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軒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重要民生問題,同時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學生在科研、升學、考公、留學等方面都不占優勢,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出路是就業。全力做好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學校的主體責任,關系著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
數據顯示,近3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2021年,高校畢業生總數為909萬;2022年,高校畢業生總數為1076萬,同比增加167萬人,首次突破千萬級;2023年,畢業生總數達到1158萬,同比增加82萬人,畢業人數再創新高。
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21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校不同學歷的畢業生中,專科畢業生為398.41萬人。由此可見,2021年畢業的909萬高校畢業生中,有510萬余畢業生的學歷比高職院校的專科生學歷高,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在學歷層面對專科生形成“降維打擊”。用人單位提供的就業崗位不斷縮減,來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求職競爭越發激烈,部分地區甚至出現985、211高校畢業生與三本學生和專科生共同面試的局面,這使得專科生的求職就業越發困難。
總體來說,高職院校專科畢業生求職就業環境日益嚴峻。究其原因,一方面,就業市場上高學歷競爭者增多;另一方面,高職專科院校學生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其一,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缺乏就業動力。與同齡本科生相比,高職院校專科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普遍較差。很多專科學生不會學習,不肯學習,甚至在內心中已經接受了自己的不優秀。這種心態在就業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懶就業、慢就業”現象,形成“等、靠、要”的心態,就業意識淡薄,就業心理不充分,不肯主動尋求轉變。這種心態和行為模式又進一步加劇專科學生就業困難和遲滯的現象。
其二,專業技能不強,無法達到用人單位要求。部分專科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學習內容缺乏興趣,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較差。同時,在部分主動學習的專科學生中,出現學習方法不當的問題,一些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并不理想。
其三,缺乏規劃和目標。高職專科學生往往缺少對自己職業規劃的思考,具體體現在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缺乏職業規劃,執行能力較差。很多學生在高考后填報志愿時,對未來充滿憧憬,但入校后便開始渾渾噩噩,對人生目標、職業規劃比較迷茫。一些學生甚至畢業時的職業規劃還停留在高考填報志愿時的想法。高職院校為不同專業的學生,設定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從素質、知識、能力三個維度設定,包含學生課堂內容講授、實操實訓技能、各項素質培養等。但實際情況是,學生缺乏自我規劃能力,沒有努力目標,實踐效果并不好。
其四,不了解市場環境,求職預期過高。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就業中越發傾向于選擇穩定、受市場影響小的崗位,出現“考公熱”“國企熱”等現象。面對逐年增長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和本碩畢業生在學歷上的優勢,專科畢業生的學歷短板,并不支持他們追尋一步到位的就業單位。在就業薪酬預期方面,一些專科學生呈現出強烈的主觀色彩,根據身邊人的薪酬,期待自己的薪酬,而不是通過市場環境去分析判斷自己應選擇的薪酬預期。

近年來,職業院校與企業緊密融合,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圖為山東濰坊,歌爾匠造班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歌爾股份供圖)
面對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高職畢業生或高職在校生該如何改變自己,以適應進入社會后的人生?高職院校以及家庭、社會又應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就業?
要激發學生就業積極性,引導學生自我完善。為充分調動學生就業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對于高職專科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和自我約束能力不夠的情況,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開設自我管理和職業發展的課程和培訓。這些課程應包括時間管理、目標設定、學習技巧、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就業相關的技能;建立就業臺賬,制作就業工作一生一檔,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指導,提供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建議,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適合的職業方向;邀請行業和企業專家,優秀校友來校開展講座,用貼近職場的真實案例和優秀校友的成功案例,引起專科學生的共鳴,從而激發專科學生的就業積極性。
社會和家庭應給予學生更多支持和鼓勵,鼓勵他們挖掘個人潛力,樹立自信心,并提供適當的引導和幫助。最終,學生需要明確就業的重要性,并主動尋求改變,樹立積極的就業心態,努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
要明確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職場素養。為解決好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要求各高校開展訪企拓崗專項工作,這足以看出國家層面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在訪企拓崗的背景下,高職畢業生就業崗位數量明顯提高,但實習后的留用情況卻不容樂觀。
學生實習后不能留用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學生專業技能不夠,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對就業崗位的要求理解不夠全面。在當前的經濟大形勢下,很多用人單位出現“人才高消費”的情況,專科學生確實很難達到在畢業時就完全具備上崗的條件。但分析其他能夠留用的學生情況時不難發現,有些用人單位提供的就業崗位,并不全是要求應屆畢業生具備多強的專業技能,而是對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專業知識夠用就好。
用人單位在招聘專科學生時也有基本預期,招聘條件并不全是對于專業技能的要求,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要求職場素養,如職業禮儀規范、工作態度、執行力等。這在文法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中,尤為普遍。以文法類高職院校的法律專業為例,學生在入校前,學校就已經完成了和當地法院、檢察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學生在畢業后符合基本條件,可以直接到法院、檢察院從事法律類輔助性工作,如書記員、內勤、整理檔案等。這些崗位并不要求應聘者有多高的專業技能,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執行力、理解能力和積極的工作態度。
總之,高職院校專科畢業生的求職就業崗位,在滿足基礎的專業技能之外,綜合職場素養、職場禮儀、工作態度、職場規范等也非常重要。在校期間,應對學生開設相關課程,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職場素養。
按照教育部的最新要求,全國各高校都已為在校生逐步開展職業生涯課程。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在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職業生涯“喚醒”,讓學生意識到就業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從過往生涯的重要事件中獲得新的覺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引導學生思考轉變為讓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從校園到職場角色的變化中感知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以及當下為生涯發展做準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制定明確且可實現的目標可以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方向和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困難和挑戰,并持續努力朝著目標前進。在制定職業生涯目標時,需要進行科學考量和分析。要研究社會的需求,確保目標方向具備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前景。要認清自身的優勢,利用自己的性格、興趣和特長等優勢來建立目標,這樣可以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并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不斷調整和修正的過程。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環境分析和個人分析,并評估階段目標的達成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短期目標,激勵自己去爭取實現下一個目標。
做好職業規劃的同時,更要做好學業規劃。針對未來發展方向,在校學習期間,努力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職場素養水平。要有學期目標、月度目標、周目標,可根據學生性格特點,分別組建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督促,相互提醒,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高職學生求職預期過高,與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有直接關系。學生向往發展前景好、薪酬高、福利好的工作沒有問題,但應屆畢業生從基礎工作做起才是常態,更符合社會對于應屆畢業生的預期。
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時,高職院校應與學生家長多做溝通。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在大學生就業方面,高校與家庭目標一致。父母是最了解學生的第一任導師,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共同幫助學生確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有助于幫助學生在畢業邁出校門時,更好地完成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