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期
我的父親是一名鄉村醫生。說起父親給我們兄妹六個取名字,曾經成為十里八村傳頌的一段佳話。別人家孩子多,平庸的名字常讓人對不上號,但只要是見了我們家兄妹幾個,脫口便能一下子叫對名字。為什么?有特色呀!鄰里說,特別的名字特別好記。
大哥出生于1959年的一個清晨,第一個男孩。于是,父親給他取名“念早”,意思是紀念老大出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同時還有“發奮需趁早”的含義,希望這個兒子能給后面的弟弟妹妹們帶個好頭。
1963年,老二出生了,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接生婆說:“恭喜恭喜,一個茶壺嘴。”母親高興地笑了。父親滿心歡喜,隨即說道:“又丁—我家又添了個男丁。”
鄰里鄉親喜歡親昵地叫大哥為“早子”,叫二哥為“阿丁”。如果是叫正名,他們會把兩個字的音調拉得很長,表達出對這兩個與眾不同的名字的善意調侃。二哥聽到有人這樣叫他,就咯咯地笑個不停,露出兩顆對稱的虎牙。
后來母親又生了一個男孩,鄰居們都說我的父母有福氣。可這次父親看著這個男丁,高興不起來,本來是想第三胎生個女孩的,可是現實卻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父親感嘆:“情況真是千變萬化啊!”于是,他給老三取名“化千”。
三哥自小聰明伶俐,吹拉彈唱樣樣都會。小伙伴們常常膜拜地來到我家院子,仰著頭,托著腮,一副陶醉的模樣,崇拜地望著三哥:“三哥,再來一曲。”三哥成了小伙伴們的偶像。父親因此而感到欣慰。
姐姐,排行老四,叫“季方”。父親希望女孩子從小就要守規矩,說是“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季”是“矩”的諧音。一個人從小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扣正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后的人生之路才不至于走許多的彎路。現在想來,姐姐長大后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大概是父親對她從小嚴格要求的結果。
我的名字多少有點兒書香氣。母親生我在初秋的一個晌午,當時的父親正手執一本老舊泛黃的《詩經》,在津津有味地讀著。讀到“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此處時,只聽哇的一聲,一個女孩呱呱墜地了,父親如夢初醒,連聲說:“我家有女,名叫秋期。”
父親呀,你可真會玩兒,母親生我,你卻躲在一旁看你的圣賢書。打記事兒后,我埋怨了父親好長一段時間,故意與他作對,不好好學習。可是,后來才發現,原來怨恨一個人的同時,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等到發覺時,已經走錯了很長一段路。
孩子多了,父母累得直不起腰來。在我妹妹出生后,趕上國家出臺計劃生育政策,父親歡喜地給妹妹取名“育停”,意思是痛下決心,停止生育。妹妹長成少女,覺得“停”字俗氣,就自己去派出所改為“育婷”。這個名字與長得娉娉婷婷的妹妹很相符,她是我們姐妹中出落得最好看的“家花”。
從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三男三女,六個孩子相繼出生,父親和母親擔負起了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農村大家庭的生活重擔,而那段歲月是最難挨的。可父親卻慈祥和藹,一副快樂的樣子,對老人,對母親,對孩子,都那般有愛心。
父親給兒女們取名字,每一個都有特色,他并不認為兒女的名字僅僅只是個簡單的符號,我們的名字里,不僅包含了時代的氣息,同時還凝聚了他對孩子們的殷切期盼。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從自己的名字里,感悟出了父親面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它潛移默化著我們的心靈,這種根植于內心深處的家風之種,在兒女們的身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每當我們面對生活的壓力、人生的轉折時,我們就會想起豁達的父親,從而勇敢、灑脫地面對一切困難。
父親教會我們,在平凡的世界里,也能擁有自己的那一片星空,那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