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更新和用戶需求的發展變化,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演進成為必然趨勢。智慧圖書館建設不僅是圖書館順應智慧社會建設的應然之舉,更是實現圖書館社會化、智慧化、專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黨校是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黨校圖書館是服務于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平臺和載體。數字化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建設能有效提供高效、精準、專業的知識服務及決策參考咨詢服務,因此是未來新型圖書館的發展方向。目前,黨校圖書館智慧化建設存在數字圖書資源不足、專業人才隊伍不強、智慧化服務水平不高等主要問題。為推進黨校智慧圖書館建設,應圍繞中心工作,科學管理運營;根據受眾情況,分類滿足需求;推動功能優化,提高服務效率;增強合作意識,推動資源共享;加強人才培養,提升管理水平。
關鍵詞:黨校;圖書館;智慧化
中圖分類號:G258.41;G250.7?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4.03.011
文章編號:1009-6922(2024)03-103-04
1928年5月,樂山第一個黨組織——中共五通橋特別支部建立,嘉州大地點燃了星星之火,樂山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這是樂山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和重大意義的政治事件。任何一個政治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歸根到底是由當時的經濟因素、社會矛盾、政治條件所決定的,有它的歷史必然性。樂山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在五通橋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與當時五通橋鹽業經濟的發展、鹽業工人隊伍的壯大、勞資之間矛盾的加劇及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都有著必然的聯系。
一、鹽業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通橋因鹽聚市,因鹽成邑,產鹽歷史源遠流長。據《四川省五通橋鹽廠廠志》記載:五通橋鑿井制鹽始于秦,歷唐宋逐步開發,元時稱“永通廠”,明仍繼之。其后,隨著燃料、鹵源枯竭及運輸不便,曾在“永通廠”打拼的鹽商們便沿著茫溪河將廠址下移,以五通橋、牛華溪、金山、井研為連線,構建起一個鹽業產銷的金三角——“五通廠”,“永通廠”則漸漸消失。因“五通廠”隸屬于犍為、樂山兩縣,故又名“犍廠”“樂廠”。清乾隆中葉(1756—1786年),隨著卓筒井技術的不斷提高,“五通廠”井鹵量豐咸重,鹽業達到極盛,形成以“犍樂鹽廠”為中心的“井架林立、鹽灶生煙”的規模化取鹵熬鹽重鎮,井鹽產量居全川之冠,產品行銷川內各地,盛于富榮(今自貢市),故有“金犍為,銀富順”之說。道光元年(1821年)后,富榮發現瓦斯、巖鹽,成本降低、產量猛增,犍、樂兩廠降居富榮之后,在川鹽中名列第二。1914年,犍、樂兩廠改廠為場,更名為犍為鹽場和樂山鹽場、井仁鹽場,鹽場產鹽區域甚廣,產區分布在4縣若干鄉鎮,縱橫300余里。犍為鹽場主要分布在金山寺、順河街、梅旺場、四望關、灰山井、紅豆坡、王村、馬踏井、瓦淬灘、金石井等鄉鎮;樂山鹽場主要分布在牛華溪、冠英場、安谷場、太平寺、蔡金場、河耳坎等鄉鎮,以及井(研)仁(壽)場的井研城、門坎山、大水灣、烏拋灣、仁壽城、楊泗井、中壩井等鄉鎮。整個鹽場共有鹵井5805眼,灶戶935家,直接或間接依靠鹽業為生者約6萬余人,鹽的最高產量近6萬噸。所產之食鹽,除銷售本地市場外,還行銷府(成都)、南(新津一帶)、雅(雅安)、宜(宜賓)、敘(敘永)、納(納溪)等地區,遠銷滇、黔、藏,乃至“濟楚”“濟陜”口岸。
五通橋鹽業的發展使一些半農半工的農民轉化成了鹽業工人。大批喪失生產資料的農民經濟上一貧如洗,全靠出賣自身勞動力養家糊口。鹽業分工細、工序繁雜,鑿井、汲鹵、輸鹵、煎鹽都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勞動強度非常大,工人們暑天赤身裸體挑鹽水,冬天揮汗如雨蹬水車,累死累活,苦不堪言;鹽工勞動時間長,每天多達16小時之多,吃住在灶房,晝夜守著鹽鍋,從來就沒有上下班可言;鹽工勞動條件惡劣,不顧工人死活的鹽場主不愿花錢改善勞動條件,工人們隨時冒著生命危險勞作,一旦發生因工傷亡事故,一條人命賠償八千文(折合法幣五元),真可謂“鹽工人命不如牛”。鹽場火紅生產場景的背后,是廣大鹽工們的艱辛和苦難,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剝削和壓榨。處于社會最底層的鹽工飽受壓迫、剝削和欺凌。鹽場主可以任意解雇鹽工,對反抗的鹽工私設公堂進行殘酷鎮壓。封建把頭的壓迫、行業制度的束縛、黑暗社會的管壓使廣大鹽工喪失了起碼的人身自由。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清咸豐九年(1859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李永和、蘭朝鼎率領義軍攻克牛華、五通橋、金粟、馬踏一帶及羅城、金山等地,鹽工紛紛加入義軍。之后,深受剝削壓迫的犍樂鹽場工人多次發起工人運動和罷工斗爭。
五通橋鹽業的發展和犍樂鹽場的壯大促進了五通橋鹽業工人隊伍的發展壯大,為樂山革命運動創造了客觀條件。資本家對鹽業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激化了勞資雙方的階級矛盾,在鹽業工人隊伍中埋下了反抗的種子,為建立樂山五通橋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奠定了階級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奠定了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而這一結合是通過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革命知識分子的橋梁作用實現的。樂山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在五通橋,也是通過四川工人運動的杰出代表鐘善輔的橋梁作用實現的。
