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權 薛嘯巖
[摘要]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改善,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奠定良好基礎。在宏觀政策發力顯效的基礎上,接續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促進投資和消費需求有序釋放,新質生產力“集鏈成群”,更多前沿技術“點上突破”,各類微觀主體信心和預期回暖,外部經濟環境邊際改善,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不斷增多、加速聚集,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關鍵詞] 宏觀經濟;? 新質生產力;? 有效需求;? 出口;? 提振預期
[中圖分類號] F123.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4)06-0033-05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組合拳”持續顯效,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改善,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我國經濟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實現良好開局,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奠定良好基礎。下一階段,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振預期、增強信心,進一步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不斷鞏固和增強,總體呈現“形穩勢升質進”態勢。從“形”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3%,1高于2023年5.2%的增速,高于市場4.9%左右的預期,高于全年預期目標0.3個百分點。4月份主要指標仍然延續回升向好態勢。從“勢”看,一季度GDP環比增長1.6%,為2019年以來次高水平;4月份工業增加值環比增長近1.0%,創2012年以來同期次高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持續增長。從“質”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5.5%,繼續發揮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高技術制造業增速快于工業整體增速,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新舊動能轉化持續顯效。
生產持續回升,產業升級穩步推進。2024年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向好”的特點。從生產運行看,工業、服務業持續較快增長。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比1—3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0%。從產業結構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并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深入推進,代表高端制造的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連續6個月增速加快;智能制造加快發展,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智慧化產品產量保持兩位數增長;綠色制造表現亮眼,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單晶硅、多晶硅等綠色材料產品產量均保持較快增長。新興產業持續快速壯大,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航天器及運載火箭制造等行業產銷兩旺,推動裝備制造業持續處于高景氣區間。
“假日經濟”火熱,服務消費持續高增。從國際發展經驗看,隨著收入不斷提高,居民消費將逐步從以基本生活品為主的商品消費向以服務為主的享受型消費轉型,消費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今年以來我國消費潛力加速釋放,服務消費持續快速增長。1—4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8.4%。一方面,“假日經濟”帶動文旅消費火熱。居民出游意愿高漲,各地提升旅游產品供給質量,元旦、春節、“五一”等假期出行人次、總花費均超過2019年水平。另一方面,社交需求帶動上下游相關消費快速增長。1—4月份,與社交緊密相關的餐飲收入、體育娛樂用品收入同比分別增長9.3%、13.8%。
傳統領域投資增速恢復,新興領域投資加快增長。面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投資不僅是保持經濟平穩的重要支撐,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在一系列宏觀政策支持下,1—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穩步回升至4.2%。一方面,基礎設施投資恢復增長。2023年四季度1萬億元新增國債項目已經全部下達,加速形成實物工作量,推動今年1—4月份基礎設施(不含電力)投資同比增長6.0%。另一方面,新興領域企業投資熱情較高。企業將新質生產力作為提升發展質效的重要著力點,航空航天設備、信息服務業、研發設計等行業均較快增長,帶動1—4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
勞動密集型和機電產品出口齊增,外貿出口量增質優。我國產業門類齊全、配套完善,質優價廉、技術含量不斷提升的商品不僅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暢通全球產業鏈提供強勁動力,還有力促進各國綠色發展。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步恢復。海外需求回暖帶動1—4月份我國塑料制品、家具等消費品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1.8%、20.4%,勞動密集型產品拉動出口增長3.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產品競爭力增強綠色產品和帶動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4月份新能源汽車出口42萬輛,同比增長20.1%。在汽車等重點產品帶動下,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6.9%,較2023年加快5.0個百分點。
企業活力增強,居民就業增收有所改善。穩定主體預期和信心是激發市場活力的基礎和關鍵。我國宏觀經濟向好的正面效應正在向企業和居民端傳導,預期和信心逐步增強。從企業看,經營效益恢復性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3%,代表技術產業升級方向的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大幅增長29.1%,超7成行業利潤實現增長。從居民看,就業增收有所改善。企業經營改善推動就業崗位擴張、收入改善,1—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長6.8%。
宏觀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五大有利因素支撐有力
當前,宏觀政策支持有力,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有序釋放,新質生產力“集鏈成群”,更多前沿技術“點上突破”,各類微觀主體信心和預期回暖,外部經濟環境邊際改善,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不斷增多、加速聚集,有力支撐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發力。宏觀政策是撬動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為鞏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力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力度增強、結構優化,有力支撐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增長。從財政政策看,支出整體規模顯著擴大。2024年財政赤字、專項債規模均有所擴大,加上新增超長期國債1萬億元、2023年的增發國債大頭在2024年使用,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別增長4%、18.6%,總體盤子較大,對穩定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從貨幣政策看,量價兩端發力滿足實體經濟需求。4月份貨幣供應量(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7.2%、8.3%,流動性合理充裕。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降至3.95%,企業中長期貸款成本穩步下降。
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落實見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困擾我國經濟的主要問題。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推出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重大部署,各省市加速出臺配套政策。這既能夠促進消費、拉動投資,也可增加先進產能、提高生產效率。隨著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加快落地,成效逐步顯現。4月份,數控鍛壓設備、包裝專用設備等產品產量由降轉增,同比分別增長13.4%、11.1%;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工商用制冷空調設備等產品供給加快,產量分別增長7.4%、5.1%,較上月加快1.9個、2.6個百分點。
