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在北京舉行首場發布會以后,關于汽車價格和交付時間的猜測就沒有間斷過。1月23日,小米公司發言人再次對網傳汽車6月交付進行辟謠。
未公布的價格、逐步揭秘的設計過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小米汽車,讓無數發燒友和同行百爪撓心。被雷軍稱為職業生涯最后一次豪賭的小米汽車,是什么樣子?它的出現,將會帶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怎樣的科技革命?
2021年3月20日,小米宣布進軍造車,直接對標的企業是保時捷和特斯拉,并稱要在2024年進入智能駕駛第一梯隊。
那時小米造車備受質疑的原因除了新能源汽車賽道已經內卷嚴重,還有就是小米團隊高層深耕的是手機領域,能不能造好一輛車有待驗證。小米自然也注意到了人才這一關鍵因素。于是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招兵買馬,籠絡人才。據稱,當時小米在短時間內收到了數萬份簡歷。
剛組建的小米汽車團隊,大家都有一個打造DreamCar的夢想,但DreamCar怎么造,是個問題。時間緊任務重,但小米不攢車。
雷軍直言道:今天的汽車工業,攢一輛車的確不難。就是找輛對標車,做逆向工程,改改外觀,很快就可以完工。但今天市場上每年發布兩百輛的新車,還需要小米再來攢一輛嗎?
經過三天三夜的討論,大家終于得出了一個一致的結論,造一輛好車,得像汽車設計手稿那樣一筆一筆畫出來,沒有捷徑可走。于是,小米汽車團隊選擇了“十倍投入”方案。
據了解,小米投入33億元作為研發經費,自研自動駕駛算法的同時,協同人工智能實驗室、小愛團隊,以及手機相機部等多個部門。自動駕駛專屬團隊突破了500人,但實際上投入的資源遠不止500人。在這一過程中,雷軍也自稱開過超150輛車,學習了每一輛車的優點和長處。
2023年11月15日,首款車型的小米SU7申報圖出現在最新一期的工信部申報目錄上。
21世紀以來,特斯拉率先開智能電動先河,讓汽車成為了“可移動的計算終端”;而當下,汽車工業全新使命,就是打造“移動智能空間”。這就是小米造車的出發點。
如今,人們討論小米汽車價格幾何時,其實是在討論,跳出小米自述的語境,這輛汽車究竟值多少?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雷軍介紹了電驅、電池、車身大壓鑄、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五個板塊。
小米發布的電機共為三款,分別是V6、V6s和V8s。前兩者的轉速為每分鐘21000轉,已量產上車,V8s轉速更高,每分鐘可達27200轉,預計2025年上車。但高轉速等參數無法直接判定一款電動汽車驅動電機是優秀的。
過載能力能不能滿足短時加速爬坡,是否與車型以及駕駛員習慣適配,極端環境下承受力如何,這些數據都需要實車驗證補充完整。
在智能艙發布環節,小米稱SU7的智能座艙內有 16.1英寸的中控生態屏,翻轉式儀表屏,小米Pad可作為后排拓展屏。不過在軟件生態、無縫流轉、具體功能等的體驗上,華為鴻蒙、魅族、蔚來等已經實現這些技術。
而支持這些“跨屏”技術背后,需要一個強大的智能座艙芯片,小米汽車選用了市面上最先進的高通驍龍8295。不過,極越、吉利、小鵬、極氪等品牌均有車型搭載這款芯片。
“造車新手”小米的科研精神值得肯定,在中汽信科發布的報告中顯示:2023年驅動電機系統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中,小米以93個專利公開量排名總榜第三,中國企業中的第二。
進入大數據和物聯網驅動的汽車3.0時代,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正在加速融合以建立更完善的生態系統。除小米外,華為、魅族等都已入局車企。憑借先進的技術和獨特的市場策略,它們在智能車聯網等新切口優勢明顯,“車輪上的智能手機”正開始變成現實。

國內這一變化也引起外國學者的注意,瑞穗銀行高級研究員湯進說,中國智能手機巨頭現在認識到汽車的重要性,他們趕在蘋果公司汽車產品問世前以軟件定義的方式制造智能汽車,把手機用戶轉化為高科技汽車用戶。
據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了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2023年我國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743萬輛,從2019年的120萬輛到2023年的743萬輛,全國新能源汽車呈高速增長態勢。
喜人的是,2023年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總量里自主品牌的占比達80.6%,業內人士表示,如今自主品牌的大發展主要在于車型核心產品力的扎實提升,尤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在自動駕駛、車機系統、智能座艙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