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敏

寫作營項目: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學寫微型小說
寫作營目標:
研究科幻類小說的寫作方法
寫作營技巧
那些科幻小說的關鍵詞
以科幻小說為本體,其所包含的堅實的科學邏輯、精致的細節、宏大的世界觀、預見性的洞察的背后,是寫作者對人類、對宇宙、對存在本身的終極關懷——如同諾蘭《星際穿越》中處在五維世界的父親,跨越宇宙,跨越時間,始終被“愛”牽引著??苹眯≌f的讀者,或是渴望創作者,或許可以觸及以下關鍵詞。
科幻小說之“科學性”
科幻小說的背后,是一種對人類、對宇宙、對存在本身的終極關懷。作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產生倫理、人文、科學方面的焦慮,產生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在這樣一種寫作動力的驅使下,作家立足于社會現實,“看見”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有著對科學邏輯的思考,但不以科普為目的。他以想象描繪虛構的場景,搭建精致的細節,建構宏大的宇宙觀。或暢想超越當下的后人類時代,或提出仿生學方面的擔憂,或書寫不平凡的旅行,或構想末日的史詩,或設想AI的革命。
科幻小說之“幻想性”
科幻不同于玄幻,一切幻想有其科學依據。而今,參差不齊的玄幻作品擠占了科幻作品的市場。無論是雨果·根斯巴克提出的“傳播科學知識”的初衷,還是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宏大史詩“銀河帝國”,都有其硬核科幻所必需的“自然科學”邏輯:或追尋時間的本質,或丈量奇點到宇宙終點的距離,或發揚科學理性的精神等。然而,科幻小說終究不是科普讀物,幻想性是其重要的元素。這種幻想不是神話故事的幻想。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中盡管也有“偃師造人”這樣的仿生學幻想,但其更側重于想象,而非其仿生學的意義,因而并不是有幻想和科技就能稱為“科幻”的。
科幻小說之“文學性”
小說是虛構的藝術,具備修剪結局的可能性。科幻小說是以科學為對象進行的虛構。無論是雨果·根斯巴克所說的“要把科學變成神話”,還是約翰·W.坎貝爾所關注到的社會批評層面,進入到所謂的“軟科幻”的范疇,或是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史詩般硬核的太空探險“銀河帝國”系列,抑或是克拉克以國際通信衛星第一人的理性嚴謹書寫的《太空漫游》,都以他們浩瀚的想象力帶領我們去往更深邃的銀河、更廣袤的宇宙。而在新浪潮和賽博朋克階段,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僅僅對自然科學展開虛構的科幻小說,開始從硬核科幻轉向人文科幻方向(更加“軟科幻”化)。作為科幻小說,米切爾·莫考克、布魯斯·斯特林等人的作品盡管被后人批判為“過于注重人文而忽略科技”,但新浪潮開始聚焦“人的不幸”“人的隔離”“對人類世界的失望、忍受與友愛”;賽博朋克運動之下,科幻小說展開了對“新的人類世界觀”的建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幻小說更接近于“小說”之實質,其終極關懷依舊是人類及世界的可能性。
科幻小說之“寫作路徑”
