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禹辛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珍貴的文明,它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其豐富的情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中區別于物質遺產的重要一部分,它的特征就在于其非物質性、文化性、傳承性。那么,它的情感價值自然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大多集中在審美價值,很少有對其情感價值進行深入探討。本文從美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價值,對人們深入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美學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定義,即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人類的審美情感、美學觀念和美學實踐,是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的重要表現。美學作為研究美的哲學學科,關注的不僅僅是對美的認知和理解,還包括了審美體驗所產生的情感和情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屬性,因此可以作為當代美學的研究對象。在美學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視為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化資源,需要被保護、傳承和發展,用來豐富人類的審美體驗和文化生活。同時,美學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美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范本,成為美學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參照和借鑒對象。作為人們情感交流紐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從審美的角度來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上顯現出特定地區的審美體驗,同時也代表了地方性情感偏好。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不同民族藝術的審美體系和美學精神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們把握中華美學精神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界對中華美學精神的理解,更多是集中于儒道經典美學,對于民間美學和民族美學關注不足。然而,那些與節日、儀式以及民眾信仰息息相關的非遺項目,承載著當地人的生命意義和精神世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然離不開民間美學、民俗美學。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給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新定義,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方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相關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體、環境、不斷變化的歷史條件以及自然的關系聯系緊密。同時,群體有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和文化傳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存在重要價值,如歷史文化傳承價值、宗教價值、教育價值、審美價值、情感價值、經濟價值等。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內涵與表達形式也應隨著時代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作為唯一不斷代傳承的文明古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特別是傳統技藝方面的文化尤為突出。在進一步做好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上,持續挖掘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對于強化文化紐帶、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文化遺產的最重要特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附于人的,主要依附于特定文化群體通過民間口傳、實踐和習俗傳承的感知、體驗與敘述等活態審美經驗留存。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開始追求精神需要的滿足,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人類實踐的對象,情感價值主要是從美學的深層次給人以藝術啟迪和美的愉悅。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文化遺產還是自然遺產,都能給人以美的啟迪、美的愉悅。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學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美術、體育、醫藥、民俗等類型。這些內容中包括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中,人們遵循著和諧、均衡、對稱等美的法則,弘揚了真善美的價值觀。在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我們也應用美學的視角去欣賞。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的美學特征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的美學體現在材料和工藝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人們通過世代相傳的技藝和經驗,根據美的法則創造每個細節。在傳承的過程中,人們通過世代保護,保留了傳統的美學特點。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的美學還體現在物質材料的選擇和加工上。傳統工藝品的美學往往與所使用的原材料密切相關,而在制作過程中,工匠們會根據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特點,精心選擇和加工,以展現出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特色。再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的美學還與文化密切相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人們會根據當地人的文化與習俗進行藝術創作,使不同區域的文化有著鮮明的特色,構成絢爛的中國文化。此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人們要遵循美的客觀規律。這里不僅僅是指產品的外觀,更重要的是指整個制作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制作過程中的美學體現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本身的美學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自身在形式與內容上都具有美學特征。在形式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表現多樣且獨特,反映了不同地區、民族或文化團體的特有風格。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習俗儀式等多種表現形式,每種形式都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征,并且體現了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同地域、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美學風格。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往往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手工藝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出多元、綜合的美學特征。在內容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和情感價值,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人類永恒的主題—真善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容上的美學特征深刻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情感深度。它們通常富含文化認同和歷史傳承,展現了特定社群的傳統、信仰和生活方式。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蘊含豐富的象征意義和隱喻。這些內容不僅為外界提供了理解特定文化的窗口,同時也是情感和精神表達的渠道,在傳達情感、促進民族凝聚以及教育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容上的美學特征不僅在于藝術性,更在于其在社會和文化中的功能性和意義,其體現為文化內涵豐富、對美的追求和表達、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展現了人類文化的美學魅力和深刻內涵。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欣賞中的美學特征
美的本質就在于人們對自己本質力量的肯定與確認。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的欣賞中,實際上就是鑒賞主體通過審美再創造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中直觀自身,實現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而引起審美愉悅,產生美感。通過美學的視角來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文化現象的美感和藝術價值。美學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審美是人們對事物美丑、優劣的評價,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美感和藝術價值。比如,傳統技藝中的刺繡、陶瓷、木雕等,民間藝術中的民間繪畫、剪紙、民間音樂等,都具有獨特的審美特點。通過美學的視角來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其美的本質和特點,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其美感。美學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從文化的角度去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學的視角來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從而更好地欣賞和體驗其文化價值。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價值
情感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情感方面的有用性,即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由客體引發主體而觸發的對歷史、記憶、文化和社會的情感體驗、情感共鳴等。這種情感體驗、情感共鳴對個人、集體和社會產生一定作用。情感價值源于其內容、載體、社會文化和社會情感,具有依附性、發展性、個體性和公共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價值是主體和客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相互作用實現的,是人在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或參與其實踐中所產生的情感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價值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他的“非物質性”,即人們的情感寄托,是人們的特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獨立存在的,其對人有依附性,依附于人的身體,依附于人的情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人的身體,傳播或者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人的情感。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時,它的情感價值隨即誕生。
(一)審美情感價值
審美具有更強烈、更鮮明的情感性,甚至可以說審美價值是一種情感價值。審美價值特別能夠喚起并滿足主體的特殊情感需求。審美本身就是情感,從鮑姆加通開始美學就翻譯成感性學,就是指情感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審美情感價值是指人們在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時所帶來的情感上愉悅。這種情感價值是主觀的,并且不同的人在欣賞同一個事物時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生活環境經歷產生不同的情感,但大體上是健康的、積極的,如喜悅、自豪、崇敬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審美情感價值可以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先人的崇敬,進而激發人們積極地面對生活。欣賞美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給人帶來美妙的體驗,使人可以與先人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既提升了自身幸福感,也提升了生活質量。
(二)認知情感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獲取人們的認知才可以有價值,需要情感認同才能流傳。由于我國是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許多非物質文化有著相當強烈的地域屬性。非當地居住的人們只是知道其他地域的文化,卻罕有深入了解。認識到多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加強愛國主義情懷,有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帶給人們對歷史和傳統的認知價值。通過學習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可以了解和傳承豐富的歷史和傳統知識,認識到自己所處文化背景的深厚底蘊,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有助于建立人們之間的情感紐帶,帶來歸屬感和情感滿足。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與創新意識。傳統的技藝、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可以啟發人們的創作靈感和想象力,激發創新的能力。這對于社會、文化和藝術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育情感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社會、民族或族群的獨特身份和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其制作方式多為師徒世代相傳。在師傅教與徒弟學之間,教育情感價值隨之產生。這種教育情感價值,使師徒在傳承間感悟中華文化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教育情感來源之一,也可以作為情感的喚起因素。通過師徒制的學習,師徒二人都能感受到師徒間的情感,這既能培養師徒間的尊重,也能培養師徒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維護。這種教育情感價值可以幫助整個民族組建一種以情感維系的教育系統。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中,師徒都是朝夕相處的,既學習知識又交流情感。直至今日,中國的師徒間中仍然存在著非知識性的情感,并且成為師生間紐帶最重要的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與傳承中,這種教育情感高度體現,既提升了社會凝聚力,也促進了人們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情感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最大的決定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不僅是情感的歸屬,更是文化的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各個國家和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共同心理結構、意識形態、生活習俗等特點,從一定意義上說,其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征,對一個國家及其各族人民能夠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這就是其情感價值之所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在美學視域下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價值,對于我們把握中國美學精神,實現民族文化自信、國富民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