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剛 吳曉鵬 王飛 吳鐵
摘要:豆科藤本植物葛具有極高的生態、藥用、食用價值,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耐瘠薄,根系發達,自生繁殖能力強。本文利用葛的極強的適應性和超強繁殖能力,引進南疆栽培,探索發揮其防風固沙、減輕揚塵、凈化空氣等生態綠化保護功能,利用其良好藥用、食用價值以及促進農民增收、促進產業發展的可行性。
關鍵詞:南疆地區;葛產業;生態綠化保護;可行性
葛是豆科葛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原產我國,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外,幾乎遍及全國,東南亞至澳大利亞也有分布。其根、莖、葉、花、果實等全身都是寶,具有極高的生態、食用、藥用價值,
1988年我國衛生部正式列入“藥食同源”物質名錄[1]。
《中國植物志》記載中國的葛屬植物包含有8個種3個變種,包括三裂葉野葛、小花野葛、苦葛、須彌葛、野葛、粉葛、葛麻姆、密花葛、黃毛萼葛、食用葛等。其適應性強,根系發達,耐寒、耐旱、耐瘠薄,以土層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土壤為佳,自生繁殖能力強,使得葛的種群得以在各種環境中迅速繁衍,藤蔓蔓延,攀附他物,占據空間,形成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
南疆地區受暖溫帶荒漠氣候影響,全年光照充足,光照強度大,氣候干旱,降水偏少,地面植被相對稀疏,一起風就塵土飛揚、風沙彌漫。隨著南疆地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快,很多地方急需實現生態綠化,如居民戶的房前屋后、各類新開辟園區、廠區(場區)和社區的荒漠生態改善,暢通各地各級道路兩側防風固沙綠化帶,各類河流流經但少人無人區生態綠化小氣候培育等都需要類似葛的植物栽培。
葛的原產地在我國,盡管在新疆、青海和西藏沒有分布,但理論上葛也是可以在新疆種植的,盡管可能不是最適宜地區。
利用葛的極強適應性和超強繁殖能力,引進南疆栽培,充分發揮其防風固沙、減輕揚塵、凈化空氣等生態綠化保護功能,以及良好藥用、食用價值,實現沙退人進良好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具有極強的試驗種植價值。
1 葛的價值分析
1.1 生態價值
葛莖葉茂盛,自繁能力極強,一次栽植,幾乎可以永續利用,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作為豆科植物,具有固氮能力,有利于改善土壤質地,生態綠化作用價值高。
1.2 藥用價值
葛是一種具有多種功效和作用的中藥材,《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均記載,葛根“主消渴,解諸毒,主下利”“味甘、性平、解酒、去煩熱”等;葛花可以解酒醒脾、釀蜜,葛葉可以止血,葛蔓可治癰腫、喉痹。
現代中藥學也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有異黃酮類、三萜類化合物、香豆素和葛根苷類、生物堿及其他化合物、淀粉、氨基酸及纖維素等,具有抗高血壓、抗動脈粥樣硬化、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擴張血管、抗缺氧、抗氧化損傷、改善血脂和血糖功能、解熱、解酒、抑菌、益智、抗腫瘤及雌激素樣作用。現代臨床常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還可以美容豐胸。葛根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市場需求在不斷增長。日常飲食中適當食用葛根,能夠緩解身體不適癥狀,提高身體的健康水平,尤適于燥熱地區食用解暑。
1.3 食用價值
葛素有“亞洲人參”“北參南葛”之美譽,葛根的營養價值豐富,它含有大量的淀粉、膳食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日常食用,對人體健康有許多益處;葛根在食品工業中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可以用來制作各種糕點、糖果、飲料等食品,口感獨特,營養豐富;葛根還可以用于釀酒和制作葛根醋、葛根乳制品等。圍繞其食用價值,分布區范圍內廣泛進行采挖、加工,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1.4 經濟價值
在葛產區,第一年葛根的正常產量約1 000 kg/667 m2,第二年后葛根的正常產量約為2 500~4 000 kg/667 m2,按傳統粉碎、漂洗等物理方法可獲得葛粉產量在15%~25%不等,按目前市場一般價格40元/kg計,其產值十分可觀;3年生及以上,產量、效益更佳。而進行葛系列藥用、食用產品深加工、研發,效益、效應將更加可觀,如其提取物葛根黃酮能賣到2~3萬元/kg。
