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渝琳 許倚凡

當下,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白盒子空間 中,而是更加注重與地域、社會、環境等因素 的關聯與對話。藝術家與策展人的角色也發生 了轉變,他們不再是單純的創作者或展示者, 而是思考者、引領者和交流者。因此,通過對 展覽實踐項目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們可以更 好地理解當代藝術創作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 院校藝術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一、前言
在地性藝術展覽作為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 重要方向,一直以來都承載著對地域文化、社 會問題以及個體經驗的關注和探索功能。展覽 不再僅僅是對藝術作品的呈現,更成為一個反 映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綜合 性平臺。在這樣的背景下,展覽策展不再是簡 單的展覽安排,而是一種對當代藝術現象和社 會現實的深度思考和呈現。
本論文旨在探討策展視野下在地場所精神 對院校藝術創作的啟示,以展覽實踐項目《群 島 ·異步——青年藝術家交流展》為例。該展 覽以“群島”為核心理念,引發了對個體與群 體、異質性與共性、對話與包容等諸多議題的 思考。本文旨在探討地方性藝術展覽在推動當 代藝術發展和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希 望為院校藝術教育和創作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和啟示。通過對展覽實踐項目的案例分析和理 論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策展視野下在地場所精神的價值和意義及其對于藝術創作和社 會發展的深遠影響。
二、地方性藝術展覽策略的意識壁壘
當前,對展覽和創作環境的討論幾乎都圍? 繞著非本土語境和非自身語言展開。展覽運行? 和藝術品生產的策略經由全球化浪潮傳入本土 逐步實現地區生態化。從歷史角度看,這和改? 革開放進程強關聯,然而非本土話語對于本土? 意識強的區域來講仍然屬于極難消化的舶來品。 目前在學術界討論中,策展問題的東西方文化? 對比是一個熱點,無論是本土生長的或留學歸? 國的研究都在討論“在地性”這一問題。
展覽模式除了在作品尺寸、構圖分割等方 面存在差異外,畫面內容的觀念、敘事、材料、 傳播方式、陳列展示、商品化包裝、闡釋學等 層面呈現出趨同現象。這種趨同不僅源于繪畫 行為本身的發展,還受制于社會語境的影響。 當前社會的某些領域,容忍怠惰、敵視務實, 取巧被視為效率高,不作為被視為淡泊,功利 被視為有進取心,自我包裝被當作無可奈何。 大多數人的認知基礎和思維模式受限于被動接 收知識,而非主動體驗。這種知識傳遞模式容 易導致感知狹窄、探索欲缺乏、喪失好奇心、 追求他人經驗來包裝自己的現象。
強調多元與變化是后現代思維的一大法 門,然而強調多元性的前提是了解自身。我們 意識到當前環境的單一割裂特征,并試圖通過美育、批評、審美獨立和文化自信等方式尋求 改變,但缺乏對這些概念和微觀內容的明確解 析,使得我們的文化焦慮逐漸增加,產成了 “速通模式”的負面影響。同時,我們的知識 仍然受限于文化舶來品的影響,導致環境焦慮 和文化焦慮。
在歷史文化方面,新文化運動以來,地緣 傳統被拆解,逐步形成了解離傳統的新秩序。 這種斷代現象導致我們無法完整復原傳統。當 前的文化現狀表現為能夠找到所有“文化零 件”,但無法將其復原,因為這是一個文化尋 根的問題。
基于這種狀況,地方性藝術展覽面臨著 意識壁壘的挑戰,需要從多方面加以解決。必 須通過對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對外來影響的 泰然接納,才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策略和方 法。
