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第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再次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全文共六個部分,包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從關鍵切口入手,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力求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讓農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據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鮮明、脈絡清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個主題,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對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進行系統部署,明確鄉村振興抓什么、怎么抓。
文件的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兩個確保”,就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個提升”,就是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兩個強化”,就是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如何定調“三農”工作方向?如何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起來看專家解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推動“千萬工程”,從整治農村環境入手,由點及面,擴容建設,經過20多年持續努力,不僅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整體面貌,也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各地都可學可鑒。
我國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自然條件、風土人情、發展水平、工作基礎各不相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歸根結底要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堅決反對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重點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關鍵是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要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讓農民種糧有錢掙。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讓地方抓糧有動力。
同時,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推動糧食產能邁上新臺階。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解決“誰來種地”問題。
要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堅決整治亂占、破壞耕地違法行為,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適當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和省級投資補助水平,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同時,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要求。要壓緊壓實防止返貧工作責任,落實監測幫扶機制,加強跨部門信息整合共享,進一步提升監測及時性和幫扶精準性。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強化幫扶產業分類指導,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加大對重點地區幫扶支持力度,改善發展條件,增強“造血”能力,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只有營造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才能讓農民有充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三個提升”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要統籌推進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做好“土特產”文章,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實效性、可操作性和約束力,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善農民參與和長效管護機制。
統籌農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設,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完善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建好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持續推進基層減負,優化各類涉農督查檢查考核。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強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平安鄉村。

要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扭住種子這個要害,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要啟動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強化改革舉措集成增效。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69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到2.39∶1。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目的就是鞏固農民持續增收勢頭,促進共同富裕。
要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健全跨區域信息共享和有組織勞務輸出機制,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
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經營項目,完善產業聯農帶農機制。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加強涉農資金項目監管,把給農民的各項補助補貼補到位。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
要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廣辟增收門路,讓農民群眾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好。
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