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盈


博物館怎么逛才好玩?除了邁開腿大步走,更需要全方位調動我們的身心。
Step 1 手指動起來
如今,逛博物館成了老少咸宜的時髦選擇,遇到想逛的博物館,記得提前預約哦!博物館官網、App、微信公眾號及各省區市的一些文旅集合平臺都提供預約服務。對于熱門場館的熱門展覽,一定要打好提前量,爭取錯峰觀展。畢竟即使手速夠快,到時候人擠人,腿腳也快不起來。
叮!收到預約成功短信,博物館之旅才剛剛啟程。要想在博物館“兜得轉”,還要做點小功課。博物館的官方平臺上,對于常設展覽、鎮館之寶、熱門展覽等都有詳細介紹,稍稍瞄一眼,有助于提前了解概況、快速鎖定目標,展品千千萬,總有一款適合你!博物館對于熱門展覽常常會制作在線導覽系統,動動手指,收藏該系統,方便到了博物館后隨時“掃碼”,尋找最佳觀展路線。
不過,做好這些準備還不足以成為逛博物館的“高級玩家”,“高級玩家”還要擁有更多配置。
Step 2 睜開你的雙眼
當然,沒有人是閉眼看展的,我們在這里說的是“觀看”的方法。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到了博物館應該看什么?看不懂怎么辦?這些都不是要緊的問題,因為觀看是一種思維訓練。對于“看不懂”的東西,我們不妨試著學習“視覺觀察三部曲”,當一回“福爾摩斯”。
關于第一個問題,你也許會說:“我看到了一個古老的中國座鐘。”這不是我們要的答案,這是一個基于經驗的判斷,而非你直接觀察到的事實。而經驗包含了自己的理解和推測,視覺觀察的本質是拋開推測,回歸事實,并通過細致的觀察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
因此,你也許可以這樣描述:“我看到了一個漆成紅色的座鐘(顏色、功能)。鐘面的周圍有一圈淺浮雕,像是銅做的(工藝、材料)。這圈淺浮雕的內容像歐洲建筑和家具上的花紋(風格、文化推測)。而座鐘周圍的花紋似乎是用金色描繪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意象,例如仙鶴、銅錢、松樹等,讓我想到了中國傳統神話中的人物(標志性元素),但似乎又與常見的中國元素表現有所不同(適度聯想)。我難以看得更清楚(局限性)。整體來說,這個座鐘有磨損,體現出歲月的痕跡(年代)……”你會發現,觀察得越仔細,越可以得出更多的信息,包括座鐘的頂部、底部等各個部件,通過觀察,你可以發現很多細節。請注意,這一段描述中用了很多不確定的詞語,比如“像、似乎”,這些詞語反映了觀察者的嚴謹。
基于上述觀察,我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這個座鐘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和西方的工藝,而在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時卻又與常見的中國古代裝飾有所不同,部分細節有所變形。我想起我在故宮博物院參觀時見過很多西洋鐘表。考慮到座鐘本身是歐洲的舶來品,我推測這可能是歷史上西方制作的帶有東方文化元素的座鐘。”上述描述和推測不一定完全準確,但觀察者會基于自身的推測去查閱資料,并發現流行于西方18世紀的“中國風”(Chinoiserie),而這個座鐘很可能誕生于這一時期,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對其定位。
接下來是回答第三個問題。“咦,這個座鐘的鐘面上為什么既有阿拉伯數字,又有羅馬數字?”“為什么頂部裝飾放射狀的太陽光芒?”“為什么座鐘的鉸鏈鑲嵌在右邊,那么這個座鐘調節時間時是自左往右開的嗎?”……所有這些困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的起點。
是不是很有趣?
這一視覺觀察法不僅適用于藝術博物館,也適用于其他各類博物館,它能幫助我們去了解世界的多姿多彩。很多同學到了博物館習慣先閱讀標簽,而事實上,標簽上的文字不正是前人的“探案筆記”嗎?“不會說話”的展品正等著你去發現它獨特的一面。
在我的著作《世界博物館導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中,有更多關于“博物館的打開方式”,以及如何閱讀展品的專題,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
Step 3 一顆怦怦跳的心配上沉浸的小腦瓜
參觀博物館不僅僅要看,還要用心去感受,配合大腦的共振。在藝術博物館,我們靜靜地坐著,感受藝術家觀察世界的視角。同樣是山水,《千里江山圖》的壯志凌云和《富春山居圖》的恬淡平和,無言地在跨越近千年后依然給我們帶來觸動。在自然博物館,我們會領悟到生命的神奇和生存的智慧;在科技館,我們驚嘆于人類發明的偉大……在包羅萬象又寂靜無言的博物館里,人類的智慧、自然的智慧和漫長歷史長河的經驗匯聚到一起,我們也許難以全部記住,但我們可以用心感悟,用腦領悟,因為那是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博物館體驗。
視覺觀察三部曲——
當你看到一件展品時,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看到了什么?(see)
看到這些讓你想到了什么?(think)
還有什么讓你感到困惑的?(wonder)
以上是哈佛大學“零點計劃”提出的“思維三部曲”,幫助我們學會視覺觀察法。別小看這三個問題,試試看下面這件展品,你會如何回答這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