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路遙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細膩的情感描繪,寫出了《平凡的世界》,展現出了普通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悲歡離合。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人們除了可以看到我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社會巨變,還可以通過社會巨變感受底層人物的悲情色彩。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倆作為書中的主線人物,他們的命運波折與心路歷程都成了一個時代的特殊縮影。在生活中,他們面臨的各種困難及挫折,以及面對愛情、家庭的堅守,都給讀者帶來了深刻觸動。而這種由人物和故事表現出來的悲情色彩,不光是個體的,更是一個時代的,讓人們不禁展開了深思。在歷史的洪流里,所有人都難以逃離,而作為平凡又普通的人,如何在時代的洪流里堅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時代的大舞臺中展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值得每一位讀者深思。
一、城鄉差異的悲情
《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描寫的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時間跨度從1975年到1985年,這10年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社會出現了巨大變革。而路遙把握社會脈搏,以全景式的描寫方式,對陜北這塊黃土地上的故事進行了描繪,展現了這10年城市和鄉村的歷史巨變。在這樣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之下,城鄉交流日益頻繁,人與人之間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碰撞和摩擦,城鄉差異日漸凸顯,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矛盾。《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基于宏大的歷史創作背景,表現出的是對平凡及普通人的命運管窺。彼時,城市發展速度日益加快,農村地區較為貧困,而對于本就從農民出身的普通人來說,生活既有希望,又面臨掙扎。路遙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實現了和農村生活的融合,小說通過孫玉厚一家展現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1975年至1985年期間,孫家人在陜北這片黃土地上正在遭受貧困的侵擾,但是,家中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倆從未向現實低頭,面對命運,他們不屈服,基于城鄉差異,他們選擇奮斗,而他們這個奮斗的過程也因為時代的影響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城鄉的巨大差異,尤其是表現在經濟差異和門第觀念上,是使得這部作品中人物產生悲劇色彩的主要原因。小說里,孫少平來自農村,上高中時,他吃的飯菜都是丙等。在自尊心的驅使下,這個少年決定不與他人共同吃飯,避免被鄙視。每次吃飯時,他饑腸轆轆,也都是等著別人吃過之后再去食堂,貧窮是讓他這個人物蒙上了悲情色彩的主要原因。小說里,孫少安和田潤葉相愛,但田潤葉父親百般阻撓,孫少安考慮到自己與田潤葉之間的門第差距,最終選擇分手。他明白,賀秀蓮才是自己最好的選擇,她有著和自己相同的農民身份,經濟地位相似,生活習慣相近。時代和社會的原因導致城鄉差距不斷加大,引發了個體悲劇的產生。面對生存和愛情,這些人物也曾有過挑戰和抗爭。雖然在這部小說中,路遙在描寫孫少安和田潤葉等人時,通過更為寬慰人心的方式給了他們相對較好的結局,但是總體來看,隱隱約約也表達出了對現實的妥協。
二、愛情的悲情色彩
“愛情”這一詞語,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之迷醉,但是簡單的詞匯,又怎能描繪出人間瑰麗又復雜的愛情!愛情好比是一位從古典書籍中走出來的失意少女,是浪漫的空谷幽蘭,也是炫目的浴火玫瑰。有作家曾言:“沒有愛情的生活不是生活,只是活著。”這句話,也道出了愛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價值。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路遙講述了陜北農村和城市中的男女的愛情故事,而在描寫浪漫愛情故事的同時,在當時社會經濟地位和微妙處境的影響之下,也讓這些美好的愛情擁有了一定的悲情色彩。在《平凡的世界》里,幾乎所有的男女之情都經歷了困境與波折,而最終,也沒有幾個人得到完美的結局。例如,孫少安和田潤葉兩人之間的愛情便是典型的悲劇。