葛皮和葛葉是牛、羊、兔所喜愛的飼料,燃燒時可以滅蚊,而南疆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產區。葛莖纖維可以用于造紙和編織。
2 南疆地區地理氣候及土壤特點
南疆地區的地理氣候特點對地方農業生產具有很多有利影響。南疆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夏季高溫炎熱,冬季寒冷干燥,無霜期時間長達180~220 d,年降水量25~100 mm,但也有一些山區降水充沛,降水比較穩定,這給山間盆地谷地和山前平原綠洲的農業灌溉用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新疆日照時間全年為2 550~3 500 h,在全國各省區中居于前列,日照豐富加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對棉花等喜光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都有良好的作用。其氣溫日較差大,極有利于瓜果的碳水化合物的積累,所以新疆的甜瓜、西瓜、葡萄、杏、桃、梨等都特別甜美可口。
南疆土壤主要以砂質土壤為主,結構較疏松,土層深厚,透水透氣性較好,但含水量較少,土壤干燥速度快,土壤有機質含量較少。因土層深厚疏松,尤適合根類作物生長,商品性狀好,易于采挖,如薯芋類、花生、中藥材肉蓯蓉(大蕓)等,均根系發達,長勢良好。近年來,和田地區墨玉縣、于田縣引種瓜蔞種植,當年種植當年采挖,從其生長結果來看,其品質、產量均顯著好于內地,尤其其根部天花粉產量、品質、商品性狀,而在江南,需4~5年方可采挖以獲天花粉。
3 南疆地區引入葛的可行性分析
3.1 新疆地區此前沒有葛分布的原因分析
新疆地區地域廣闊,距離內地遙遠,南疆地區更有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阻隔東西南北,歷史以來交通運輸條件落后,人員往來交流困難,昆侖山水資源雖然豐富,但因高溫、蒸發量大,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所需投資巨大,十分不利于人類生存、農業生產,故極大地阻礙了葛的自然選育和引進發展。
3.2 引進葛作為南疆綠化生態環保植物及產業發展優勢
(1)全國各地對葛產業具有從種到收、到產后加工科研開發利用全產業鏈的、系統性的、多層面的、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為南疆葛產業發展鋪墊了良好基礎;并且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進步,諸多制約南疆葛產業發展的客觀因素已成為次要因素或可忽視因素。(2)區域小氣候環境發生有利改變。南疆地區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區、城鎮區、鄉村建設區的面積增加,居戶增多,用水供應量增加,廢水排放量增加,防護林、綠化面積增加。產業不斷發展,如,和田地區皮山縣在藏桂鄉連片種植800 hm2瓜蔞,實行滴灌,綠葉鋪天蓋地,減少該地水分蒸發,并降噪除塵。光伏產業發展區,其凝積水改善了所在地濕潤狀況。這些對地方小氣候都產生積極影響。
(3)土地資源充足。南疆地域廣闊,為葛的大規模繁殖提供了條件;氣候干旱少雨,對藥材晾曬、存儲、產地加工等有絕對優勢,也便于產后加工。與其他作物相比,葛在此類地區生產加工成本較低。(4)產后初加工利用工藝簡單。現階段產后初加工主要以葛根洗粉、葛根切片、葛花晾曬等為主,易于民族群眾學習、掌握、運用。(5)南疆文旅產業加速發展,旅游城市群大量涌現,游客數量逐年激增,南疆優質農產品營銷渠道不斷拓寬,顯著加快群眾創收致富進程。豐富農產品種類數量大勢所趨、迫在眉睫。(6)沙漠地區少有洪水、下雪,可對其水資源進行合理引導利用。(7)其他優勢:新疆地廣人稀,工業少、土地環境污染相對內地較少;農業生產用肥以牛羊糞肥為主,病蟲害輕,農藥使用量少,農藥殘少,可實現綠色種植。新疆有農業機械水平先進優勢,地塊平整集中,有利于鋪地膜+滴灌管理機械化作業,便于輪作換茬,提高畝產量,防止病蟲害發生,對于推進產業現代化發展具有先天優勢和巨大的推動作用。(8)南疆自身具有的有利產量、品質的優勢:高鵬在《說藥材:關于新疆種植太子參、淫羊藿、葛根等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中指出,藥材行業有資料證明,因南疆光照時間長、溫度高、晝夜溫差大、無霜期時間長、沙質土壤透氣性好、沙土層深厚等的氣候土壤優勢特點,相比內地,新疆部分中藥材產量可實現翻番,即增加1倍產量以上。如中藥材板藍根,甘肅隴西、東北大慶等地種植產100~200 kg/667 m2,而新疆哈密二堡鎮、五堡鎮、且末縣阿克提坎墩鄉希龐村均產350 kg/667 m2以上,高產在480 kg/667 m2。且因新疆獨特種植優勢,使得新疆所產中藥材品質好、含量高,成分遠高于內地部分省份藥材主產區,可超出國家制定的藥典標準3~6倍,目前,新疆產中藥材質量已被國內知名藥廠、藥企及廣大藥商的認可,供不應求。如哈密市二堡鎮所產中藥材板藍根含量檢測結果測定值為0.118%(2020年藥典標準:含(R,S)-告依春(C5H7NOS)不得少于0.020%)。而且據國內中藥材主產區人士經驗及實踐,在新疆種植中藥材1年時間相當于內地生長2年。
