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文(平湖市文濤中學):通過破損的文物,感受歷史的痕跡。
有些文物原本就有“殘缺美”,以游客的視角去看,從它不完整的身體里,可以看到滄海桑田的變幻。更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沒有精湛的修復技術,對于破損程度很大的文物來說,在修復過程中容易造成失誤,破壞文物的研究價值,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對于深埋于地底的文物而言,有些“腐蝕”也具有研究價值。
陳秋艷(寧海縣深甽鎮初級中學):修復的文物用現代的審美將時間雕刻的痕跡覆蓋了。
文物在不被修復時的模樣才是最“天然”的。如今,很多人不再關心文物本身,而是關心拍照片發朋友圈好不好看。其實那些被時間細細打磨的文物,雖然看起來破舊不堪,但往往最具有觀察和欣賞價值。修復文物是用現代人的眼光“云評判”文物,也許這樣文物會消失得慢些,但它似乎不再是“文物”了,而是一件陳舊的藝術品。
陳沫含(寧波市鄞州中學):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給文物修復注入一定的推斷元素。
有人說,修復文物無法還原文物本來的模樣,因而否定文物修復的價值。然而,正如歷史學者不能因歷史無法得到完全還原就停止歷史研究一樣,修復文物能幫助歷史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推演歷史,也能讓尋常百姓重建一小段歷史的原貌。《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有一系列動人的故事:經千年歲月洗禮,金漆剝落的殘存木雕菩薩像重塑斷指;經匠人之手從破損到清晰的古畫,記錄了乾隆皇帝給他母親八十大壽祝壽的場景;流行于商代前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尊重現厚貌……那些文物在修復中變得鮮活,在調整中變得妍亮。
楊清越(龍游華茂外國語學校):修復可以讓文物恢復“青春”,還可以存放更久。
文物,可以讓我們看見過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很容易被腐蝕、破壞,所以我們需要用高超的技藝來修復它,讓它可以永葆原貌。
趙怡可(杭州外國語學校):大部分的文物都是修復意義大于不修復意義的。
破損的文物是否要予以修復,我以為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修復與否,何者意義更大;二是當前的修復技術、考古發現等條件是否完善。修復后,人們可以對實物產生更為直觀而具體的感受,這樣再輔之以背景介紹,觀眾將更易理解。若是不修復,光靠觀者去想象,可能會出現想象不出來或想象得不夠準確等問題。如果現有技術并不成熟或歷史文獻不夠充足,還是等技術達標或有更切實的考古發現后再修復為佳,否則可能會對原物造成更大的損壞或與原貌不符。
張舒然(黃巖東浦中學):文物修復后比原狀更好看,但也失去了作為文物的歷史價值。
即使不修復文物,也可以保護原件,定期進行修繕、保養維護等,保證它不會變得更殘破。這樣既保留了文物的歷史價值,又讓藝術價值得到更好的傳播和傳承。
李佳蕓(平湖市文濤中學):“云展覽”受到大部分人歡迎。
體驗過“云看展”的受訪者中,88.7%的人感到滿意。這是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調查得出的數據。這說明,“云展覽”還是讓大部分人滿意的,對于一些不贊成發展“云上博物館”的聲音,也許是因為他們認為線上博物館必定會取代線下博物館。事實并非如此,線下博物館除了展示展品的功能外,還有保護文物和研究文物等功能,不會被輕易取代。
李文晴(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云展覽”不能完全替代傳統展覽的實體展示。
雖然“云展覽”可以提供更多元化、更具互動性的展覽內容,但它存在的局限性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因為在博物館里看展是真實所見,那種穿越千年的感覺是真實的,空間的轉換是能夠提供氛圍感的。
焦韻潔(重慶市石柱中學):發展“云展覽”的產業,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舉辦虛擬博物館、“云展覽”可以激發生產力,吸引更多科技創新人才、文化創新人才學以致用,投身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革故鼎新,充分發揮文化的精神力量,建功新時代。
鄭仕駿(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云展覽”不僅費用低廉,而且講解專業,更有利于孩子們的成長。
如今“研學團”式參觀十分流行,受眾大多是學生。有些研學方式走馬觀花,缺乏重點,“百度百科”式講解,價格昂貴,不僅淡化了博物館本身的教育意義,更會使孩子對博物館產生抵觸情緒。
王子依(寧海縣深甽鎮初級中學):讓更多人參與了解、欣賞文物,探究其中的故事。
人們可以通過在“云展覽”中的所見所聞,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對文物宣傳有好處。在“云展覽”中聽到、見到的關于文物的介紹,一遍沒記住,還可以再看一遍,有利于人們關注文物的細節、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時,博物館可根據人們對“云展覽”的評價不斷改進服務,設計出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文創產品、聯名產品等,讓文物更加貼近生活,讓文物在網絡中“重現新生”。
劉家亦(浙江海洋大學歷史系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更便捷、更近距離地接觸文物。
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對于一些歷史事件或者歷史文物并不理解,但通過“云展覽”,學生可以對歷史事件加深理解,這有利于促進學校歷史教學的轉型和素質教育的發展,還可以更有效地保護文物。大家都知道文物經常被放在陳列柜里供游人參觀,但實際上,每一次展出對文物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如《千里江山圖》,每隔五六年才能展出一次,因為每一次展出都會造成《千里江山圖》的“磨損”,不利于歷史信息的保護;再如敦煌莫高窟,由于游客過載,許多洞窟內會積攢大量的二氧化碳,這對壁畫的保護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