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瑩
當今社會人們不能正視“人生句號”這一天的到來,同時也對殯葬行業及殯葬工作者產生偏見。根據這一社會現狀,筆者結合《遺愿清單》和《人生大事》兩部影片加以闡述說明,詳細闡述人們正確對待死亡的重要性,以及使人們正確理解殯葬行業的重要意義;同時,支持影片以積極的方式表達對這一敏感話題的呈現,希望通過這兩部影片可以產生以小見大的影響,使人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人們向來忌諱死亡,無論是國內電影還是國外電影,都很少有表達“死亡”這一主題的影片。而《遺愿清單》與《人生大事》這兩部影片沒有將這一主題呈現得很沉重,反而用溫情、喜劇的形式去詮釋這一主題,讓受眾直視“人生句號”到來的這一天。其實,電影的意義在于它的出現只是讓世界在你眼里出現得更真實,沒有羞羞答答的蒙蔽與掩蓋,讓人的視角層面拓展得更加曠遠與寬闊,豐富觀影者的思維,使之與原生蘊存的思想、觀念得以多元交匯,獲得新生思想的啟蒙。本文將從影片《遺愿清單》到《人生大事》進行對“人生句號”的分析。在人的一生中,結果不重要,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看待、如何接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人生大事》中莫老爹說:“人生就像一本書,哪個都要翻到最后一頁,有的畫的是句號,有的畫的是省略號。”他以平實之語道出了死亡的兩種形式:一種是有準備的,另一種是沒準備的。不管如何,死亡都是生命的終局,這看似殘酷,卻也映照出一種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必然的“歸宿”?
一、兩部影片折射的社會態度—“死亡”的偏見
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人們已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時代,大家對于“死亡”“殯葬”這一類詞仍然是忌諱的、有偏見的,人們認為這是不祥的、不吉利的。現實主義戲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生活的重現,也是對社會生活的強調和升華,因此,需要在確保作品貼近生活的基礎上,輔以戲劇化手法進行提升,從而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遺愿清單》中,愛德華得知自己患癌癥之后精神萎靡,對于生活沒有了熱情。而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和愛德華是一樣的心態呢?當然,人們對于殯葬這個行業也是極具歧視的。在《人生大事》中,婚慶店老板的兒子無意在“上天堂”殯葬店門口摘了一枝祭祀的花,卻被老板娘呵斥,覺得晦氣,讓兒子快扔掉,然后立刻進屋洗手。莫三妹送小文回舅舅家,沒想到卻被小文舅媽嫌棄,趕他走,說臟了他家地板。莫老爹在片中用一句話對殯葬行業進行了說明:“這一行,有能耐的看不上,沒能耐的干不了。”但是,這一行也是要有人做的,因為殯葬工作者才是給予逝者最大體面的人,這就是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其實,無論是亡者,還是殯葬工作者,都跟“晦氣”無關,反而有著別的身份職業無可比擬的感悟。
二、兩部影片的敘事手法—“死亡”的悲歡
在我們的觀念中,這個話題其實是敏感的,同樣,以死亡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數量仍然較少,大多是以悲情傷痛為主題的,而《遺愿清單》和《人生大事》是為數不多的以溫情加喜劇的形式展現的作品,這兩部作品正面直視了所謂的“人生句號”,也沒有給觀眾帶來對死亡的極致悲痛之感,反之,它們告訴我們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并帶給了我們許多人生思考。
在《遺愿清單》中,老富翁愛德華查出身患絕癥,本想入住單人間病房的他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與身患絕癥的另一位病人卡特同住一個屋檐下,剛開始害怕病魔的愛德華與坦然接受一切的卡特相處得并不融洽,但是通過慢慢相處,二人結下了友誼。有一天,愛德華偶然間發現卡特扔在地上的遺愿清單,他決定用自己的力量,讓紙上最后的愿望逐個實現,故事也逐漸發展到了高潮:他們一起跳傘,一起參觀世界知名陵墓—埃及金字塔和泰姬陵,一起來到中國香港,一起登珠峰,等等。當然,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屬于卡特的“人生句號”的那一天到來了,卡特病情惡化,坦然接受一切的他永遠閉上了雙眼,而畏懼病魔的愛德華病情竟奇跡般地痊愈,離“人生句號”的距離還剩下一段路程。在影片的結尾,二人合葬在了珠峰的峰頂。