1927年4月12日,實行獨裁專制的蔣介石策劃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8月1日,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挽救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拉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大幕,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新時期。8月7日,在關系黨和中國革命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會議總結了大革命的失敗教訓,糾正和結束了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
1927年3月31日,四川軍閥在重慶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三三一慘案”,而后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楊闇公、組織部主任冉鈞等共產黨人被害,組織遭到嚴重破壞。“1927年4月27日到5月10日召開的中共五大期間,中央聽取出席會議的兩名四川代表李嘉仲、鐘善輔關于重慶地委遭破壞情況的報告,決定在四川成立臨時省委。為了加強四川黨的力量,6月6日,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派傅烈、周貢植、鐘夢俠、劉披云、劉小卿等5人由武漢入川清理和恢復黨的組織,建立臨時省委。8月12日建立直屬中央領導的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傅烈任書記。”[1]
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成立后,遵照“八七會議”精神,結合四川實際制定了《關于政治問題及今后工作計劃決議案》,提出當前黨的最根本任務是重新整頓,嚴格紀律,集中精力迅速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適應新的斗爭。同時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改變黨的成分,吸收工農分子,提高黨組織戰斗力。基于這一指導思想,中共四川臨時省委高度重視樂山富有斗爭精神的產業工人隊伍,特別關注擁有三四萬產業工人大軍的五通橋鹽場,認為這是四川工人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立樂山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的堅實基礎。在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成立的當月,“1927年8月,中共成都特別支部根據臨時省委的指示,派鐘善輔到五通橋領導工人運動”[2]23。
鐘善輔,又名鐘世民,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縣(今重慶市涪陵區)羅云壩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鐘善輔自幼發奮努力,聰穎好學,他一邊幫助家里種田,一邊在私塾念書識字。1916年,他到重慶一家絲廠做學徒,開始獨立生活。1918年經大哥鐘伯良幫助,離渝赴蓉進入成都警監專門學校求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渴望真理、向往進步的鐘善輔投入到了這一偉大歷史變革時代的革命洪流中。1921年,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王右木經過精心籌備,成立了“馬克思主義讀書會”。鐘善輔和一些進步青年積極參加讀書會活動,聆聽了王右木主講的《唯物史觀》《資本論》《社會主義神髓》等,認真攻讀了《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等進步書籍。他在認真學習革命理論的同時,還積極參加組織工人小組、辦工人夜校等社會實踐活動。1922年,鐘善輔加入王右木領導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組織,開始了革命生涯。1923年秋,成都獨立小組成立后,鐘善輔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鐘善輔入黨后,更加活躍在成都工人運動的政治舞臺上。1923年冬至1924年春,先后成功領導了生縐工人為改善生活、提高工資待遇而舉行的兩次大規模罷工斗爭,以及長機工人反“朱尺”的斗爭。
在中國革命處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要帶領廣大勞苦鹽工同國民黨反動當局展開英勇頑強斗爭,任務艱巨、困難重重。有著領導工人運動豐富經驗的鐘善輔便從坐茶館、逮黃鱔、教打拳等社交活動入手,與鹽工們交朋友。通過家訪、談心、拉家常等方式深入鹽工家,扎根鹽場工人群眾中,開展宣傳教育。“燒鹽匠常年穿的是破衣爛衫,吃的是酸米爛菜,稍不如意,資本家不打就罵,工人比資本家的狗都不如,硬是可憐得很,老是這樣受苦不行。”“共產黨是我們工人階級的組織,是一心一意為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的。廣大工人只有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才能推翻資本家,打倒土豪劣紳,才會有吃有穿,過上有尊嚴的生活。”“要推翻資本家,打倒土豪劣紳,我們鹽工只有團結起來,組織起來,成立工會,和資本家展開斗爭。一旦力量壯大,時機成熟,就分田地,分灶分房,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人。”[2]39鐘善輔通過這些深入淺出的交心談心,宣傳黨的主張,增強鹽工的階級覺悟,讓大家積壓于心中的怒火噴發,革命熱情高漲。
