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的領導是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不斷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發揮社區黨組織、物業、業委會、黨員樓道長等基層主體作用,找準民生需求,匯聚社情民意,精準管理服務,進一步增進黨群干群關系,再造居民小區熟人社會,延伸社區治理“最后一米”。
“村里成立籃球俱樂部后,村民從麻將桌重新回到籃球場,鄰里矛盾糾紛少了,身體也好了。”嘉善縣天凝鎮洪溪村村民許茂才說。
洪溪村有著深厚的籃球文化底蘊,光腳打球、泥腳看球,是一代洪溪人的記憶。6月11日,洪溪村黨委副書記倪美麗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自2015年以來,洪溪村已經連續承辦4屆中國小康村籃球賽總決賽。
如今,洪溪村幾乎月月有賽事和活動,包括網格籃球賽、農民運動會、百家席千人宴等。倪美麗說,洪溪村就是靠著這些文化活動,賦能基層社會治理。
辦活動如何助力基層社區治理?在倪美麗看來,辦賽事活動,可以拉近村民與村民、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關系,“兩個人平時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通過打比賽,多了溝通交流,很多事情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除了能夠“一笑泯恩仇”,“代表自己所在網格比賽的村民,還能獲得更強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矛盾糾紛也就少了”。
洪溪籃球俱樂部有多名球員是黨員,作為鎮域內的“民星”球員,他們積極參與環境整治、矛盾調解、抗臺備勤等志愿服務。
在這些“民星”球員的帶動下,當地企業家、鄉賢以及普通群眾積極參與到籃球隊、舞蹈隊、志愿服務隊等社區社會組織,進而使得更多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及公共事業,為村級議事協商奠定良好群眾基礎。
洪溪村先后投入600多萬元,建起了籃球場、文化禮堂等文化活動陣地,并組建起籃球隊、舞龍隊、腰鼓隊等20多支文體隊伍,平均一個季度就會搞一次全民參與的活動。
倪美麗直言,雖然舉辦比賽和活動,村集體要承擔一些費用,“但和處理矛盾的成本比起來,還是很合算的”。
洪溪村曾是有名的上訪村,因依托籃球文化開展基層治理,鄰里糾紛大大減少,社會風氣明顯改善,從昔日的上訪村蛻變成為如今的和諧村。截至目前,已連續17年未發生非正常上訪。
洪溪村被評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該村創新推行的“重大村務公決”獲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2023年,一部以洪溪村為原型的電影《南湖女兒》,講述村書記帶領全體村民共同參與鄉村治理,最終實現鄉村蝶變的真實歷程,引起社會廣泛反響。
天凝鎮率先成立全縣首支村社書記籃球隊,由19名村社書記組隊,每周與鎮里的老年隊、青年隊等社會球隊開展友誼賽。同時,部分村社干部、網格員成為各村社球隊的中堅力量,通過參加各類賽事、訓練活動,拉近村干部與各球隊隊員、臺下觀賽群眾之間的距離,搭建起為民服務的“連心”平臺,更好地“走進”群眾。
嘉善縣社會工作部常務副部長、縣委兩新工委書記王亞峰告訴記者,天凝鎮堅持文化體育力量在基層治理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工作理念,推陳出新文化體育活動,以“小籃球”為切口,全力加載文體活動賦能基層治理的有效載體,推動實現文體活動聚人氣、接地氣、有底氣,真正讓文化軟實力成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硬支撐。
嘉善縣羅星街道江南社區,有一處約72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走進中心,居民會客廳、現代化會議室、兒童活動室、圖書角、興趣班教室、休閑水吧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出門5分鐘,孩子就能參加高水平的興趣培訓班。”小區居民劉然說,許多藝術機構都主動來社區為孩子提供培訓服務,費用要比市場價低很多。
