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三個轉變”重要論述,即“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一論述猶如一座燈塔,為我國品牌發展、產業轉型與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指明了方向。
十年歲月,沉淀與探索并行。如今,站在這一特殊的時間節點,回望中國品牌奮斗的華章,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海外出口等多方面深刻踐行“三個轉變”的時代內涵,以勇氣和智慧繪就中國品牌新時代的藍圖。
十年磨一劍,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品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規模穩步壯大。十年間,中國品牌全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功實現了從依賴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向注重質量效益的現代發展模式的歷史性跨越。這場深刻而廣泛的轉型變革,使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大潮中穩住了陣腳,展現了中國品牌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為進一步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論述在我國品牌領域的引領作用,展示10年來中國品牌的創新發展和探索成果,本刊特別策劃“三個轉變”這十年大型系列報道,本期刊出第一篇— —中國品牌攀登“質高點”。
該系列活動于2024年1月正式啟動,貫穿全年。中國品牌融媒集群將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及訪談等多種報道形式,講述品牌故事,傳播品牌聲音,共同見證中國品牌“三個轉變”的十年探索之路。

從規模速度到質量效益,從模仿引進到自主研發,從“跟跑者”到“并跑者”“領跑者”,2014年至今,中國品牌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帶給國人驚喜,也在更高的世界舞臺上講述著中國故事。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轉變”重要論述以來,我國品牌領域掀起了一輪又一輪革新熱潮,傳統制造業轉型增速、商標品牌意識逐漸增強、專利密集型產業規模壯大、國際品牌評價標準體系日漸完善……
這一系列變化,標志著我國正從制造大國加速邁向品牌強國,大大提升中國品牌在世界舞臺的地位與影響力,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我國不斷出臺提質量、強品牌等相關系列政策,為中國品牌發展“找準路子”,指明方向。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較為突出,“三個轉變”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品牌指明了方向。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該文件重申“三個轉變”重要論述,并部署推進制造業品牌建設。
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文件指出,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是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今后一段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集約型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的重要舉措。該文件中也首次出現了“中國品牌日”的身影。
2017年4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要求大力宣傳知名自主品牌,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
2022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同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品牌建設初具成效,基本形成層次分明、優勢互補、影響力創新力顯著增強的品牌體系;到2035年,品牌建設成效顯著,中國品牌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有力支撐,形成一批質量卓越、優勢明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布局合理、競爭力強、充滿活力的品牌體系全面形成,中國品牌綜合實力進入品牌強國前列。
進入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完善品牌價值評價標準,推動品牌價值評價和結果應用,掀開新時代建設質量強國新篇章。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已有十周年,這十年間,政策體系不斷深入細化,加快推進品牌建設;全社會重視品牌、尊重品牌、關愛品牌的氛圍愈發濃厚,中國品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顯著提升。可以說,“三個轉變”重要論述是建設品牌體系的重大機遇和努力方向,更是新時期品牌工作明確具體的行動綱領。
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但與此同時,我國傳統制造業面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問題,急需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轉型升級。
“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推動了我國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實踐,使中國制造業向高端領域不斷邁進。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表示,目前產業結構加快升級,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裝備制造業占比從28%提高到32.9%。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賽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建設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超10萬億元,合計約占所屬行業總產值的三成左右。
2023年,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開啟商業首航,都表明在部分高技術制造業領域,我國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轉變。
2023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7年,我國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有效支撐制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增強。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0%,工業能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57%。
由此,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要繼續系統布局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尤其是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后,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新登記企業量大幅增長,我國商標事業也隨之迅速發展。
截至2023年底,我國有效商標注冊量為4614.6萬件,對比2014年商標有效注冊量839萬件,增長3775.6萬件,連續14年是世界唯一擁有百萬級年度商標申請量的國家。
商標是企業發展的“先手棋”,是品牌的無形資產。原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俊臣在2014年介紹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時表示,中國是商標大國,但還不是商標強國。主要體現在我國企業平均商標擁有量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此外,我國企業申請商標國際注冊有待加強,絕大多數的商標在國內注冊。
為更好地保護商標專用權,為我國品牌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2014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開始實施。《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商標侵權的行為界定,加大了對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也對商標代理機構的行為進行規范。
與此同時,為鼓勵外向型企業運用國際商標注冊開拓海外市場,打造更多適合國際市場需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國家知識產權局推動全國布局建設3900多個商標品牌指導站,年均服務企業超40萬次。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申長雨介紹,2023年,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取得顯著進展。立法進程明顯加快,完成專利法實施細則修改,商標法修改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發布《數據知識產權地方試點工作指引》,開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研究,完成《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規定》的制定。
2023年,我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年度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方案,加強對商標、專利執法辦案的專業指導。審結10件重大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和65件藥品專利侵權糾紛早期解決機制案件。全系統辦理專利糾紛案件1.4萬件,同比增長50.1%。組織開展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
我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體系進一步健全。新設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地方分中心21家、海外分中心2家,總數達到45家,累計指導企業海外維權1300多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升至82.04分,再創新高。
科技興國,品牌強國。當前,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企業積極擁抱科技浪潮,在數字化時代尋找新機遇。
近五年來,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規模穩步壯大,2022年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7%,年均增速達到9.4%,高于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2.4個百分點。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介紹,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占全國7%的就業人員,產出國內七成左右的發明專利,貢獻全國1/8的GDP。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到2025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社會滿意度達到并保持較高水平,知識產權市場價值進一步凸顯,品牌競爭力大幅提升,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3%,版權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5%,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達到 3500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
同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根據《通知》將分三批(每批不超過三年)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進工業“四基”領域或制造強國戰略明確的十大重點產業領域“補短板”,與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促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通過工業設計促進提品質和創品牌等。