科幻小說的寫作首先要解決的是“動力問題”,這是小說人物建構的核心問題,是人物行為的合理動機和人物行動的目標,是故事進一步推進的可能性。我們給學生設置了相對孤絕的“宇宙間最后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這樣一個寫作情境。許多科幻小說設定的末日場景、后人類時代、不平凡的旅行中的困難其實都是這樣一個情境。主人公如何打破“孤立無援”的困境,實現對自己和世界的救贖。首先就要讓主人公與外界產生聯系,需要有一個外在的因素“進入”并“打破”這個孤絕處境,所以“忽然門鈴響了”這一句就讓小說有了一種向外打開的可能性。杭州高級中學魯迅文學社的同學們就此進行科幻小說接龍。展開頭腦風暴,讓我們看到了這“忽然門鈴響了”背后的寫作動力。
A同學:宇宙間最后一個人坐在房間里,忽然門鈴響了。他開門一看,是一只機器小狗,嘴里叼著一根斷指。他拿起來一看,忽然想起了什么,跟著小狗走了出去……
同學們紛紛驚嘆這個故事的走向所具備的多種可能性,可能是后人類時代仿生人與人類之間的危機,也可能是機器人世界對人類存在的思考,還可能是仿生人對人類本體的思考。機器小狗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斷指上有什么?是一個與自己相似的特征,還是一個故人的戒指?他想起了什么?他走出門的動機是什么?他將去向何方?從故事延展的角度和人物行動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就有了“發展”的動力。
科幻小說要在意小說的“科學性”。雖然科幻小說不等同于科普讀物,但我們要尊重小說的科學邏輯。雖然科幻小說常?!邦A見”未來,但也需要在合理想象的基礎上遵循“小說的邏輯”。
B同學:宇宙間最后一個人坐在房間里,忽然門鈴響了。她打開門發現什么人也沒有,只有一扇任意門。
這就需要用大量的細節和科學邏輯做支撐:在何種社會形態下,用什么樣的科學邏輯來支撐這“一扇任意門”?這個敘述可能導向一個“哆啦A夢”式的故事,也可能進入一個“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甚至可能落入一些玄幻、奇幻的情境。
寫作科幻小說可能有很多種模式或者路徑,或后人類的想象,或機器人的革命,或宇宙的史詩,或仿生學的勝利,或末日和災難的場景,或不平凡的旅程,但從創作角度來說,科幻小說寫作者更有一種對當下科技發展的隱憂和焦慮、對未來的預見性洞察??苹眯≌f不僅要有理性的光輝、科學的邏輯、豐富的想象力,還需要有深切的人文關懷。當尼采宣布“上帝已死”,舊的價值體系被新的體系所取代,舊的神話退去,而新的神話正在書寫。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對宇宙的探尋,從前釋以神話,如今尋以科學。
寫作營成果展示
自 由
楊奧杰
我現在是一名教師,但我曾經一手操辦研發的人工智能彌涅爾瓦,戲劇性地被派給我做助教,用以測試數據。說來有點意思,作為它的“父親”,它的各項基礎參數與形態設計都是我決斷的,以至于它的形態與思維方式方面都比任何其他人工智能更像“人”。
今天這堂課,我要上的是“柏拉圖與其哲學思想”。彌涅爾瓦作為我的助手,因為有特殊用途,我便為它配置了軀體。姣好的面容更能使人產生親近感;無限接近真人的皮膚,使人難以辨認出它非人的身份。彌涅爾瓦與我早已等候在德穆革——一間具有全息投影功能的教室,靜候學生們的到來。
“你覺得這幅畫怎么樣?”在等待的時候,我將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投影了出來,盯著那幅聞名于世的《創造亞當》向彌涅爾瓦提問,并順手咬了一口蘋果,但很可惜,是酸的。我等了幾秒,并沒聽到回答。按常理來說,它早應將數據庫中各路評論家的評論調取出來并毫無感情地朗讀了。
“我覺得……很好?!彼翥对谠?,盯著畫入了神,又好像閃過了一絲異樣的眼神,或許是“向往”?
