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瑩



過去的幾十年間,世界范圍內的博物館學者們漸漸達成了共識,博物館的中心不應該是展柜里的物品,而是人:物品背后的人、研究這些物品的人、博物館所處社群中的人,當然,還有我們這些觀眾。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神圣化博物館——要知道它們也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創辦、運營的機構。所以,不妨放輕松,以友善的、平視的眼光去享受逛博物館的快樂時光,甚至偶爾的吐槽也是快樂的源泉。
尋找你的博物館趣味
一旦摒棄了“參觀博物館等于瞻仰寶物”的思路,我們便能慢慢培養屬于個人的博物館趣味。
學會欣賞博物館建筑和所處的環境。比如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既簡約摩登,又抓住了江南園林的造景神韻,在博物館追求大空間、自由動線的新趨勢下,任性地將一樓展廳硬性分割成一連串小間。人多時你或許會覺得逼仄,但當你走出展廳,庭園的造景帶來的舒緩,天高地寬的剎那傾瀉,讓人又能鼓起勇氣一頭扎回展廳。旁邊就是拙政園、獅子林、平江路,一氣走下來,更能領悟到如此建筑設計放在蘇州是多么恰如其分,既照顧到了城市風格,又使參觀線路豐富而有節奏感。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給博物館的定義中提到,一座博物館應當“有可及性和包容性”,我們不妨在參觀時有所觀察。近年來,很多省區市都建設了新博物館,但往往地處遙遠的新城。到了后來,參觀者發現自己來到一片像火車站站前廣場一樣的開闊地帶,光是找入口在哪兒都要走好多冤枉路。一座理想的博物館應該與它所在的城市或者社群緊密聯系,像菜市場一樣可及才是最好的。那么包容性呢?大家可以看看博物館里有沒有無障礙通道、實惠的簡餐廳、母嬰室、性別比例恰當的廁所、行李寄存柜等。如果能為視障、聽障人士或者有其他特殊需求的參觀者提供幫助就更好了。
我個人還有一個小愛好,就是在博物館里收集原始人(石器時代的先民)的信息,現在我的手機里已經有一百多張原始人的照片了。大部分省博或者大城市的市博總有一個展廳,講的是本地歷史,還常常從原始人講起。于是,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里見到形形色色的原始人,或是披著樹葉、獸皮,在簡陋的窩棚門前圍著一堆篝火忙碌著,或是打獵歸來,肩上扛著一只鹿,等等。如今每次見到原始人,我的內心臺詞就是:“又見面了,老伙計!”相信大家在去多了博物館后,也會有自己的小習慣,比如打卡各地博物館的咖啡寫點評,或者收藏導覽小冊子、蓋章等。
博物館不一定總是對的
博物館天然包含著一種對他者的客體化和凝視視角,這是現代博物館需要深刻反思的。如果有機會出國玩,我們也可以帶著思考,去看看他們如何更新博物館的使命、迭代固定展覽、對老舊的建筑進行改造,以適應當代博物館的功能和倫理需求。
讀書的時候,我曾經在加拿大歷史博物館實習,那時候他們的國家歷史展廳一上來就展示維京人如何越過大西洋抵達今天的加拿大。可能有同學看到這里已經開始搖頭了:這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是何等的蔑視啊。我當時所在的團隊正負責對這個講述國家歷史的重要展廳進行二十年來的首次翻新,團隊成員們如履薄冰地試圖重新構建一個公正、團結的敘事結構。又如英國牛津的皮特河博物館,走進去的一瞬間你一定會驚掉下巴,這里簡直就是人類文明的諾亞方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造物品被分門別類地堆放在迷宮一般的展柜里。這些展品很大一部分是殖民時代從世界各地以人類研究的名義搜刮回來的,看了不免令人上火。所幸這座博物館意識到了原罪,在保留展陳風貌的同時,一邊直言不諱原始展品的來源問題,一邊將敘述邏輯逐步轉到“世界大同”上。在這里,你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地使用本地材料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比如怎么制造枕頭、怎么手工織布、怎么捕魚打獵等,看到最后,直讓人感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你能自由決定如何參觀博物館
關于如何參觀博物館,你是完全自由的,甚至對博物館不感興趣也無所謂,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有意思的地方可以去。但如果你想去有意思的地方,我的建議是,對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博物館,不必預習,想去就去,并且反復地去,看多了自然會生出一些問題,有問題再去尋找答案,自然就會有意思。把博物館逛出樓下菜市場的勁兒,夏天進去吹空調刷手機,路過時順便看一眼展覽。但如果想專門為了某座博物館出一趟遠門,那不做功課就有些可惜了。
給大家推薦一座一定要先做功課再去參觀的博物館——山西省太原市的北齊壁畫博物館。這里的核心展區是北齊一個叫徐顯秀的人的墓,墓室墻上的壁畫非常值得一看。不過當你遠道而來時,會發現為了保護這精美卻極為脆弱的壁畫,博物館修建了一個玻璃“殼子”,連封土堆在內把整座墓封了起來,無法進去參觀。再加上開館不久,雖然展品絕美,策展卻捋得不夠順,不做功課的話看完一定一臉蒙。但如果你讀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北齊徐顯秀墓》、巫鴻的《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上海博物館的《壁上觀》這幾本書的相關章節,再看看陳丹青的紀錄片《線條的盛宴》,再來參觀一定會大有收獲。
憑我的經驗打包票,你參觀的博物館越多,就越能在腦海中將它們織成一張網,也會有越來越多在陌生博物館如認出老朋友般“會心一笑”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