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花燈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中,花燈藝術凝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精神面貌、價值觀念的重要體現。花燈文化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傳承人斷層、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在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研究和保護中國花燈文化對于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秦淮燈彩為例,介紹了非遺視域下中國花燈文化的價值,分析了非遺視域下中國花燈文化研究保護現狀,并提出了新時期非遺視域下中國花燈文化研究保護措施,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推動中國花燈文化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開展。
關鍵詞:非遺;中國花燈文化;保護;秦淮燈彩
中圖分類號:J5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1-0-03
在中國,花燈是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載體,它與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花燈文化。秦淮燈彩,作為中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經數百年仍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文化光芒。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這一傳統藝術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技藝傳承的困難、文化認同的減弱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在這種背景下,需要探索有效的保護與傳承策略,以維護技藝的精粹,也需創新方法以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確保秦淮燈彩能夠在新時期繼續繁榮。
一、非遺視域下中國花燈文化的價值
(一)歷史價值
秦淮燈彩,亦稱為“金陵燈彩”或“南京燈彩”,其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至東吳時期,自宮廷璀璨至民間爛漫,展示了中華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獨特的地域特色。從東吳時期延續至今,秦淮燈彩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形式的藝術,更是一種承載時代變遷與社會風貌的文化符號。例如,明朝朱元璋為了展現國家的繁榮,大力提倡元宵燈節,使秦淮燈彩在明代達到了頂峰。這種由宮廷文化向民間廣泛傳播的歷程,不僅顯示了秦淮燈彩的廣泛影響力,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燈彩中不僅僅有傳統的荷花燈、獅子燈等,還包括表現時代特征的遠洋輪船、運載火箭等現代元素,這些都映射出歷史背景下的社會變遷和技術進步。每一種燈彩的變化不僅僅是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通過對秦淮燈彩的研究與保護,可以深入探討古代民間藝術的生產技術、美學理念以及社會功能,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二)藝術價值
秦淮燈彩采用夸張變形、對比呼應、抽象寫意、象征借喻等多種藝術手法,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在形式與趣味上展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和諧融合,其藝術布局講究豐滿渾厚且簡約夸張,極具視覺沖擊力和審美價值。例如,在造型設計中,燈彩藝人通過削窄人物肩膀、拉長身體的手法,不僅提升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也更加凸顯了人物的體態優雅和文化底蘊。在色彩使用上,秦淮燈彩藝人偏好使用明亮且富有暖色調的色彩,如紅、黃、金、橙等,這些色彩不僅僅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氛圍,更是吉祥如意和社會和諧的象征。藝人們在決定主色后,會巧妙搭配輔色,以增強整體的和諧感和美感,如使用撞色或補色進行點綴,這種色彩的搭配既保持了主題的突出,又讓整體視覺效果生動鮮明,展現了秦淮燈彩色彩搭配的獨特藝術風格。秦淮燈彩的這種藝術創新能力,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適應性。燈彩藝術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和形式的演變,更是一種文化和審美的傳遞。通過這種藝術形式,人們能夠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體驗到集體意識和象征表達的美學觀念[1]。
(三)文化價值
