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翔
一、問題提出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語文是培智學校學生學習應用語言文字的重要載體,也是培智學生發展思維、改善功能、學習文化知識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礎。同時,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統一是生活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見,生活語文學習對培智學校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語言是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與社會生活聯系的重要橋梁。對這類學生而言,最主要的教學內容應是社會溝通交往能力的訓練,教學重點應該放在語言理解力和語言表達力上。在生活語文教學中運用短視頻,能盡量減少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在理解書本知識時的難度,讓書本知識以視聽結合的方式“活”起來。基于此,筆者將生活語文課程分成課前、課中、課后,進行“三段式”教學,并運用貼合生活的短視頻貫穿課堂,以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短視頻在生活語文“三段式”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課前導入,創設生活情境
短視頻擁有豐富的視聽信息,具有將生動的形象、趣味的情節、通俗的道理融于一體的特點。對注意力極易分散、思維想象力缺乏、知識經驗不足、感受性范圍狹窄的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來說,課前使用短視頻進行導入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模仿的興趣。在實施情境教學時,教師應將學生身心發育和掌握情況作為參考因素,選用學生熟悉的卡通人物進行導入,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特點鮮明的場景,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從而深入感知、領會教學內容,拓寬其知識面,充分發展學生的各方面心理機能。
例如,筆者將《貝樂虎兒歌》中《郊游》一歌的視頻設置為《花草樹木》一課的課前導入。筆者創設郊游的情境,將鮮花、小草搬進課堂,請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情感上幫助學生體會花草是我們的朋友,不可以隨便采摘。在圖文配對的活動中,筆者為學生搭起生生互助的橋梁,順利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2.課中善用,配合交互式教學
新課改背景下,針對學生主體地位不能凸顯的問題,交互式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強調師生間持續進行交流、互動。相較于單純的聽和說,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更偏向于動手操作,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學”思想在培智課堂的體現。
例如,在教授《禮貌用語》一課時,筆者選取了《寶寶巴士兒歌》中涉及禮貌用語“請”“謝謝”“不用謝”的相關視頻,并進行了剪輯和消聲處理,在課堂中邀請學生進行配音。這種交互式教學的開展,不僅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不停切換的場景動畫上,還能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接受更多語言信息、增強口語表達的愿望,更能促進學生觀察力、想象力與言語能力的共同發展。
3.課后輔助,滲透繪本故事
將有教育意義的繪本故事作為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課后讀物,符合特殊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繪本故事大多源于日常生活,能夠幫助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學習和積累日常用語,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
例如在教授《神奇的咒語》這個繪本故事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繪本故事視頻,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再由筆者繪聲繪色地講,請學生跟上筆者的節奏聆聽和思考,然后適時提問:猜一猜小熊會說什么?你記住了哪些關鍵情節?筆者還邀請學生上臺邊演邊說,以肢體動作的形式表現主題內容或內心想法,并鼓勵學生創編臺詞。
在課后為學生選取繪本故事時,教師要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進行差異化教學。筆者所授班級共8位學生,根據能力分為三個等級。對理解能力較強、學習接受較快的學生,筆者選用難度稍大一些的繪本,引導其在說出繪本中原語句的同時充分理解繪本的內涵,并能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把故事表達出來。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筆者選用難度較低的繪本,圖文結合,幫助其理解內容,并將“會說”作為閱讀的首要任務。對幾乎不具備語言能力的學生,筆者在課上引導其目光跟隨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盡量增加注意力持續時間,課后不再增添新繪本,而是要求其利用短視頻對課上內容進行消化吸收。
三、結語
針對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語文教學,教師要注重將生活自理、簡單勞動、適應社會等方面聯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技能和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遵循生活化、實用性、反復訓練的原則,小步子、多循環,不斷強化鞏固句式和詞匯量。同時,教師還應規范教育教學用語,使用簡單易懂的句子進行提問,盡可能消除學生理解方面的障礙。此外,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巧妙運用短視頻,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文變得有聲有色,讓精心制作的短視頻服務于課前、課中、課后,充實“三段式”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加有效注意的持續時間,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們形成必要的語文學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