新質生產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帶動力不斷顯現。技術革命性變革帶來生產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依靠不斷突破的新技術、完備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以及持續的深化改革,我國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一方面,部分新興產業“集鏈成群”,產業化水平全球領先。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服務機器人等重點高技術產品產量同比快速增長,部分重點產品的競爭力已經邁入全球一流行列,如電動汽車(不含混動)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持續處于20%以上高位。另一方面,前沿技術“點狀突破”,鍛長板補短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邊緣計算等前沿技術持續突破,相關行業企業加速上下游布局,提升產業鏈安全自主可控水平,帶動1—4月份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3.2%、34.2%,未來增長動力依然較強。
企業和社會信心持續恢復。宏觀經濟增速加快,帶動企業居民擴大消費和投資,有效需求穩步上升,逐步形成“信心回暖—擴大支出—經濟增長”的正向循環。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針對銀行家的調查顯示,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偏冷的比例為35.1%,較2023年末下降5.2個百分點;1商務部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也在增強,一季度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086家,同比增長20.7%。1跨國咨詢管理公司科爾尼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顯示,中國排名全球第三,較2023年上升四位,位居新興市場國家首位。2
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有所增強。全球高通脹壓力明顯緩解,主要經濟體高利率政策逐步轉向,主要國家經濟增長動能有所回升,我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有所改善。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將推動我國外貿向好勢頭更加鞏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2024年全球GDP增速為3.2%,較2024年1月的預測調高0.1個百分點。3發達國家經濟恢復有望推動我國消費品出口企穩回升,發展中國家經濟較快回升將帶動我國資本品和中間品出口維持較快增速。另一方面,中外利差收窄有望增強海外投資者對華投資意愿。美聯儲年內可能啟動降息,中美利差收窄將推動人民幣升值,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價格上升,海外投資者對華投資意愿進一步增強。
持續推動政策舉措落地見效,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供需雙側的增長動能不斷增強,持續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更加明顯,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仍然面臨一定風險和挑戰。只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統籌擴大內需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高水平開放與深層次改革雙向互促,確保各項宏觀政策共同發力、同向發力,就一定能戰勝風險挑戰和困難,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靠前發力施行宏觀經濟政策。按照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的要求,打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組合拳”。一是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緩解地方政府收支困難,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支持跨區域超長周期重大項目建設。二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進一步降低實際融資成本,適時適當進一步調降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強化對協議存款等高息品種的自律管理,為下調利率提供空間。三是加強政策工具創新配合。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化債、補充銀行資本金、支持創新和綠色發展等方面要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組合拳。
著力擴大國內有效需求。以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為契機,推動形成“需求回暖—價格合理回升”的正向循環。一是依托新版設備先進能效標準,推動產品設備更新,加大低息貸款、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金融財政政策組合支持力度,抬高相關設備生產景氣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專項債使用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擴大專項債作為資本金范圍,重點保障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對“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技術和設備升級投資。三是加大消費信貸支持力度,在落實好前期促消費政策基礎上,繼續實施消費貸款貼息政策,促進汽車、家電等耐用品以舊換新。四是聚焦街區、近山、親水、賽事、演藝、夜間、數字等領域,培育消費新場景,加快優化重大賽事、演唱會等審批機制,進一步釋放出行娛樂需求。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一是在先進制造業等領域謀劃一批有前景、有效益的投資大項目,加快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打造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更多新增長點。二是促進新興產業突破發展,加快“卡脖子”技術突破,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補齊部分技術短板,在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強鍛造長板,壯大產業規模。三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氫能與儲能、深??仗扉_發等前沿領域布局重大基礎研究和科技重大專項,促進潛在生產力加快形成。四是加快服務業提檔升級,加大技術研發、檢驗檢測、軟件信息等領域服務業開放,強化技術創新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引領作用,以文旅、康養、教育等為重點加強生活性服務業在穩就業、保民生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有序化解地方債、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一是推動各類化債政策協調落地。重點化解高風險平臺債務風險,通過債務展期、債務置換等方式避免債務違約、降低利率負擔。鼓勵金融機構對資產清晰、效益較好的融資平臺給予融資支持。二是適度放松支持“保交樓”配套融資商業銀行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要求,加大“保交樓”配套融資支持,保障“保交樓”項目建設交付,保護購房人合法權益,支持地方政府對出險房地產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融資支持和風險處置安排。三是堅決打擊手工補息等推高存款利率的行為,改善中小金融機構盈利能力。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小金融機構重組,健全行業保障基金和金融穩定保障基金補充機制,支持行業保障基金通過多種方式靈活參與風險處置。
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以中美首腦舊金山會晤精神為準繩,全方位穩定中美關系。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鞏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中歐關系求同存異、健康發展。二是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深化與東南亞等重點區域國家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合作,根據各國比較優勢有序推進產能合作,拓展中間品貿易、跨境電商出口。三是在國有企業、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加快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海南自貿港等地推動數據跨境流動試點,促進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發展。
[參考文獻]
[1]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N].人民日報,2024-04-17.
[2]四月國民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N].人民日報,2024-05-18.
(作者簡介:黃漢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薛嘯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 王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