秦淮燈彩不僅是中國花燈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作為南京地區民俗與宗教結合的產物,歷經千年,不僅僅是一種燈彩藝術,更是南京本源文化的集中體現和傳遞。秦淮燈彩的獨特性來源于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代代傳承的工藝技術,如其精湛的制燈技術和豐富多彩的傳統燈彩表現形式,每一個燈彩作品不僅僅承載了工藝人的匠心獨運,更是一種地域文化、歷史記憶與現代審美的融合。秦淮燈彩的藝術形式通過寓意豐富的燈彩設計,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觀念,如在燈彩的造型和用色上的精心設計,不僅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美的追求,也體現了對和諧社會的向往。秦淮燈彩不僅僅是節日慶典中的裝飾物品,更是節日文化習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秦淮燈彩把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方式連接起來,促進了社區的凝聚力和文化的連續性,以全民同樂的形式存在,為社會帶來歡樂與和諧,使積極向上的社會主題得以延續和傳承。
二、非遺視域下中國花燈文化研究保護現狀
(一)技藝傳承機制缺失
秦淮燈彩的制作過程包含了眾多復雜的工序,如劈、鋸、裁、剪、削、烘、烤等,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細的手工技藝和長時間的實踐經驗積累。盡管制作材料如竹子、樹木和各種透光材料等較為常見,但正確地將這些材料運用在燈彩制作中,需要極高的技能和藝術感。然而,現代社會中,這些傳統手藝面臨著嚴重的傳承斷層問題,主要表現為傳承人群的老齡化以及新一代傳承者的短缺。在現代社會,傳統的師徒制度受到挑戰,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興趣不高,而且面臨就業壓力,往往傾向于選擇更穩定或收入更高的職業。這導致手工藝行業新血液的注入不足,老一代工藝人難以找到合適的繼承者,使得秦淮燈彩等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現有的教育系統中很少有課程專門針對傳統工藝的學習與傳承,大多數情況下,秦淮燈彩等傳統技藝的教育僅限于非正式的工作坊或個別非遺項目的臨時課程,缺乏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支持秦淮燈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統工藝的教育普及不足,社會大眾對這些傳統技藝的了解和認識有限,也未能形成足夠的社會尊重和支持[2]。
(二)文化認同感不足
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和科技發展引導了大眾文化的主流趨勢,年輕一代更容易接觸和喜愛快速消費的現代文化產品,如電子游戲、國際流行音樂和電影,而對需要深入理解和耐心欣賞的傳統文化表現出冷漠甚至忽視的態度。這種趨勢導致傳統藝術形式如秦淮燈彩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和影響力逐漸減弱。全球化的影響使得多元文化在本地社會中共存,盡管這有助于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本土文化特色的稀釋。對于秦淮燈彩這類具有地區特色的傳統藝術來說,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化壓力使其難以在更廣泛的層面上獲得認同和重視。在學校教育中往往重視科技、語言和數理邏輯的教學,而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投入有限,學生從小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和深入了解,難以形成對這些文化的認同和尊重。社會媒體和公共傳播渠道對現代娛樂內容的過度關注,而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報道和介紹不足,也加劇了公眾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疏遠。傳統節日和文化活動往往被賦予商業屬性,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傳遞,這使得文化的原本意義和價值被弱化,公眾對這些傳統活動的認同感進一步下降[3]。
(三)市場開發不充分
秦淮燈彩在面向現代市場時缺乏清晰和具體的目標消費群體定位,淮燈彩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其文化和審美價值雖然深厚,但在現代市場環境中,這種藝術形式在傳統節日和地方慶典中具有一定的使用場景,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較少,導致其市場范圍受限,難以觸及更廣泛的消費者基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傳統的秦淮燈彩在形式和功能上需要更多創新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例如,現代消費者可能更偏好那些既具有傳統美學特征又能展現現代設計元素的產品,或是那些能與智能家居系統相結合的創新產品。然而,秦淮燈彩往往還停留在傳統手工藝的層面,缺乏與現代技術和材料的融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吸引力和市場潛力。盡管秦淮燈彩在地區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象征意義,但在更廣泛的市場中,其品牌影響力較弱,品牌推廣活動不足,缺乏有效的品牌戰略和宣傳推廣,使得秦淮燈彩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特色未能被更多人所知曉和理解,限制了其市場擴展的潛力。
三、新時期非遺視域下中國花燈文化研究保護措施
(一)建立技藝學徒制度