4 討論
4.1 抗寒性
南疆地區存在極端嚴寒的天氣,對于大多數作物而言,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但是,通過對和田地區近年來氣候分析,出現極端低溫情況較少,而對于葛這種具有較強的耐寒性、適應性強、繁殖力強的植物來說,這樣的氣候條件對其生長的限制是否較為有限,而通過加強品種選擇、種植地區選擇、種植模式選擇等措施是否可以打破宿論,待以實踐驗證之。但在緯度更高的黑龍江、吉林,葛也有很大分布,并且品質良好;與和田同緯度的河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份也均有葛的栽培。
4.2 耐旱性
葛的耐旱性強,但為促進葛根在南疆生根,可以首先選擇在縣鄉村居民房前屋后空荒地、沙漠公路綠化防護帶、各類新建場區廠區、降水量較大的山區、土壤中含有一定水分生長蘆葦的地區等種植,便于對其進行生產管理,驗證其生存適宜性,再漸次擴展、分布。
4.3 成為“外來入侵植物”的可能性
美國人發現葛根不僅耐寒抗旱耐貧瘠,而且還喜歡沙質土壤,繁殖能力頑強,其中的高蛋白還可以有效保持土壤的肥力,因此,大力發展以治理水土流失。但后來,因其與美國的飲食、文化觀念等不同而不被接受,進而泛濫成為當地“外來入侵物種”,如同美國河流中鯉魚之泛濫。
在國內,葛以其良好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得到了廣泛的重視發展,形成種植、生產加工、食用藥用研發一條龍產業鏈,成為很多地方的特色產業,藥用、食用價值被最大化綜合利用。因各地對葛根的需求量都很大,等不到它有機會泛濫,就都已經被采挖利用了,這也是我國敢于大量種植葛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有制服葛根泛濫的克星,如昆蟲和真菌。注意防止葛因過度繁衍,無序到耕地區域擴散。
5 葛的南疆栽培技術
葛的栽培技術十分簡單,適合疏松肥沃土地,也耐瘠薄土地,弱堿性土壤均可種植。
5.1 引種定位
以生態綠化為主,兼具食用、藥用價值。在形成大面積生態覆蓋后,可以以食用、藥用價值為主,根據發展階段應對安排。
5.2 品種選擇
根據不同用途選擇品種。可以選擇在沙漠防風固沙帶、城鄉道路兩側等處,選擇抗寒性強的北方品種、野葛品種,努力實現部分葛苗越冬,減少重復栽培種植。借鑒引種安徽瓜蔞當年種植當年采挖經驗,為減少越冬凍害,采取當年種植當年采挖為主的,選擇優質速生豐產粉葛品種。并以此建立擴繁所需葛苗基地。
5.3 栽培管理
雖然葛根對土壤的要求不是很嚴格,極大部分土壤都能生長,但要獲得較高的栽培效益和價值,則要選擇條件較好的土地種植。南疆地區多為土層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土壤pH為8,皆為有利條件,但需增施有機肥,努力做好春夏水分供應。底肥可以一次性施足。內地葛根種植1000多株/667 m2,行距1.0~1.1 m,株距0.6~0.7 m,鑒于南疆栽培以生態綠化為主,并考慮氣候干旱實際,可以適當增加栽培密度。此后做好查缺補苗、看苗追肥、抗旱保苗工作,確保葛苗移栽成活。可以采取地膜覆蓋滴灌栽培方法,既能保濕,又能提高地溫,促進葛苗正常生長。葛是一種藤本攀緣植物,喜攀緣生長,有利塊根膨大,獲得高產,故多采取搭架栽培措施,結合南疆實際,可以鋪設些樹枝,供攀援,也減少地表高溫熱害。
5.4 葛根采挖
當年11—12月份,通過挖大留小,自生不息繁衍。葛根產后銷售、加工、葛苗繁殖等,可借鑒內地豐富經驗進行。
6 展望
(1)為了充分利用葛的價值,后續要建立相應的初精深加工廠,開發葛系列產品,如葛粉、葛片茶、葛藥產業等。(2)加強產后市場營銷,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實現其綜合價值。(3)加強科研投入,深入研究南疆葛的生長特性和價值利用,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7 結語
南疆沙漠地區發展葛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行性。通過合理的規劃和開發,葛將在南疆地區展現出其獨特的生命力,為解決荒漠化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為當地群眾增收帶來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產業,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區域資源優勢得到盡可能發揮,克服新疆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
在南疆地區引種葛成功,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大膽的實踐,只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持續的努力,就能在南疆地區成功發展葛的生產,使之成為沙漠中的新希望產業。
參考文獻
[1] 陶娟,許慕農,路秋生,等.中國葛屬植物資源和利用情況[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