孫少安作為農民,田潤葉作為小學教師,一個出身于農村,一個出身于城市,兩人的出身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生活條件不同,讓孫少安面對這樣的愛情本能地感到自卑。在田潤葉向他發出愛情信號時,孫少安選擇了退縮,是因為他的內心不喜歡田潤葉?是因為他沒有激情?還是因為他不向往浪漫?都不是,小說里講述在得知田潤葉的愛意之后孫少安心里的想法是“要是真的能和她一塊生活一輩子,那對他自己的一生會多么滿足”,但是,孫少安十分理性,想到了自己的現實生活,最終他選擇了拒絕,面對自己的愛情,他選擇了躲避,這種態度近乎不近人情,兩人明明相愛,這愛情卻不能開花結果,實在令人倍感憤懣與悲愴。當看到兩人青梅竹馬的過往之后,了解到了兩人之間的現實距離無法突破,他們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上的巨大懸殊,好比一堵難以逾越的墻,橫亙在兩人面前,無法突破。面對這樣的門第之別,兩人選擇忍受痛苦,將自己對對方的依戀永遠地埋藏在心里。田潤葉的愛情理想破滅之后,選擇了門當戶對的李向前,最終陷入了婚姻的悲劇里。而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也有一定的悲情色彩。孫少平喜歡思考,有著非常高尚的精神追求,是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一個非常典型的超越現實的人物形象。面對生活的困境、艱苦的環境,孫少平都能與苦難作斗爭,在他與田曉霞相識、相知之后,一直到兩個人的相愛,都可以展現出他面對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但是,他和田曉霞兩人之間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他是一個從陜北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農民的兒子,而田曉霞則是高干子女;他的工作是普通礦工,而田曉霞是知名省報記者,兩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生活條件的懸殊,也讓他曾猶豫過是否要靠近。但是,最終他選擇了和他哥哥完全不一樣的決定,他決定承認兩人之間的愛情。而兩人的相知、相愛過程并不那么順利,命運也沒有眷顧這對年輕人,他們的愛情好比曇花,短暫一現,就在兩人愛情之間即將開花時,一場洪水將田曉霞年輕的生命直接奪走,對于孫少平來說,無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擊。這場洪水將田曉霞的生命永遠地奪走了,她徹底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兩人的愛情最終以悲劇結尾。最后,孫少平和慧英走在了一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背離他愛情初衷的選擇。
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除了孫少平和孫少安兄弟倆的愛情悲劇之外,還包括異族姑娘的愛情悲劇、礦工和妻子的愛情悲劇,他們都是在這個平凡世界里的苦命人,也是一對對非常平凡的男女,在這樣的平凡世界中,過著非常平凡的生活。但是,現實生活總是讓他們承受許多苦難。痛苦與人們的生活相伴相生,為此,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里,孫少平、孫少安和其他衍生人物的痛苦往往都難以解脫。
三、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悲情色彩
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首先出場的主人公是孫少平,他是典型善良、能吃苦耐勞的青年形象,他登場的地點是校園,校園里分等級的飯菜讓人們感受到了孫少平是如何掙扎在生活和貧困邊緣的。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小說,路遙又為孫少平這一人物賦予了強烈的自尊心和自強意識。面對生活的困苦和貧困,孫少平執拗得十分可愛,擁有著頑強的拼搏精神,雖然成長于陜北這片黃土地上,但是,他又不滿足于扎根于黃土地,他來到城市里呼吸著來自城市的文明之風,想要在更廣闊的天地中一展才華。面對自己是農民兒子的出身,他從不鄙視,雖然成長于苦難和饑餓之中,但他從未妥協。求學時,饑餓時常伴隨著他,貧困折磨著他,襤褸的衣衫讓他失去了自尊,內心的苦澀凄楚難以言表,但是他挺過了由于貧困給自尊帶來的打擊,而是以更加清醒的思考與豁達之心,接受著生活給他的苦難,在他的身上,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執拗。成長于農村,但是他要去城市,去闖蕩,接受各種現實生活帶來的挑戰。他上過高中,最后進入了煤礦,選擇了體力勞動,他放下了作為讀書人的架子,做過社會底層的工作,在這樣的時代境遇之下,他學習知識,汲取書籍的營養,但是,作者給他的結局依然是回到了煤礦這個原點。生活的壓力,讓一個面對未來有著美好憧憬愿望的有志青年,最終回到了原點。