展和外國消費者都有利。同時也要看到,即便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海外市場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市場對中國產品出口開放度如何仍存在不確定性,看待這一形勢也需適當區分合理意愿與客觀現實。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建議,企業可考慮將產能向東南亞、中東非等發展中地區轉移。除了開拓當地市場,也可以借助向歐美出口零關稅等優惠條件,帶動產品銷售。此外,中國企業還可以考慮在美國和歐洲國家進行投資,利用歐美“再工業化”戰略,保住企業的傳統客戶,緩解一部分產能過剩,從“中國是全球的工廠”,未來變成“全球是中國的工廠”。

實際上,在國際市場,無可取代的差異化優質產品始終會保有聲量。中國企業要做的,則是保持清醒、堅持創新。“外國為什么對我們有意見?過去絲綢之路為什么別人接受?”陳賢同時談及文化出海的重要意義,“在古代我們把中國人看世界的方式,把我們的工藝,我們對自然的認知變成圖案,賣到全世界。”在陳賢看來,國內許多行業還處在照貓畫虎階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無論底層技術抑或文化、品牌故事,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對于深耕的意味,袁宏亮亦指出,每家企業的思考深度并不相同。在新能源行業,部分二三線小企業看到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擴張產能,自己也要擴張產能,覺得大企業接不完的訂單總會輪到自己,預判出現了偏差。另一面,行業的優質產能、真正的技術創新,永遠是稀缺的。而缺少研發投入的企業,未來三年到五年,一定會被逐漸替代掉,這也是行業進步的規律。

實際上,時間永遠能夠化解產能過剩。深圳豐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莊海升對《財經》表示,電子元器件這類工業品的產能過剩是周期性的,產能總有一個上升期和爬坡期,總會達到產能過剩,再進行下調。下調完成后,庫存會被吸收和消化,長遠來看不擔心產能過剩。

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是如此。而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促進專業化分工。專注、沉潛下來,為全球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不以國界為邊界,應是所有中國企業的共識。

盧鋒表示,一些產能過剩的民企雖然不同程度地得到地方政府和大基金支持,然而行業發展主要受市場競爭機制支配,因而后續應對產能和供求關系不平衡,可能會更多借助市場自身作用。如產能偏多,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產品價格會出現不同程度走低,有的企業就會因利潤下滑甚至虧損而選擇退出市場,市場并購重組活躍推動形成新的大體平衡局面。

至于政府能做什么?采訪的多位專家建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政府治理機制改革,探索政府與市場結合新模式,防止地方政府相互攀比和仿效導致產業之間重復建設;強化行業協會對產業規范發展的監控協調作用,加快探索建立企業惡性競爭審查機制;在招投標中反不正當競爭,避免企業惡性殺價,提倡性能放在第一位,價格放在第二位,優先追求性價比。當然,健全的市場經濟除了創新提升機制,也應囊括退出淘汰機制——破產、兼并、重組,能夠在產能過剩尚未變得嚴重前,就將其化解。

(實習生姚隆軒對此文亦有貢獻。為保護受訪者隱私,陳賢、梁興為化名)

猜你喜歡
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亚洲h视频在线| 午夜激情婷婷|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va在线| 91久久精品国产|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99re视频在线|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色视频国产|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97国产在线视频| 毛片久久久|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99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播放 | 婷婷色婷婷|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久久青草视频| 日韩a级片视频|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色婷婷啪啪|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高清|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伊人中文网|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色九九视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内a级毛片|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亚洲成a人片| 精品视频福利| 无码'专区第一页|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天堂伊人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精品性| 亚洲床戏一区|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91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国产精品女主播|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欧美精品不卡| 日本a级免费|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欧美啪啪一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