三、策展空間的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出自自身空間自帶的視覺屬性 和環境形式,目前最主流的展示方式是白盒子 空間和對空間進行主題形式分隔。從展示策略 上講,白盒子空間是一種最直接、最突出的作 品內容的呈現方式,它剔除了空間內容上的雜 質,剝離出 一個理想化的、概念式的平面關 系,使得作品的呈現成為一場平面實驗,也保 證了作品進駐后空間上的充足,強化感受力和 記憶點,也就是一種置身此地的現場感和現實 感。但同時一個四方白盒子的空間在分離空間 特質,或者說將原本屬于特定空間的獨特物質 視作雜質進行剔除時,同樣剝離了原有的場域 氣質,當原初的場所結構被拆解時,場所精神 也會隨之消散,絕對理想會產生方位的迷亂, 從而在視覺上極易倦怠。所以大量的藝術空間 采用了墻體賦色、場內分割、透明立面和引導 標志等效果來緩解這種迷失感,使場所本身的理想化和場域氣質得以與作品結合,形成一種 物性崇高。
然而現實問題在于,這一策略從曾被視作 重要路徑,到如今成為大量展館策展思路上唯 一可行的模式,導致場所內外環境與作品的對 應極其生硬。這其實是受制于簡化思維,因為 創作一旦在平面上進行,創作者就會受限于“我 需要在一塊平面上反復做功”的思維,對畫布 周圍的空間充耳不聞。而當脫離平面時,其對 整個場所是茫然的,因為平面視覺空間和真實 空間所具備的場所精神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 “場所精神”就是“我的作品應該如何做陳列, 才能和整個場域的氣質適配”的問題,在展廳 時代,大量藝術品似乎在陳列方式上極其有限, 所有作品都是立面懸掛的,觀眾在觀看時仍然 無法聚焦于場所,而是一頭扎進大平面內的一 個個小平面中去“找不同”,實際整個空間是 單調甚至呆板的。所以從作品展示陳列的角度 講,畫面如何適配空間關系,作品可不可以使 用非立面展示是值得考慮的。
根據這一觀念,展覽實踐在地點的選擇上 需要尤為謹慎。展覽實踐需要重新思考展示空 間的利用方式,以更好地呈現作品并豐富觀眾 的展覽體驗。這不僅需要考慮作品本身的特點 和意圖,還需要充分考慮展覽空間的特性和環 境,以實現作品與場所的有機結合。因此,在 選擇展覽場地時,需要綜合考慮空間的大小、 結構、環境以及與作品主題的契合程度,以確 保展覽的場所精神傳遞效果最大化。
展覽實踐項目《群島 ·異步——青年藝術 家交流展》最終確定的展覽地點是一個高校周 邊的綜合商店,它是一個三層獨棟建筑,每層 均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整體布局具有多空 間、多層級的展示容量。該店不局限于售賣固 定單品,商店老板是服裝設計出身,店內售賣 自己設計的服裝,同時提供咖啡、果茶等飲料, 也讓多數在校學生獲得可以自習的空間。將作品放置其中,其空間天然具有的分割屬性, 與店內原有裝飾形成了視覺上的多重性,這對 于布展來說是一個挑戰:非白空間布局一方面 脫離了白盒子的理想狀態——物化展示,另一 方面雜多的視覺元素使得原有空間自帶場所氣 質,所以作品的安放不僅需要考慮視覺屬性, 還需要將作品傳達的意圖和觀念與不同小場景 進行匹配,讓作品、器物與場域精神的結合是 自然的、含混的、凝實的。
四、以策展實踐觀照院校藝術創作
在設定好圍繞特定場所進行脫離白盒子的 策展實踐后,需要敲定整體的展覽理念為何。 最終在策展人的構想下,展覽被命名為《群 島 ·異步——青年藝術家交流展》。何為“群 島”?群島即持有各自的棱角融入同一片汪 洋。島嶼之間不再是一種體量對比、強勢命題 的征伐,它們從以往的界定轉向對話,它們的 關系不再是簡單的傳統意義上的“統攝你我”。
而是在關聯的、共存的洋流中獲取療愈失語境 地的可能性,在對話中建立個人經驗與公共空 間的包容與批評,在互換信息、認知自我、尋 訪真誠的藝術反思中攜帶特質和差異尋覓對話 的可能,互為“燈塔”。
“異步”是群島的子主題,一方面針對展 覽需要,藝術需要有走出白盒子的可能。另一 方面在現實語境下,敘事、媒介和觀念在藝術 創作和理論闡釋的結構性層面存在大量趨同。 面對過剩和內爆,藝術家如何賦予自身更強大 的動能,青年藝術學習者能否捕捉異于常態的 調性?面對這些問題,展覽期待的是去同步的 “異步”解法。
在展覽基調確定后,策展團隊通過實地考 察、網上征集和藝術家訪談三種方式,共收到了 50 余份投稿,征集到 40 余件作品,最終有 19 位藝術家的 39 件作品被納入展覽(見圖 1)。 經過為期一周的布展,《群島 ·異步——青年 藝術家交流展》于 2023 年 12 月 7 日開幕,展 期持續 24 天,于 2023 年 12 月 31 日正式結束。
