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選紅
走在夜晚的公園里,靜謐。九點(diǎn)多了,道路上人跡稀疏。燈光明滅,影影綽綽,正適合一個人行走。可快,可慢,或者擰動身子,讓筋骨活絡(luò)舒展。行走在夜色當(dāng)中,如同在溫暖的海水里潛泳。
我習(xí)慣了一個人的夜間行走,也喜歡一個人行走在夜里。踩著嚓嚓嚓的腳步聲,這是我一個人彈奏的夜的奏鳴曲。一個人?又覺得不是一個人。各樣的樹木,欒樹、杜仲、梧桐、椿樹、櫻花、苦楝、女貞、皂莢、紅葉李,一個一個不同的生命體,各有姿容,生氣勃勃。是樹影,也猶如人的影子,隱在氤氳的夜氣里。寂寞的公園,也是喧騰的。
寂寞嗎?沒有。還有一只眼睛。在林梢,在樹叢。悄然,深情,凝視。或者就在道路的盡頭,明亮亮的,像劈開了一道海面,把光影投射下來。對,是月亮,掛在林梢,染亮了東邊。是入夜,恍惚,也如同是黎明。在晝與夜的交叉點(diǎn)上。多少故事,多少情感,都是發(fā)生在月亮的凝視下。
師范剛畢業(yè),一幫男女同學(xué),從西農(nóng)大看完校慶節(jié)目,四個人一輛自行車,推著走回鄉(xiāng)村里的學(xué)校。天邊,掛著一輪巨大的月亮。天空就是一個舞臺,月亮是這舞臺上的主角。我們打舞臺下走過,青春正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鼓蕩。
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月下》。寫一個男生,約他心動的姑娘。等待中的忐忑,不安,焦急,內(nèi)心起伏的種種。文章結(jié)尾一段:這是他第一次不是戀愛的戀愛,第一次的月下。而那晚真的沒有月亮,甚至天上連星星都沒有。雖然約會那晚天上沒有月亮,但我仍然把題目命名為“月下”。
之前在讀《駱玉明古詩詞課》,先生在解讀《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初》時說:“月光下的女郎是世界文學(xué)共同的美好景象。”一下子點(diǎn)透了我心中朦朧的意象。哪怕是黑夜里的姑娘,也要想象成月夜下的女孩。這種羅曼蒂克思想由來有自,古人就是這樣做的。詩仙李白,喜歡月亮,寫了很多關(guān)于月亮的詩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關(guān)于詩人之死,人們給他了一個美好的傳說,說他在舟上飲酒賞月,捉水中的月亮而亡。
少時,家鄉(xiāng)的月亮,又圓又大,像一面無聲的銅鑼。夏后的玉米田地,一片舒展的玉米葉子,在月下,閃著亮光。根部則隱在暗影里。清澈透骨的地下水,從井房的管道里噴吐出來,亮晶晶的,發(fā)出嘩嘩的聲響。水波在渠道里像游蛇一樣蜿蜒。渠岸邊是茂盛的草叢。農(nóng)人在澆地,赤腳踩在溫軟的淤泥里,驅(qū)趕一群在玉米根部嬉戲的白色鴨子似的,把水從地的這一頭兒趕到另一頭兒。而“鴨子”,并不聽他的,在每一方地上逗留,或者跑到鄰家的玉米地里。回家的路上,玉米把葉子伸到路邊,讓出一條半明半暗的村路。農(nóng)人澆完地回家,扛著一把鐵锨,“帶月荷鋤歸”。農(nóng)人不知道,自己正是一幅夜月歸家圖的主角。
現(xiàn)在,人們由田野、鄉(xiāng)村,走到了樓群、城市,走向了燈紅酒綠、光怪陸離。月亮被人遺忘了,她躲在樓層的縫隙。而當(dāng)你離開曲折的人心,把頭抬起來,你就會看到月亮,懸掛在深邃的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