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珠
文友聚會上,沈惠勤老師帶來了她的新書《行云止水》,對于書名的含義,她解釋道:“這本書中的一半文章以漁村生活和漁文化為主,漁村拆遷,漁文化的河流于此終止,我愿永遠地保存好心間的那汪靜水;而另一半則是游記類散文,如果說漁鄉是我人生的圓點,那么,此生圍繞著它稍稍移步換景,行云所抵達的一處處景致便構成了我人生經歷之圓。這書寫的就是鄉里鄉外的事情,所以取了這個書名。”
每每讀到沈老師寫黃橋鄉下漁民的生活,我常常驚訝于她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了解之深入,對吳地文化的研究和解讀之廣泛。
書中,沈老師用她的思維解讀著家鄉漁村的一草一木、一水一土、一船一櫓、一鳥一蛙、一葦一蒲:一條條粉青(大青魚)酣暢地行游池水,奔騰跳躍;一個個漁民駕輕就熟地操縱船櫓,自由自在;一片片葦葉在她母親溫軟的手中被拿捏翻轉包裹成四角粽子,清香四溢;沉船側畔千櫓歇,一個漁村乃至一個漁鄉在21世紀前后逐漸蛻變,漁民脫胎換骨變成城區居民,豐衣足食……沈老師用文字留住了江南大漁鄉最珍貴的記憶,用深情的筆墨保存了心間的那汪止水,唱響了一曲漁鄉文化的贊歌。
沈老師從小我出發,寫的是大我,她為家鄉立傳,留下的是家鄉文化的根。她常謙虛地說:“作為一個漁家女兒,從學校跨入學校,我的生活是和順而單一的,也寫不出立意深刻、內容廣博的文章。但我也努力擴大生活的版圖,走出家鄉,去領略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世界。”
就這樣,蘇州的古鎮園林、山山水水一一在沈老師的筆下呈現了出來,她用筆描繪出一幅幅不一樣的風情畫。她走向西山,走向太湖,“煙波浩渺的水面上,一條臥波銀龍躍入眼簾,這就是太湖大橋!起伏的橋梁猶如被風吹落的綢帶”。她來到鎮湖,走進了經緯織就的錦繡世界,去觀賞了繡娘們手指上的藝術。她來到蓮花島,去體驗島上寧靜祥和、樸實安寧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秋日余暉下品嘗美味的陽澄湖大閘蟹。她走向天平山、拙政園、金雞湖……在她筆下,蘇州的歷史和現實,蘇州的人文和景觀和諧交融在一起。
只要出外旅游,沈老師總是用心在觀察,在體會,在感慨,她把足跡留在了黃山、泰山,寫出水鄉人對高山的敬仰。她來到長江,想用眼睛裝進一路的山山水水,寫出了暢游長江時的心潮澎湃。她寫家里搭伙老先生的《獨行俠的西藏紀行》也是妙趣橫生,字里行間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表達能力。沈老師在后記里寫道:“此生也曾做著一個個云游之夢,總期冀著自己能像云一樣飄,然后采擷幾朵他鄉的花朵小片回來,對于這個偉大而紛繁的世界,一個婆婆媽媽的人是無法像獨行俠那樣做一枚楔子,直插西藏那樣的高遠之地創造獨領風騷的偉岸的,只是蜻蜓點水式地向著世界一隅悄悄地說一聲:我來了。”
“當輕輕的行云飄過他鄉,囿于孤陋寡聞,無法形成對大千世界的思辨。但還是愿意形成簡單的文字,以防失憶,把一片云曾經抵達的景象記錄下來,放在那個叫漁鄉的邊上,看看,比比,賞賞,讀讀,自得其樂。”讀著手中的《行云止水》,腦海中閃現的是王維《終南別業》的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它的意思是說,當人們走到水源窮盡的地方,就坐下來觀看云升云起的景象,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寓意著人們在探索人生道路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何種困境,都要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態,追尋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掩卷之時,能得此從容平靜的心態,也許正是《行云止水》的一份感召。
《行云止水》是沈惠勤老師對漁鄉文化和精神的解讀,是對江南魚米之鄉的禮贊,是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她用文字留住了蘇州鄉土文化中的一脈,延續了村民們的守土情結。她既是止于那片家鄉水的,靜水常駐心間,永遠保留著對大漁鄉的一份深情,她也是沒有止于水的,而是像一片行走的云,把江南水鄉的人們那種不懈追求、恬淡寧靜、自信豁達的精神薪火相傳,傳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