鐘善輔憑借著對工人群眾純樸的階級感情,以自己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很快與廣大鹽工打成一片。他宣傳的革命道理、播下的革命火種也很快在鹽工中燎原開來,不僅在五通橋的順河街和兩河口,還在馬踏井、金山寺、灰山井、柑子橋、梅灣橋、河耳坎、牛華溪等地迅猛燃燒。在較短的時間內,鐘善輔就把1000余名鹽工團結了起來。1927年8月28日,在廣大鹽工革命熱情高漲之際,鐘善輔趁勢召集10余名鹽工骨干分子,在五通橋黃桷井白塔寺主持召開了工會籌備會,醞釀在鹽工中成立工會組織。在工會籌備會上,鐘善輔就成立工會的意義、作用、工會的組織系統和組建方法等作了詳細講解,使鹽工骨干受到啟發,增強了組建工會的自覺性。10月15日,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鐘善輔在五通橋瓦窯沱觀音閣“召開了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119人參加大會。大會分析了工人階級自己的力量,討論決定了新的斗爭方法,產生了工會臨時執行委員會及總代表,這是犍樂鹽場最早的一次工人代表大會”[2]23。這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樂山第一個紅色工會組織的成立,標志著鹽業工人走向團結統一,預示著樂山工人運動革命高潮的來臨,為在樂山建立黨的組織作好了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
鐘善輔在宣傳動員犍樂鹽場工人成立工會的同時,與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建立了直接的通信聯系,后來改建為中共四川臨時省委通信處。“10月20日鐘善輔隨即向臨時省委書面報告了犍樂鹽場工人運動情況,即《五通橋工運報告》,分別就工運工作的政治情形、經濟情形、調查情形、工運經過情形、組織情形、工賊破壞情形以及今后的計劃等,較詳細地向臨時省委作了報告。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根據鐘善輔報告中的問題和當地工作情況,在11月連續對五通橋的工人運動發出三次指示信,即《四川臨時省委致五通橋函》《四川臨時省委關于五通橋工人運動的指示》《四川省臨時職工運動委員會關于五通橋工人運動的指示》。”[2]23在這三次指示信中,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在斗爭方式和策略方面指出:從和平入手與鹽廠聯合,諸事由工商聯席會解決,是錯誤的。因為現在已經到了宣傳和組織武裝暴動的時期,我們一般的工作,尤其是工農運動已經不是和平的發展,在任何斗爭中,都要引導工人意識到非武裝暴動不可的傾向。要斗爭才能出力量,才能培養力量,所以我們只有看群眾是否有斗爭的需要和勇氣而決定方針。在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方面指出:以后應特別注意擴大吸收工人同志,只要忠實勇敢能工作就可吸收為同志,并且要注意在斗爭中去吸收同志以發展組織,以建立黨的真實基礎。在宣傳和發動工人方面指出:現在是宣傳和組織武裝暴動的時候,我們的宣傳方式絕不是和平的理論的,而應注意普遍的實際的鼓動口號,以適合工人要求為標準,不要抽象空洞而不踏實。同時,不應注重死板的教育,要多作實際斗爭,在行動中去訓練工人。在組建工會和工作策略方面指出:犍樂工會不必公開以嚴密并擴大秘密工會的組織,同時以秘密工會為斗爭中心并須建立強固的下層基礎——支部。
按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指示精神,鐘善輔改變斗爭策略和工作方式方法,在宣傳發動工人運動的過程中,把工作重點放在了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上,注重吸收運動中的骨干工人入黨。“在黨員發展到相當數量的基礎上,1928年5月,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將在五通橋的通信處改建為由中共四川臨時省委直接領導的樂山境內第一個中共組織——中國共產黨五通橋特別支部。鐘善輔任書記。中共五通橋特別支部的建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樂山大地上扎下了根。”[2]24
歲月無聲,歷史有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樂山歷史軌跡清晰表明:樂山第一個黨組織五通橋特別支部的建立是五通橋鹽業經濟發展、鹽業產業工人隊伍壯大、勞資矛盾不斷激化的歷史必然;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戰爭偉大轉變的歷史進程中,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深入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在中共四川臨時省委的直接領導下,通過四川工人運動的杰出代表鐘善輔的橋梁作用實現的。
三、中國共產黨五通橋特別支部的建立翻開了樂山歷史的嶄新一頁