本次展覽為何在一個多功能、多層次的 復合式空間進行落地?在傳統美術館和博物館 中,藝術品是高高在上的。但眼下,人們對日 常生活的需求正在超越物質層面,這個時候是 藝術走進生活的最恰當的時機。本次策展的初 衷是希望作品在脫離原有的絕對理想化空間 后,讓含混、陌生和浮想的空間氛圍啟發越來 越多的朋友能夠多反思、多對話、多批評,這 樣才能夠長久保持作品的生命力和展覽的活 性。期待公共空間策展能在重慶北碚持續維持 下去,且不論在地或異域,藝術創想應當歡迎 開放、好奇和熱情,也應當期待更加靈動鮮活 的想法不斷生發落地。
在當前的藝術創作環境中,焦慮是否存 在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此前的研究已經表 明,許多藝術家在面對挑戰和壓力時會經歷焦 慮情緒。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焦慮情 緒可能會減輕甚至消失,但也有可能會再次出 現,這取決于個體和環境的變化。藝術創作過 程中的焦慮情緒往往是由于對于作品創作的 不確定性和壓力導致。在當前的藝術創作環境 中,藝術家們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如何應 對這些挑戰并保持創作的動力和激情是一個值 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此外,我們還需要關注藝術家在面對外 部環境和社會壓力時的應對策略。過去的研究 表明,一些藝術家可能會選擇采取積極的應對 策略,如尋求社會支持、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 等,以應對外部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而另一 些藝術家可能會選擇消極的應對策略,如逃 避、沉默等,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焦慮 情緒。因此,了解藝術家在面對壓力時的應對 策略對于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焦慮情緒具有重 要意義。
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藝術創作過程中的焦慮情緒對作品質量和藝術家 個人發展的影響。通過深入了解焦慮情緒對藝 術創作的影響機制,我們可以為藝術家提供更 有效的支持和幫助,促進其創作能力和創造力 的發揮。
五、結語
通過觀察地方性藝術展覽在當代藝術領域 中策展機制的應用,可以發現藝術已超越傳統 展示方式的約束,更注重與地域、社會、環境 等要素的互動和交流。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身份 也發生了改變,不再僅是創作者或展示者,更 多地成為思考者、引導者和交流者。因此,展 覽不再僅限于對作品的呈現,而成為一個反映 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因素的綜合性平臺。 面對意識壁壘的挑戰,需要深入理解本土文化 并接納外來文化影響,以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 策略和方法。同時,展覽空間的選擇和設計至 關重要,必須考慮作品與場所的有機結合,最 大限度地展現作品的藝術價值。
通過以策展實踐觀照院校藝術創作,本文 以展覽項目《群島 ·異步——青年藝術家交流 展》為例,探討了在地方性場所中展示多樣化 藝術作品的方法,以期能夠促進藝術家之間的 交流和思想碰撞。該展覽的命名體現了策展人 對個體與群體、異質性與共性、對話與包容等 議題的思考,同時也呼應了當代社會語境下藝 術創作面對的挑戰和發展的可能性。
[ 作者簡介 ] 晏渝琳,女,漢族,重慶人,西南 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作 與理論。許倚凡,男,漢族,四川成都人,西 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油畫創作與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