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摘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大重要舉措,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基于此,為提高糧食的有效供給率、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發展現代化農業,本文結合安徽蕪湖鳩江區,闡述了鄉村振興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義,提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發展策略,以期助力農田質量提升,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鄉村振興;現代農業
安徽省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省,蕪湖市鳩江區一直把建設高標準農田、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放在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田5 200 hm2,高效益的高標準農田正為鳩江現代化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為不斷推進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思考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策略是必要的。
1 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高標準農田現狀
根據鳩江區農業農村局公布的信息,當地高標準農田由區農業農村局負責組織管理、綜合協調和督導指導,主導責任明確,同時積極動員各鎮群眾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并對出現的各類矛盾進行協商,全程管理農田建設進度與質量等。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總投資約1.83億元,完成266.67 hm2高效節水灌溉和133.33 hm2數字農田建設,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分別在202.52 hm2、5 200 hm2左右,清淤塘壩17座,新(改)建小型排灌泵站43座,疏浚溝渠66.03 km,襯砌明渠(溝)84.28 km,新(改)建橋涵閘堰385座,
新(改)建田間道路146.38 km,新建農田林網13.359 km,岸坡防護工程2.184 km,新(改)建低壓輸電線路7.75 km。
2 鄉村振興與高標準農田之間的關系
鄉村振興以解決“三農”問題為主要目標,正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此項戰略從提出到落實已步入第8個年頭,成效顯著。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2022年舉行的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內容,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0.65萬億kg以上,10年再上一個新臺階,2021年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 828.5億kg,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 kg,高于國際公認的400 kg糧食安全線。在現行標準下,我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一批現代化灌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愈發深入,農業發展的重點落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即: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生態保護等,實現農民增收的同時推進農業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屬于耕地種類,具有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等特點,是當前時代背景下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可有效提高地方農業生產效率。安徽作為糧食生產大省,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助于進一步優化當地農業生產結構,在生產的同時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依托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等措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此期間,農民增產增收,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愈發完善,帶來多方受益,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入推進奠定良好基礎。
3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策略
3.1 與時俱進,及時調整頂層設計
在現代化農業、鄉村振興等發展環境與格局下,地方鎮域要與時俱進,根據當地“三農”問題的嚴重程度,及時調整頂層設計,集中農村經濟固有問題優化建設方式,從而加快建設推進[1]。其中,在完善地方鎮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頂層設計時,應以建設路徑規劃、跟蹤管控為重點,鳩江區雖將建設管理貫穿全程,但仍要結合時代發展特點,整合運用新一代科學技術,加強當地土地資源調查,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依托信息化的交流與溝通,增強各部門配合密切性。具體設計策略如下:
3.1.1 定期資源調查
美麗鄉村建設步伐日益加快,鎮域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漸完善,為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合理,實現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需定期開展資源調查,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明確土地流轉情況、工程施工建設情況等,從而有序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活動進度,切實將相關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實際調查、調研過程中,結合使用GPS、對接國家相關數據庫,融入實地調研了解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實現實地調研和持續論證相結合,確保建設活動符合當地農業發展需求。整合各方數據,立足于發展全局,調整高標準農田建設格局。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鳩江區,在落實相關規劃時,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小田變大田”為目標,大力發展產業園、標準菜園、示范基地等,強化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實力。
3.1.2 明確建設標準
應根據土地資源的類型和不同區域的建設標準,結合土地資源調研情況進一步細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從實際出發,由相關政府部門完善地方政策,切實實現理論聯系實踐,確保農田建設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細化、調整、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時,應以標準統一為目標,為后續建設項目驗收和監管提供便利。尤其要注重建設標準中的環境保護模塊,充分利用荒地,禁止挖山填塘,減少土地硬化,嚴禁亂砍伐樹木,不斷提高項目新增耕地率。
3.1.3 強化部門配合
新時期下,信息技術已成為各行各業轉型發展的主要舉措,為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監管等參與部門的配合水平,避免信息差,自然資源規劃部門、水利部門以及財政部門等可邀請行業的相關專家參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活動中,并搭建信息平臺,明確建設要求、所需資源等,為各項活動的持續開展、有序推進奠定良好基礎[2]。
3.2 整合資金,提升產業發展活力
鳩江區要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新增耕地目標,同時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還需夯實建設資金基礎,以涉農資金的整合為重點,滿足建設需求。具體而言,當地應適當提升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投資標準,增加土地出讓金在“三農”問題中的支出占比,以省級為代表對涉農資金進行統籌整合,改變以往“各管一攤、五牛下田”的建設管理格局,逐步緩解建設資金不足、土地整治任務重等難題與矛盾。應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不斷擴大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渠道,為各類建設活動擴資賦能。具體策略如下:
3.2.1 適當加大政府投入
為進一步深化鳩江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地方相關政府部門可采取以獎代補、投資補助等方式激勵當地農業從事者主動向高標準格局靠攏,全面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與激勵作用。
3.2.2 探索多元化籌劃體系
若將建設資金壓力單一落到政府身上,極易出現當地農戶過于依賴政府、政府資金壓力大等現象,因此,要主動引入社會資產力量,探索建設多元化的資金籌措與規劃體系。如鼓勵市級、縣域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同步發放高標準農田專項債券,通過要素互補,實現耕地的精準調劑,以及資金與資源的配套使用。不僅如此,部分經費可直接用于建設項目,實現建設工作在資金方面的多方保證。
3.2.3 依托統籌整合資金
雖然鳩江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但在建設資金方面仍較為緊缺,為有效解決建設工作與投資不足的矛盾,要秉持“建一片、成一片”的原則,注重資金籌劃在提升耕地產出、持續利用能力方面的作用。要統籌使用地方現有的存量資金,提高資源利用率,利用土地整治政策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產業活力。
3.3 健全制度,構建監督管理體系
為使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得以高質量完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健全當地建設制度,加大群眾參與的宣傳力度,充分提升農民參與度,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增強建設實用性。
3.3.1 健全建設制度
除了科學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還需要關注建設項目的組成部分,根據項目重難點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確保建設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實際建設過程中,應積極借鑒國內外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先進經驗,通過本土化調整與創新,完善建設制度,以提升建設成效。
3.3.2 完善監督管理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應不斷提升農民參與度,構建完整、全面的監督管理體系,深化信息技術的運用,結合地緣優勢票選村民代表、相關干部。具體而言,由村集體自治組織選舉干部代表,相較于部門監督與管理人員,地方農業從事者對區域的認知程度更高,提高其在建設項目中的參與程度,不僅能夠使建設項目更好地接受群眾監督,還能夠優化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方案,實現項目建設信息公開、透明。需要注意的是,工程項目中涉及較多專業術語,為使當地群眾充分了解項目建設需求、標準,相關政府部門應在區域內開展專題宣講會,以新手段加強群眾宣傳、教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強化農民培訓,以提升農民綜合素養為主,落實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參與到農業生產中的高素質人群占比,使群眾監督落到實處。在高標準農田后續建設工作中,應加強對農民權益的保障,鼓勵當地農業從事者主動配合相關工作,為高標準建設工程的質量目標順利實現提供保障[3]。
3.4 提升耕地質量,擴大產業發展潛力
新時期下,不斷提高地方耕地質量,用嚴格標準為鄉村振興提供農業經濟發展潛力。對于地方縣域而言,目前均已落實數據庫等信息化建設工作,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高標準農田信息系統內容平臺建設,主要目的在于擴大數據庫容量,實現資源數據的歸檔存儲,讓智慧化、數字化工具為技術研發賦能。
(1)地方相關政府部門應推行合理耕地制度,根據地方氣候、生態環境承載力切換耕種模式,使高標準農田在環境保護中發展建設,為農田地力的恢復、養分的積累提供充足時間。例如,鼓勵當地農戶采取直播復種、移栽復種等方式,適當提高當地的復種指數,針對現有的連作壁壘,可通過輪作、休耕等措施緩解、消除,不斷改善當地的土壤生態環境,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科學性,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錨定生態發展目標,積極打造生態型農田建設模式,充分發揮此類農田的綜合功能作用,在提高生產效益、優化當地生活環境等方面促進農業集約化生產與生態環境恢復建設的有機協調目標。在綠色、環保發展理念下,多舉措并行多項生態工程,優先選擇生態透水路面,及時驗收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程,不斷完善水系溝通與循環等生態舉措,不斷降低現代化農業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損害,使耕地資源在保護中開發。(2)注重數字農田的建設,在未來的建設項目中,可根據自身需求與實力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比如農田灌溉技術、灌溉節流技術等,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數字化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整合應用自動化控制手段,比如物聯網技術、智能傳感器技術等,依托智能農業技術規范使用實時監測、動態管理農田土壤、種植分布等,減少“非農化”等行為。此外,還可以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當地的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游行業等相結合,不斷提高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綜合效益[4]。
3.5 區域特色建設,夯實資源要素支持
我國物產豐富、地大物博,不同的歷史文化與地理環境帶來了差異化的風俗習慣,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以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需求為基礎、以產業導入為前提,根據地方建設發展需要,建設示范項目、總結示范經驗,持續性優化縣域產業布局,從而為地方鄉村振興提供發展動能。一方面,將糧食生產安全置于突出地位,挖掘當地傳統文化、自然景觀等特色資源,將其發展為特色產業,或是將其作為元素與產業相結合,提高農業發展實力,打造地方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著重提高地方資源利用率,提高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保護國家地理標準產品,促進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以鄉村振興為基礎延伸產業特色,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發展農業景觀,實現產業優勢整合,促進地方綜合生態系統服務取得更多實績。對于縣域而言,可將旅游產業、民宿餐飲等為主要抓手,緊密融合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增加對當地精英、外來人才的吸引力,為當地帶來更多生產要素,從而助力農業生產,不斷擴大當地農特產品品牌的影響力,在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促進鄉村振興的持續深入[5]。
4 結論
為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相關政府部門應合理規劃土地要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其間注重建設標準的優化,及時調整頂層設計,為農田建設提供保障。同時,注重自然環境保護,探索多元化資金籌劃渠道,注重地方特色挖掘,以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和楠,侯石安.鄉村振興戰略下土地治理投入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一體推進的經驗證據[J].貴州社會科學,2021(5):153-160.
[2] 單金鋒,陳沸,來慶,等.杭州臨浦鎮綠色農田建設 賦能農文旅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3(12):57-58.
[3] 張鐸,王賓.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對策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3):83-86.
[4] 郭珍,曾悅.縣級政府農業基礎設施供給行為優化與績效提升機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6):146-154.
[5] 覃振略,歐德,韋鈺,等.高質量建設基本農田筑牢鄉村振興基石——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調研報告[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1(1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