江南社區黨委副書記沈逸予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惠民項目入駐江南社區,主要得益于羅星街道聚焦現代社區“強社惠民”集成改革,探索成立了嘉善縣首家“強社公司”。
江南社區位于嘉善縣中心區域,現有交付小區9個,共7189戶,社區經費來源一直是靠財政輸血,缺乏自我“造血功能”。沈逸予說:“社區雖然能夠維持日常運轉,但如果想開展一些惠民服務活動,就顯得捉襟見肘。”
如何擺脫“等靠要”?怎樣盤活社區資源?怎樣實現惠民、強社?如何解決這三大問題,是江南強社服務有限公司成立的初衷。
“成立強社公司,能破除社區發展缺乏經營主體這個首要難題,打通發展社區經濟與回饋社區公共事業的有效途徑。在規范強社公司制度體系的同時,實現運營管理標準化、透明化。”江南社區黨委書記陳芳琳說。
強社公司成立后,聯合大黨委單位,開展“家門口青少年宮”項目,不僅讓社區600多個孩子享受到了家門口的惠民項目,還成功挖到了第一桶金,成為社區“江南之夜”共富集市的活動資金。

嘉善縣洪溪村百家宴
同時,強社公司整合各類資源,利用公共配套用房開展租賃,再開設早教等普惠課程,并通過接管公建公營托育服務項目,引入自動販賣機、公共充電寶等業態,與商圈企業通過項目結對等方式,邀請企業認領“愛心冰箱”“有愛長椅”等惠民項目,不斷探索“陣地+合伙人”新可能,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
目前,強社公司通過服務、經營、出租等方式,實現增收20余萬元。江南社區再用增收資金反哺居民,為社區提升設施、開展活動、提供服務。比如,以“家門口”為主線,升級打造“家門口托育園”“家門口老年社團”“家門口夜校”等5項“家門口”系列黨群服務項目,推動紅領巾學堂、三點半課堂、紅色代辦、公益集市等43項黨群服務項目落地,實現功能陣地資源更集成、服務更親民。
嘉善縣社工部部務會議成員徐邱告訴記者,羅星街道以強社公司為支點,撬起現代社區“強社惠民”的新起點,明確“惠民”定位,緊緊圍繞惠民項目開展業務,健全公司管理監督體系,邀請居民代表參與其中,實現運營管理更標準、透明。
據了解,羅星街道將繼續拓展“強社惠民”內涵,充分運用社區大黨委、黨建聯建等機制,與商圈社區“雙區聯動”促發展,與周邊村社合作推動共富工坊提檔升級,打造更多惠民項目。
便民柜里,雨傘、打氣筒、消毒用品一應俱全;圖書角,既有黨建讀物,又有兒童圖書……走進西塘鎮朝南埭社區面積不算大的辦公區,樓道公告欄里,社區干部及工作人員、網格員、黨員居民的照片格外醒目。
“之前我家廚房跑水,社區的黨員和鄰居們二話不說,上門幫忙。”居民王大爺說,“住在這里,我們感到很安全、很安心。”
朝南埭社區區域面積1.1平方公里,區域內擁有5A級景區西塘古鎮,現有戶籍人口3917人,常住人口2000余人,商戶1541戶。
朝南埭社區黨委書記朱錄超告訴記者,雖然西塘景區有管委會,但所有游客、商戶和居民,都屬于朝南埭社區服務范圍。
趕上小長假或旅游高峰,人多的時候,西塘景區每天的游客多達五六萬人次。但整個朝南埭社區僅有“兩委”班子成員7人、3個網格員、兩個社工,以及一名社保辦理員和一名殘疾人管理員。
“服務這么多人,僅僅靠幾名工作人員是忙不過來的。”朱錄超說,為了辦好居民、游客、商家身邊的民生實事,朝南埭社區整合多種社會資源,借力提升服務。
夜晚,景區內塘東街上的酒吧會準時響起勁爆嗨歌,一度讓附近居民不勝其擾,紛紛向社區投訴。
為了守住古鎮生活氣息,朝南埭社區聯合西塘旅游公司,召集酒吧老板座談,結合酒吧行業的實際情況成立酒吧協會,簽訂酒吧(嗨吧)行業自律、處罰公約,最終有效解決了酒吧擾民問題。
隨后,社區逐步協助成立民宿客棧協會、餐飲協會等,頒布《西塘酒吧協會自律規范》《民宿行業協會自律規定》《餐飲行業協會自律規定》等行業規范和標準化管理體系,督促商戶誠信經營,推進行業自律、行業自治。
“我們還對接行業帶頭人、志愿者、藍天救援隊、紅十字救護站等機構,盡量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朱錄超說。
作為全國唯一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也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嘉善縣一直在努力探索黨組織領導的善治社區總思路,進而有效推動社區“善治理”方式變革,構建善治社區。
“善治社區從民情議事、鄰里互助、公約執行、治理規范、技術支撐等不同面向進行立體化構建,個體、家庭、鄰里、組織到社區等不同層級縱深化遞進,形成‘為人誠善、家庭和善、鄰里友善、組織為善、社區融善的善治鏈,打造‘五善之治樣本。”王亞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