該影片沒有以悲痛的基調來展現,而是以喜劇、溫情的形式來講述。例如,二人決定一起跳傘前,愛德華的反復糾結、卡特的瘋狂期待;二人爬上了金字塔,卻不知如何下去等情節則帶有一定的喜劇色彩,而對遺愿清單上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這一幕,更是充滿了溫情。在愛德華與女兒重歸于好之時,他看見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外孫女的那一刻,觀眾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愛德華在為卡特主持葬禮時,回憶二人的過往與經歷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在最后,二人一起合葬在生前最想埋葬的地方,觀眾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人生大事》將悲與喜完美地呈現,達到了一個極致的觀影效果,觀眾在感動與悲傷中感受人情冷暖,在大笑中感悟死亡真正的道理。這部影片中出現了許多對比之處,比如“上天堂”殯葬店與婚慶店開在一起而形成的鮮明對比,一個代表著人生旅途新的開始,一個代表著人生旅途的完結;主角莫三妹對于殯葬習俗是沒有忌諱和偏見的,甚至從火盆里撿起燒的紙錢,用紙錢上的火點手上的香煙。然而,婚慶店老板的兒子隨手從花盆里摘了一枝祭祀的花,老板娘卻說晦氣,讓他扔掉立刻去洗手。在許多人的眼里,莫三妹是個不靠譜的剛出監獄的小流氓,連他的父親都不相信他,但是,他對小文的付出令人改變了固有觀念,他以溫暖治愈的形式給天真爛漫的小文解釋了死亡的含義,一步步承擔起了這份職業的責任。
提到關于死亡題材的作品,就會讓人想到劇情一定煽情、沉重、悲傷,然而,這部影片卻給我們帶來了“笑點”,生長在壽衣店的小文對殯葬文化耳濡目染,孩子的天真爛漫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忌諱的文化,甚至她可以將這個文化運用到表演的節目中。在一次幼兒園的演出現場,小文和隔壁家婚慶店老板兒子小胖一起表演“孝子摔碗”,兩人站在舞臺上,婚慶店老板娘還興致勃勃地舉起手機錄像,期待兒子的精彩演出,但沒想到的是,一個高唱“跪,孝子打碗、西方接引”,一個身體力行摔碗,哭喊“媽,一路走好”,這段頗有喜劇效果。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個節目只會出現在單純的幼兒園里,出于對文化的尊重,殯葬文化確實不應該被拿來娛樂,但是剔除對殯葬文化強烈的沉重感和人們對于殯葬文化的偏見,殯葬文化也只有單純的孩子可以正大光明、不顧一切地拿出來探討,他們不會對它有所偏見,也不會認為它不吉利,所以我們要正視殯葬文化,它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文化。
三、兩部影片核心主旨的升華
(一)死亡的體面—《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這部影片共呈現了五場葬禮,每一場都具有標志性的作用與非凡的意義。
第一場就是小文外婆的去世。在發現時,她的身體已經變僵硬了。為了使逝者去世得體面些,莫三妹主動上前幫助逝者化妝、整理遺容,給逝者留下最后的尊嚴。小文與莫三妹也是因此相遇,小文以哪吒般倔強無畏的性格出場,因為在將外婆遺體運走時,小文拍下車子的照片,找到“上天堂”店朝莫三妹要外婆。在小文三番五次的哭鬧下,莫三妹和朋友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外婆變成天上的星星了,她在守著小文。這個解釋既治愈又溫暖,幫助我們得到了內心的平衡,減少了我們對去世親人的極度悲痛。
第二場是一名小女孩的離世。她的父母不能接受這個現實,誤以為殯葬工作者沒有人性只是為了掙錢。莫三妹也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說小文是他的女兒,他以這種共情的方式使去世女孩的父母放心地把后事交給他,沒想到小文在訂制的骨灰盒上畫星星,本以為小文闖了大禍,不料最后小文的舉動獲得了去世女孩父母的認可,小文在以自己的方式祭奠她,因為她認為在天上有這么多星星陪伴她,她在天上就不孤單了,只有小孩子才能理解小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三場是給活人辦葬禮。劉爺爺家常常因為得到的一筆拆遷款而雞犬不寧,于是劉爺爺想到用給自己辦一場葬禮的方式花掉這筆錢。這看似是一場鬧劇,實則令人心酸,烘托出了劉爺爺雖然有好幾個親生子女,卻無人贍養的凄涼與無奈,再現了有的老人“老無所養”的生存環境。同樣,莫三妹團隊的舉動也很暖心,雖然給活人辦葬禮很荒唐,仔細想想,自己的葬禮自己是看不到的,在生前安排一場屬于自己的葬禮,也算是正視與接受了自己的最終結局。