傳承保護部門需要與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門緊密合作,開始篩選過程,從在秦淮燈彩制作上具有卓越貢獻和公認技藝的藝人中認定合適的傳承人。這一過程中,不僅對候選人的藝術制作水平進行評估,還要重點考察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愿意承擔起傳承責任的意愿。例如,考察他們過去是否有教學經驗,是否能夠制定出清晰易懂的教學計劃等。確定了合適的師傅后,通過公開招募和與藝術院校合作的方式招募學徒。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在社交媒體、學校公告板,以及文化活動中發布招募信息,同時在藝術院校中舉辦講座,吸引對秦淮燈彩感興趣的青年。在招募時,除了說明學徒將學到的技藝外,還詳細介紹了完成學徒制度后的潛在職業路徑和發展前景,如可能參與的國內外展覽、可能獲得的獎項等,從而提高項目的吸引力。對于正式入選的學徒,傳承保護部門需與師傅共同制定一套詳細的培訓計劃。這份計劃不僅需要涵蓋秦淮燈彩的傳統技藝培訓,如選材、剪裁、裝飾等,還應包括現代設計原則、市場營銷等內容,使學徒能夠在保持傳統的同時,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培訓過程中,師傅定期組織學徒參與實際項目制作和各種展覽,如參與當地文化節的燈彩展示,或是設計特定主題的燈彩用于特殊場合,從而增加學徒的實戰經驗。學徒的學習進展應通過定期的技能考核和作品展示來評估,表現優秀的學徒可以獲得獎學金、證書或進一步的學習和工作機會[4]。
(二)推廣文化教育項目
傳承保護部門應與教育局及文化部門密切合作,共同開發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項目。可以從課程內容設計入手,設計一系列與秦淮燈彩相關的教育模塊,如歷史背景、制作工藝、藝術價值等,這些內容將被納入學校的美術教育課程。并制定特定的教學大綱和標準,確保教育內容的準確性和系統性,也方便教師的教學實施。為了使教育項目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傳承保護部門需要組織實地考察和工作坊,允許學生直接參與秦淮燈彩的制作過程。這可以通過與地方手工藝人合作,定期在學校或社區中心設置工作坊,讓學生在專業指導下親手制作小型的燈彩,這種互動體驗有助于深化他們對技藝的理解和興趣。保護部門還可以舉辦設計比賽和展覽活動,展示學生的作品,激勵他們的創造熱情和參與感。保護部門應開發專屬的在線平臺,提供在線課程、教學視頻和互動論壇。這些資源不僅能夠讓無法親臨現場的遠程學習者了解和學習秦淮燈彩,還可以通過網絡研討會的形式,邀請專家和藝術家進行在線講座和答疑,從而擴大教育項目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
(三)開發多樣化市場產品
在中國花燈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開發多樣化市場產品可以使這種傳統藝術能更好地融入現代市場,并保留其文化精髓。傳承保護部門需要與設計師、市場專家以及產業鏈的其他相關方緊密合作,進行產品創新和開發。這個過程從市場研究開始,明確目標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和國際市場的潛在客戶,這有助于確定產品開發的方向和重點。市場需求明確后,設計團隊需要創作新的產品設計,這些設計不僅要反映秦淮燈彩的傳統元素,如使用傳統手藝技術、圖案和符號,還需要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如實用性、環保材料的使用或是智能化功能的添加,使產品既實用又具有藝術價值。例如,開發一系列可以作為家庭裝飾使用的秦淮燈彩,不僅僅是節慶用品,還能作為日常照明和裝飾。在產品設計階段完成后,樣品制作和測試階段包括制作多個原型,進行實用性和市場接受度的測試。測試可以通過舉辦焦點小組討論、樣品展覽和消費者調研來完成,收集反饋后對產品進行必要的調整。成功的樣品將進一步生產小批量,以在有限的市場區域內測試銷售,如在文化節慶、旅游景點或特定的在線平臺進行銷售。傳承保護部門應開展多渠道營銷活動,結合傳統媒體和數字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的力量來推廣秦淮燈彩的新產品[5]。
四、結束語
在新時期非遺視域下,中國花燈文化的研究與保護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保存,也是文化傳承的必要行動。通過建立技藝學徒制度、推廣文化教育項目、開發多樣化市場產品等措施,中國花燈文化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并保持其文化根脈和藝術價值。在未來的工作中,應繼續深化這些策略的實施,不斷創新和完善,以確保中國花燈文化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繁榮發展,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黃燚,何雨欣,陳穎芊.重慶秀山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傳播[J].文化產業,2024(01):93-95.
[2]楊陽.基于數字化設計的工藝類非遺保護與創新——以秦淮燈彩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3(20):47-49.
[3]黃秀麗,梁天祺,胡方,等.后非遺時代傳統工藝類非遺演化趨勢與活化振興路徑探究——以忠信花燈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06):34-48.
[4]李鈺田,郭建文.莞城花燈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06):27-29.
[5]陸小路,張紅,王玨玉.蘆山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與發展研究——以雅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河北畫報,2024(01):22-25.
基金項目:城市職業學院人文社科校級學生課題項目“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傳統花燈為例”(項目編號2023xskt08;滁州)。
作者簡介:王興(1989-),女,安徽淮南人,本科,講師,從事安徽花鼓燈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