在這個平凡的世界里,他是精神上的勇士,但無論如何,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想要擺脫生活的困境,命運都好像已經決定了一般,他的悲劇色彩讓他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夠選擇回到煤礦去維持自己的生計。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里,孫少平的人生布滿荊棘。中學時,他啃著黑饃,艱難地完成學業,畢業之后只能做小工,進入煤礦之后,也從事高強度的體力活兒,仿佛他的人生之路只能如此。在這部作品里,受到生活影響、人生道路布滿荊棘的不止孫少平一個人,他的哥哥孫少安背負的苦難更是難以言說。孫少平在自己父親和哥哥的支持之下完成了高中學業,但是孫少安從6歲開始便在農活兒里度過,13歲之后他選擇輟學幫助父親賺錢,一起支撐起了這個平凡又風雨飄搖的家。18歲之后,他被選為生產隊長成了村子里的能人。在他的幫助之下,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好不容易完成了學業。而他的弟弟孫少平之所以能夠從農村走到城市,去外面闖蕩一番,也都是因為有哥哥的支持。而孫少安與生俱來的奮斗精神,敢于和貧困搏斗的品格,也從某種程度上展現出了一定的悲情色彩。他一方面,面臨著貧困的影響;另外一方面,還要提防來自書記田福堂的算計。在這種家庭與外界的雙重影響之下,他頑強斗爭,展現出了作為人的強大的生命力。孫少安從不屈服于命運,雖然成長于農村,與黃土地相依,但是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可生活仍然給他了重重一擊。作為一個負重前行的跋涉者,孫少安讓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土地來實現,而他也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愛情。
四、《平凡的世界》中悲情色彩的哲理思考
《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作為路遙的代表作,依托于深刻的社會洞察、人性的深度探索,為人們展現出了悲情色彩背后的人生哲理。而這種悲情色彩,不僅是作家路遙在書寫這部作品時的情感流露,更代表著面對人性、面對生活、面對命運的深刻反思。
首先,《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的悲情色彩展現出了生活的難以預測。在《平凡的世界》里,不管是主人翁還是其他小角色,都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和時代變遷。孫少安的創業失敗,孫少平的情感波折,都可以展現出人生的無常。而這種無常也可以讓人了解到面對命運苦難和挫折的難以避免,而如何面對這些困境,則代表著對人性的考驗。
其次,在小說里,所有的人物都有著特殊的命運及性格。面對困境,他們作出的選擇可以展現出人性的復雜。而這種復雜和多樣也讓人們深刻地了解到人性并不是單一的客體存在,而是由不同的情感和觀念交織而成的復雜體。
再次,悲情色彩可展現出命運的不公和抗爭。小說里的主人公都遭受了命運不公的打擊,但是他們從未屈服,而是選擇進行不屈的抗爭。這種精神也展現出了人們對自由和尊嚴,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即便是面對命運的不公,也需要勇敢地進行抗爭,才可以實現個人的價值。
最后,悲情色彩可展現出生活的真實及美好。小說里運用到了大量的悲情元素,但是,在路遙的細膩筆觸之下,也可以從中窺見生活的真實與美好。這種美好讓人們了解到,即便是處于生活的困境之中,也需要保持對生活的憧憬和熱愛,才可以從中尋找到人生的真諦。
在《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作者通過樸實的語言,對平凡生活中的悲情色彩進行了真實的描繪,告訴讀者,即便是處于人生最為艱難的時刻,面對困境和挫折,人依然可以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和磨難,從未放棄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們的人生奮斗歷程就是一部普通人的幸福追求史。而他們面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展現出了一定的悲情色彩。因為在他們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經歷了現實的種種不公和人生的許多無奈,他們面臨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失去朋友的痛苦,在巨大的社會沖突和歷史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而這種由社會、人物、時代交織展現出來的悲情色彩,是路遙面對彼時社會人的生存狀態的進一步反思,更是對人性的深度剖析。通過路遙這部作品以及其中展現出來的悲情色彩,人們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何為生活、何為人性、何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