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摘要:本文探討了古典園林設計與現代城市規劃的融合創新路徑。通過分析古典園林的設計特色,提出在現代城市規劃中要吸收其布局、空間處理和意境營造方面的精髓,實現古今結合。文中還構想了若干古典園林元素與現代城市公共空間、居住區融合的創新設計方案。研究認為,古典園林融合山水景觀與架構空間、注重意境渲染的精神內核,與現代城市追求生態宜居、人文底蘊的生活理念高度契合。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增強市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身心愉悅感和文化認同感。
關鍵詞:古典園林;城市規劃;融合創新;宜居性
古典園林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蘊含深厚的人文內涵。其布局追求天人合一,空間劃分參照陰陽五行,意境強調借景造境。這些設計理念體現東方美學和價值理想。然而,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許多現代城市規劃缺乏人文精神。古典園林元素的融入,可以有效提升文化底蘊,優化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宜居性。本研究通過解析古典園林設計精髓,探討其與現代城市規劃創新融合的路徑,以古促今,實現城市空間品質與文化內涵雙提升。
1 古典園林設計的特色
1.1 布局追求天人合一
1.1.1 格局參照陰陽五行思想
古典園林在布局上強調天人合一,這源自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天人關系的理解。在這種觀念下形成的園林布局,強調人文空間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具體來說,古典園林選擇場地時非常看重地勢水脈,優選可以借助山水地形之勢的游園區域,然后根據陰陽五行等理論組織空間,例如借鑒“前朝后曲”的陰陽變化理念劃分園林區域,或采用“一陽五陰”來安排幾個景點,讓游覽線路帶有節奏感。在建筑布置上也體現“天人合一”理念,結合地形地勢來定位,與整體山水環境融為一體。中國古典園林追求這種天人水墨意境的布局特色,體現東方美學情懷,值得現代景觀設計學習借鑒[1]。
1.1.2 空間組合體現山水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極為注重在有限范圍內營造無限的意境世界。這種山水意境的空間處理手法,主要通過對場地地形地勢的精妙利用來實現。設計者整合入園區塊的自然山水形態,融入假山、建筑、水系等園林要素的布置組合,形成一個宛如山水畫卷的意境整體,這種空間組合追求的效果是山水與建筑景物的和諧統一,例如依山就勢布置水榭,使其猶如山間流泉;建造高低錯落的花木點綴其間,讓建筑隱于林木之中。園林要素與自然山水相互烘托、相得益彰。再通過布置蜿蜒通幽的游覽路徑,參觀者在其中行走,可在每個拐彎處發現風景煥然一新,山清水秀、意境幽遠、山水意境的空間組合手法,成功地在較小范圍內營造了大自然的氣魄,意境深邃無垠,體現中國園林藝術的高度提煉與升華。
1.2 意境強調景觀借展
1.2.1 隱秀式的景深運用
古典園林設計充分運用"借助"的理念,通過隱秀手法巧妙延展景色深度。具體做法是在前景近處構筑假山、花木等景物塊體,部分遮擋背景遠景,形成多層景深。這種手法與山水畫意境的構圖手法相似,前后景通過虛實遮擋相連接,近處小景隱匿于遠處大景之后,景色深邃流轉。這種景深的設計需要考量各景物的位置高低、遠近、密度虛實等多種關系,精心計算景物只遮不掩,既層層渲染,又隱約可見,隱秀而不突兀,這樣通過近景的“借助”,便可在較小實際空間內,營造無垠的意境世界,實現意境的煥然開展,其隱秀手法成就了古典園林空間“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妙趣,也對繁華都市中公共園林空間的景觀塑造提供了設計啟示。
1.2.2 變化式的空間節奏
古典園林極其注重通過空間序列營造節奏感和意境的豐富變化。比如連接多個景點的游覽路徑,并不筆直單一,而是采用曲折回環的布線,在有限范圍內制造豐富的空間體驗,又如穿插安排廳堂空間和院落空間,讓人在穿行中感受到寬敞與幽靜的節奏對比。在景觀要素使用上,也強調空間節奏的變化對比,例如先后設置疏密不同的林木、高低錯落的假山,讓參觀者時而開闊、時而深邃。這種變化多端的空間體驗豐富了意境的層次,體現“一步一景”“屋宇掩映”的園林空間美學追求,極大考驗對場地地勢地形的把握運用,現代景觀設計可以在城市綠地和公共空間中吸收這種變化豐富的空間節奏處理手法,增強空間的體驗性和趣味性。
2 現代城市規劃的問題
2.1 功能劃分缺乏人文性
2.1.1 機械式的分區規劃
現代城市規劃注重科學化和效率性,在功能區劃分上往往采用機械式的標準化分區方法,表現為按照不同功能需求做大面積的區域劃分,比如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等,這種劃分方式將城市分割成一個個“隔離區”,缺乏銜接融合與交流。一方面各功能片區內部空間單一、景觀千篇一律,美學和人文內涵匱乏;另一方面不同功能區之間缺乏有機銜接,形不成文化底蘊豐富、功能交融的混合社區,這種機械式的分區規劃還造成人口和功能的非均衡集中分布,不利于城市活力和資源優化配置。因此,應當反思這種標準化分區的城市規劃理念,探尋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生態型、混合型功能布局模式。