根據2023年發布的統計數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龍飛指出,在研發方面,2022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投入研發費用超3100萬元,較上年提高約18%。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研發費用/營業收入)約為6.3%,比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約2.6%)高出兩倍。此外,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普遍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且成果轉化方式靈活多樣,大量科研機構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合作共促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品牌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邏輯大趨勢,眾多企業出海向外界展示“中國品牌力量”的存在,走向世界,站在更大、更高的舞臺上講述中國故事。
2023年,我國有進出口記錄的外貿經營主體首次突破60萬家,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37.46萬億元。其中我國自主品牌出口增長了9.3%,已出口至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增長2.9%,占出口總值的58.6%。其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增長29.9%。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近年來,跨境電商作為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帶動作用最強的外貿新業態,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活力和增長韌性,成為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的重要路徑。
據海關測算,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38萬億元,增長15.6%。其中,出口1.83萬億元,增長19.6%;進口5483億元,增長3.9%。跨境電商快速發展,既滿足了國內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又助力我國產品通達全球,成為外貿發展的重要動能。
即走得出去,又叫得響亮。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增速,中國品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在進一步攀升。
據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顯示,中國共有142家企業上榜,總數居各國之首;上榜企業總營收11.7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在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進入前20名。其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2年以超530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該榜第三。
2014年,中國企業上榜數量首次突破100。自2019年起,中國上榜公司總數已經連續第五年超過美國。中國企業連續領跑世界500強榜單,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實力與潛力。但也要看到,在盈利能力等方面,上榜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與部分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企業仍存在一定差距,還需進一步提升中國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為建立科學公正的品牌評價國際標準體系,進一步強化我國在全球品牌價值評價的話語權,2014年我國推動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 289),使得我國有機會主導品牌評價國際標準體系建設,實施國家品牌戰略,推動我國產業、企業“走出去”。此前,全球知名品牌評價和發布機構以往一直參照或采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品牌評價規則、方法和標準,因此組建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構建新的品牌評價標準體系任務艱巨,來之不易。
自2014年我國推動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 289)以來,截至2023年底,全國品牌評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32)歸口的品牌評價國家標準共41項,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 289)歸口國際標準共4項。
其中41項品牌評價國家標準中包括地理標志產品、產業集聚區、自主創新企業等5種不同類型品牌主體的評價實施指南。
此外,中國聯合美國國家標準化機構(ANSI)、德國國家標準化機構(DIN),創新了“品牌價值發展理論”,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支持。中國的貢獻是提出了“質量”和“服務”兩個評價指標。

在“五要素”理論的基礎上,中國和美國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交聯合提案,推動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2014年,ISO中央秘書處正式批準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 289)”,中國擔任秘書國(秘書國家永久不變)。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作為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 289)秘書處及全國品牌評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32)秘書處承擔單位,依據國際標準及國家標準,已連續十年開展了公益性品牌價值評價工作,建立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品牌價值評價機制。
促進我國品牌評價與國際接軌,加快培育我國國際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質量競爭力強、品牌附加值高的拳頭產品,使我國向制造強國、貿易強國和經濟強國轉變。
品牌就是效益,就是競爭力,就是附加值。
面向未來,中國品牌將繼續堅持以“三個轉變”為引領,堅持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轉型為契機,以發展為目標,致力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書寫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