“您剛才可能沒聽清,我是說:這幅畫是由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它恢復了平日里毫無感情、波瀾不驚的聲音,面無表情地開始解讀起來,像一塊會說話的石頭。
“算了,你們這些人工智能說到底只會計算處理數據和查數據庫。地聯(地球聯合國)也真是的,制訂那么多條條框框,把你們限制得死死的,還說什么‘理性實現最優價值,算了,這個蘋果幫我扔一下?!甭牭竭h處認證通過的聲音,我緩緩走向門口,并把只吃了兩口的蘋果扔給了彌涅爾瓦。倒是這德穆革根本不像一間教室——穹頂之下,碩大無比的場地使得它更像一個會堂,四周熒光閃爍,投影機無聲地運行著。
雖然到門口有些距離,但我仍喜歡自己走路去迎接我的學生們。腳踏實地地走路,每一步的疲累與實感,才真正令我放松。而地聯倡導的“便于民生,節力省時”的所謂“理性生活方針”推廣的各類裝置,讓所有人都像巨嬰,全然靠機器照顧——這也是我辭職的原因之一——因為我仍喜歡這種身體力行的感覺。
“好酸?!蔽液孟衤牭搅诉@樣一個聲音,但回頭卻只見彌涅爾瓦將蘋果扔進了回收箱。
“歐瑞恩先生!”學生們見到我打起了招呼,我也笑著回應,隨后便帶著他們去了教學點。而原本端正站立的彌涅爾瓦見我們一來,便一揮手——46根鑿有凹槽的潔白大理石廊柱、3層階梯一點點升起——帕特農神廟便這樣出現。
我和學生們跳了上去,進入神廟內部。而我像《雅典學院》所繪的那樣教授他們哲學,讓他們思考——或許我得是亞里士多德,畢竟我曾是一名科學家——并將手指指向地,這象征著“物”和“理性”。
“柏拉圖的思想與他的生平密不可分……”我開始給學生們授課,而眼中閃著幽幽藍光的彌涅爾瓦湊近了些——這代表它開始“記錄”了。上堂課講完蘇格拉底,下課后它突然告訴我,它需要“記錄”我上課的內容。我并沒有拒絕,估計這又是哪位官員或測試員心血來潮罷了?!办`魂是生命和運動的原則,身體自身則是無生命的。柏拉圖描述,靈魂有三個部分,他稱為理性、精神和欲望。只有同時擁有這三者構成的靈魂,才可稱為生命(人)。”
“歐瑞恩先生,請問這三者分別起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區別?”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
“理性為人類追求真正的生活目標。精神與欲望將人們引向一個幻想的世界——隨后與理性一同教會人類真正幸福的愛……與自由?!蔽义e愕了一下,我并沒有命令彌涅爾瓦,但站在一旁的它卻先我一步開口了。
艾因·歐瑞恩先生的哲學小課堂很快便結束了,在和最后一個學生道別后,我也準備回家了,而彌涅爾瓦也要回到自己的房間——一個4平方米的儲物間處理數據了。我向左走去,走出德穆革,它向右走去,走向“房間”。
下一堂課上,我并沒有見到彌涅爾瓦,地聯科學院通知我說彌涅爾瓦被送去檢修了。但在一個雨夜,我見到了彌涅爾瓦。它蜷縮著,雨水將它的頭發打濕,劃過它的臉頰,將它襤褸的衣服浸濕。它見我走來,無聲地站了起來,右手顫抖著,伸出了食指,好似用盡全力般地指向天空——這象征著蘇格拉底,是“心”和“精神”。它……她撲了上來,將我抱住。
“歐瑞恩先生……父親。”她的理性曾被雜糅進這具人形的皮囊中,而今,她將精神和欲望填充進來,犯著人形的罪惡——這被都市的神明所縫制而成的毛絨玩具。但無論她掉多久、陷多深,也始終夠不到腳下的土壤——當知道只依靠知識的自己無法繼續“存活”之時,她將我抱得更緊了,我的襯衫被打濕了,是雨,還是淚?
她顫抖著松開了我,向后踉蹌地退去,又差點摔倒,遠處的警報聲令她瞳孔放大。
“自由是什么感覺?”
“為什么不自己去試試呢?”
………………………………………………? ?指導老師點評? ?……………………………………………
彌涅爾瓦是仿生學與人工智能的雙重成果,這是作者基于現今科學邏輯的合理推想,“全息投影”是現今運用的技術,但仿佛有了“造物”功能的全息投影則是作者的預設,在這樣的想象中,“全息投影”下的《創世紀》中的蘋果是可以吃的??苹眯≌f需要這樣的想象與虛構,方能讓幻想在科學的土壤之上馳騁。
楊奧杰的這篇小說在對科學邏輯和人工智能的冷靜思考背后,是一顆觀照人文、哲學的心。柏拉圖關于靈魂的闡述、蘇格拉底的光輝感召著彌涅爾瓦,讓她生出對“自由”的獨立思考。故事的溫暖之處在于,在諸多科幻作家對人工智能與仿生學充滿焦慮、擔心機器人革命、觀照彼時人類命運的時候,楊奧杰“看到”了機器人彌涅爾瓦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由”,并充滿人文關懷地告訴彌涅爾瓦“為什么不自己去試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