2.1.2 標準化的建筑布置
現代城市在追求效率與數量的建設進程中,建筑布置和風格設計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標準化現象。各類功能區內的建筑大都采用典型化的平面布局和造型,如寫字樓的標準層高與矩形布局、商場的開敞中庭式空間、住宅樓的矩形分區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建筑與所在區域地域文化特征的契合,也減弱了城市空間的多樣性與文脈記憶的承載度,且建筑標準化造成城市意象的單調乏味[2]。
充分解釋這些問題的原因,我們需從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語境來理解,建筑標準化可以提高建造速度與使用效率。然而,如果長期忽視建筑的人文屬性與審美創造性,城市空間必將淪為沒有“靈魂”的機械堆砌。因此,在當下新一輪的城市建設熱潮中,保持建筑與設計創意的重視與應有地位尤為重要,這需要城市規劃者與建筑設計者從根本上更新理念,重視地域文化,注重場所文脈,讓每一個建筑都蘊含獨特精神,并形成連貫的城市文化景觀。
2.2 環境缺少特色意境
2.2.1 公共空間美學匱乏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普遍存在美學匱乏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現代主義“形式隨功能”的設計理念,過分強調空間的功能與效率性,忽視審美性,導致許多公共場所如廣場、公園、綠地等空間布局和景觀設計都比較單一,仿佛“標準配件”,很難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另外,許多公共空間也存在污染、雜亂等問題,美學效果不佳。這不利于公共生活的開展、社區關系的培育。改變這一問題,需要在公共空間設計中恢復注重人文精神、地域文化底蘊的理念,并吸收古典園林意境構筑等經驗,賦予公共場所更豐富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這也是建設宜居城市、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2.2.2 生活場所文化底蘊淡化
現代城市在居住區、工作區等生活場所建設中,普遍存在文化底蘊淡化的問題,表現為缺乏對地域歷史文化的傳承。許多新建成區與整個城市乃至所在地域缺乏詳細的歷史資料參考,且場所精神淡薄,這減弱了居民和用戶對空間的情感認同,也導致城市文化核心與象征符號的缺失,其根源在于現代主義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理念,過于強調風格的國際化和統一化。改變這一問題,需要在規劃設計新區時加強對城市乃至所在地域的歷史文化研究,其中蘊含的空間元素與審美理念,使之與現代功能需求和審美趣味相結合,打造兼具功能性與文化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間。
3 古典與現代的創新融合
3.1 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3.1.1 水景系統的運用
水景系統是古典園林的標志要素和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城市可以在公共空間設計中汲取古典園林水景系統的精髓要點,進行創新性運用,可以建立循環利用的水資源系統,既發揮生態效益,又打造景觀趣味,還可以采用隱秀式手法,利用水面鏡像與植物對映,營造空間深度;或設置蜿蜒水系,帶動觀賞視線。廣場、公園中的湖泊橋梁、工作區域的微景水池等空間節點,都可利用水元素營造意境。這需要根據空間主題,考慮周邊環境和多種使用需求因素,進行定制化的水景規劃,通過這種現代與古典理念相結合的水景設計方案,可以優化城市微氣候,增強公共空間的韻律美和體驗性。
3.1.2 園林小品的點綴
園林小品是古典園林空間中的點睛之筆,可用于豐富和活躍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效果。園林小品種類繁多,根據現代公共空間主題和使用功能,可以選擇典雅的巖石圓墩、秀麗小巧的盆景裝點,也可以配置運動健身區附近的藝術型健身設施;選擇東方式庭院中的經幢歇山,也可以采用更現代的光影雕塑藝術裝置。
除了自然元素和藝術裝置,我們還可以運用富含生活記憶的文化設施,如老式郵筒、電話亭、讀書亭等,喚起城市用戶的集體回憶。此外,針對不同場所可開發創意小品,如商圈中的城市地標雕塑,示范區中的新技術交互裝置等,運用這些富有創意的景觀小品點綴于城市廣場、社區花園等公共空間,可以增強空間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優化城市審美環境。
3.2 居住區環境布置
3.2.1 傳統界墻和門樓的引入
作為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界墻和門樓可用于豐富和改善現代社區環境,例如在社區邊界設置造型獨特的景觀墻,或修建富有區域文化特征的大門,可以明確區分社區范圍,也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界墻可以參照古典園林中的水墻、花墻等景觀手法,選用與現代審美契合的材質打造;門樓也可以采用傳統的重檐欹側式樣,配合現代材料與色彩設計實現場景融合。