第四場是前女友丈夫的葬禮。莫三妹在得知父親將房子過戶給他這個信息時,他第一時間告訴了自己的女友,卻被告知分手,女友“劈腿”了曾經讓他坐牢的人。但不幸的是,前女友的丈夫車禍身亡,并且面目全非,需要他幫忙做遺體美容修復。雖然這個人搶走了自己最愛的女人,但是,在前女友的苦苦哀求下和自己對職業的尊重他答應了這一請求。在有祖傳手藝的父親的幫助下,他完成了這個很難完成的任務,從心里放下對逝者的恩怨,給逝者留下了最后的體面,他也重新認識到了殯葬師的職責。
第五場是莫三妹為父親辦葬禮。莫老爹一開始對莫三妹的態度是恨鐵不成鋼,但是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他放心地將“上天堂”交給了他。莫老爹做了一輩子殯葬師,始終相信讓人走得體面是一件有功德的事,他始終要求自己有一個不一樣的葬禮,這也給莫三妹留下了一個課題。后來,他覺得將父親的骨灰做成煙火并綻放在天空中更好。這讓我們明白“體面”這個詞不一定是將骨灰安穩地放置在墓地里,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體面的形式,而殯葬工作者就是幫助你實現“體面”的人。這部影片表達了中國人樸素的傳統生死觀,也讓觀眾看到了現代人對生命的祝福。在整部影片中,莫三妹辦了五場葬禮,每一場都具有標志性作用。
(二)死亡的直視—《遺愿清單》
活著的人怎樣面對已經被死亡之神宣判死期的人,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作為癌癥患者的家人,一般都會從自身出發,認為自己最愛的人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恨不得將時間放慢,每一分每一秒都待在他的身邊。其實,要知道在患者人生的最后階段,他們最想要的是什么,有沒有沒完成的夢想,對這段人生有沒有遺憾?在《遺愿清單》中,愛德華和卡特從剛開始的彼此看不慣,到相互考慮與忍讓,最后成為莫逆之交。在死亡通知書的高壓下,兩個人選擇用剩下的時間做自己之前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完成一樁樁最后的心愿。編劇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態度來表現向死而生,在引發觀眾大笑的同時又引導大家要珍惜生命,認真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鐘,不要讓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卡特與好友愛德華在病房內列出了自己的遺愿清單,想要在“人生句號”這一天到來之前完成自己的心愿,飛到全球各地去體驗不同的生活,他們面對死亡是直視的。所以,我們不要等到失去時才知道珍惜,最重要的還是珍惜當下。人生在世幾十載,等不來的人和事不必再等,想要去的地方及時去,想要說的話及時去說,想要做的事及時去做,想要見的人及時去見。人生是自己的,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堅信,夢想在路上!
四、現實主義電影存在的意義
現實主義意味著什么?它實際上意味著一種積極的而非消極的,是一種建設性的而非一種破壞性的解決理念和解決方案。這些影視作品都面向現實的困頓和艱難,甚至不回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堪。但是,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是溫暖的、陽光的、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和建設性的。這兩部影片告訴我們要直視“人生句號”到來的那一天,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其實,人是會死三次的,第一次是在他停止了呼吸的時候,從生物學上來說他去世了,失去了思考、做事的能力;第二次是在他下葬的時候,親朋好友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過往人生,這是代表著他在社會上的死亡,活人的世界里他將不再存在,也沒有他的位置了;第三次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或者去世了的時候,他才是真正地死亡了,才是永遠地不在了。就像小說《活著》中所講的,活著就是活著本身,因為這難得一次的生命,所以不管再苦再難,都要甩開膀子活一場,才對得起來世間這一趟。即便人生苦短,我們也能找到那短暫的甜。為了這一剎那的甜、一瞬間的暖,我們也應該昂起頭來、揚起臉來,好好地活一場!人生最重要的應該是活著的過程,是追尋喜歡的事業和守護愛的人。只有真正接納告別,我們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間的每一份溫暖;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們想起逝去的親人時,才會不再只有痛苦與悲傷,而是有星入夢,溫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