樂山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五通橋特別支部的建立翻開了樂山歷史的嶄新一頁,樂山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1928年5月中國共產黨五通橋特別支部建立到1933年5月中共嘉定中心縣委成立的5年間,樂山共產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相繼新建和發展了一批黨的組織。“1929年2月,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派共產黨員青良翰到樂山開辟黨的工作,建立黨的組織。4月,建立起樂山境內第二個、樂山縣第一個中共組織——中共嘉定(樂山)特別支部,隸屬中共四川臨時省委領導,青良翰任特支書記。”[2]241929年冬,嘉定特支改建為中共嘉定縣委,隸屬中共成(都)華(陽)特區委領導,后遭破壞。1930年11月,重新組建中共嘉定臨時縣委,隸屬中共川南特委領導。至1933年6月,先后建立發展了鐵蛇坳黨支部、牛華后山黨支部、全美炭廠黨支部、安谷黨支部、夾江黨支部、井研拱辰(即周坡)黨支部六個黨支部,以及中共峨眉特別支部和中共犍為寶元寺小組(受榮縣留佳黨支部領導)。“通過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近5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到1932年底,樂山境內(含當時所屬的青神、眉山、彭山、仁壽四縣)的共產黨員發展到163人,為建立統一的樂山地方黨組織創造了條件。”[2]321933年,統一的樂山地方黨組織——中共嘉定中心縣委建立,而后樂山地方黨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到1934年,境內有黨的支部50余個,黨員由1932年的163人發展到382人,兩年增加219人。”[2]37
樂山地方黨組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無數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前仆后繼,不怕流血犧牲,獻出了寶貴生命。
樂山第一個黨組織成立后,根據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指示積極開展鹽工運動。在斗爭中,鐘善輔不幸被軍閥張子鳳扣押,經黨組織積極設法營救后轉移至成都。1930年春,鐘善輔調任中共豐都縣委書記,同年5月1日,鐘善輔在豐都組織武裝起義時不幸再次被捕。在獄中,他經受住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堅貞不屈,至死不渝,5月4日在豐都商業場口英勇就義。鐘善輔對四川工人運動所做的卓越貢獻,對樂山黨組織開創性的不朽功績,像天上一顆璀璨星星閃爍著永恒的光芒。
中共嘉定中心縣委書記許本達為配合川陜紅軍擴大蘇區開展武裝斗爭,調任中共青神中心縣委書記。1934年12月13日,許本達任總指揮在青神與夾江交界的西山一帶組織和發動了一場川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起義。西山農民武裝起義震撼四川,震驚國民黨地方政府,很快遭到眉山、夾江、青神三縣反動軍警的瘋狂圍剿。許本達及縣委宣傳委員段兆麟、骨干王紹東、王福廷、戰士丁海云、王中品、王玉凡、方友生等8位英雄,在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縣委委員及西山農民武裝起義副總指揮邱駿、宣傳婦運委員毛慈影、大隊長趙漢生和王紹清、鄧錫成、肖子州、宋甫成、劉榮華、趙永清、趙楊氏10位武裝起義革命英雄被捕,后慘遭殺害。他們用熱血和生命,彰顯出對黨的赤膽忠心、錚錚鐵骨,彰顯出對中國革命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彰顯出為了中國革命勝利不惜流血犧牲的高尚品質、可貴精神。
1935年1月,為策應和支援紅軍長征,在中共四川臨時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共產黨員和成孝(后改名何克希)、和成弟、唐杰等人,在峨眉縣城發動了一場武裝起義,與國民黨反動政權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武裝斗爭。峨眉武裝起義因叛徒泄密而遭受失敗,唐杰、唐凱、楊楷、蘇家祥等20余名參與峨眉武裝起義的英雄在敵人的屠刀下壯烈犧牲,100多名無辜百姓慘遭殺害。峨眉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用鮮血和生命在中國共產黨樂山歷史上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
1948年11月4日,中共雅樂工委書記陳俊卿(曾任中共峨眉縣委第一任書記)為開展五通橋、牛華溪一帶鹽區工人斗爭,被牛華溪警察局逮捕,押往重慶“中美合作所”。1949年11月27日,正當他和獄中難友們準備迎接解放的時候,蔣介石卻令其劊子手對獄中革命者開始了血腥的大屠殺。當晚,陳俊卿和劉丹戴一副手銬,昂首挺胸,并肩走向刑場,在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中壯烈犧牲。
為中國共產黨樂山地方組織的建設發展,為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不惜流血犧牲的樂山革命先烈,以對中國共產黨的赤膽忠心,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在樂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大舞臺上書寫了一段又一段英雄篇章,唱響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贊歌。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樂山人民的驕傲,他們的英名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參考文獻:
[1]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123.
[2]中共樂山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樂山歷史: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
[收稿日期]2024-02-29
[作者簡介]趙建新(1981—),男,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圖書館綜合秘書科科長、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