在社區路口或關鍵節點設立景觀門樓,則可以起到社區地標建筑的作用,此外,界墻與門樓還可以在社區內部設置,如圍合集中綠地,區分半公共活動區域等,這可豐富社區空間層次,也便于人流組織與管理,只要不生搬硬套,運用適量的傳統要素點綴、改良和再創造,就可以讓現代社區環境兼具功能性與文化底蘊。
3.2.2 園林穿斗的空間延伸
園林穿斗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種獨特空間手法,其核心在于通過柱廊結構銜接不同功能區域,實現視覺和行為上的延續體驗,這一手法為豐富現代居住區環境提供了設計靈感,例如,在社區公共活動區域與相鄰而建的居民住宅樓之間,可以運用穿斗式的廊橋等建筑手段連接。
在穿插的柱廊兩側,可以利用窗洞、半透明屏風等構建虛實結合的界面,實現功能的分區與整體空間的融貫,居民和訪客穿行于其間,可以在室外和室內活動之間獲得延續的體驗,還可以在穿斗位置設置水景、園林植物等景觀要素,豐富空間變化,這種尺度更大的穿斗空間延伸手法,為現代社區提供多樣的公共活動節點,有利于加強人與人的交流,豐富居住生活。
4 融合意義與展望
4.1 提升城市宜居性
古典園林與現代城市規劃的創新融合,可以顯著提升城市的宜居性。首先,運用古典園林構筑意境的手法,可以豐富城市公共開敞空間和重要節點的景觀效果,提高空間的審美性和趣味性,增強城市用戶的情感體驗,這有利于提升城市吸引力。其次,古典園林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導下的建筑布局與空間設計,可以使現代城市更好地適應周邊自然生態環境,改善微氣候,提高環境舒適度。再者,古典園林空間組合變化豐富的特點為豐富城市功能區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良好參照。最后,運用含蓄隱秘、曲徑通幽的園林手法規劃城市區塊與社區,有助營造私密性較好的生活環境,這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體現,可以說,古典園林蘊含的空間智慧與人文精神,與構建宜居城市的需求高度契合。通過對其理念與要素的積極吸收運用,現代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必將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從而打造集功能性、經濟性、審美性與人文性于一體的和諧宜居城市空間[3]。
4.2 增強文化認同感
古典園林作為中華民族傲人的文化遺產,其理念和要素與現代城市空間的創新融合,可以明顯增強城市居民和用戶的文化認同感,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中國古典園林蘊含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情懷,其空間手法代表東方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的高度提煉,運用于現代城市空間設計,有利于喚醒觀者的文化記憶與民族認同,弘揚中華文化軟實力。
古典園林中許多空間元素和景觀要素,如長廊、水榭、假山等,與中國人的生活記憶和文化符號高度契合,將其有機嫁接到現代城市空間語匯中,有利于增強文化親和力和傳承性。
對古典園林理念與要素進行再創造性展現,實現古典形式、現代功能和地域文化的高度融合,也將讓城市空間“可讀性”更高,更容易激發用戶的認知歸屬感,可以說,立足中華文化遺產的城市空間設計與建設,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城市用戶認同感的必由之路,這也恰恰體現創新、包容、延續的文化自信。
5 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蘊含的布局、意境、空間處理等設計智慧,與現代城市規劃追求功能性、經濟性、宜居性和文化性的理念目標高度契合。本文通過解析古典園林的人文精髓,構想了其與現代城市在公共空間設計,居住區環境創建等領域的創新融合路徑,這為緩解當代城市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提供了重要設計啟示和參考借鑒。未來的城市建設需要繼續深化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實踐,在傳承發展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品質,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宜居魅力。
參考文獻
[1] 馬鵬輝,張凌云.古典園林造景藝術對現代園林建設的影響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4,44(2):129-131.
[2] 齊文.中國古典園林理水文化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傳承[J].現代園藝,2023,46(24):118-119+200.
[3] 孫瑜.江南古典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研究[J].藝術品鑒,2023(30):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