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課題。作為首都農業大區,延慶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緊緊圍繞高質量抓黨建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立足自身實際,在以往工作成績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和不足,研提思路和舉措,真抓實干,努力走出一條有延慶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關鍵詞] 黨建引領;? 鄉村振興;? 延慶探索
[中圖分類號] D267.2; D422.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4)06-0068-04
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事關農業農村現代化,事關億萬農民福祉,事關黨的執政根基。北京作為首都,農業農村發展直接關系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色,關系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底色。2023年7月20日,市委辦公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北京市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細則》強調,要“壓實區級黨委抓鄉村振興責任,持續深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1近年來,延慶區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上來,充分發揮黨建指引方向、聚合資源、推動落實作用,圍繞“三農”工作關鍵領域、重點環節聚精會神提能力、多措并舉促融合,努力走出一條有延慶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鄉村振興蓄勢聚力
以增強黨建凝聚力促多方有機結合,塑造鄉村振興奮進之勢。發揮黨組織“主心骨”作用。認真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固基本,大力實施基層黨建“強基提質”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努力將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發揮農民“生力軍”作用。堅持以農民為主體抓好各項工作,聚焦集體經濟發展、就業增收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問題,切實讓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與黨組織謀在一起、干在實處。發揮社會力量“助推器”作用。深化29家企業與集體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動26個農業領域優質合作項目落地實施,推進實施“人才京郊行”“延攬工程”“韶華計劃”等人才引育留用項目,持續集聚鄉村振興人才力量。
以增強黨建引領力促產業有效聚合,塑造鄉村振興動能之源。深化農旅相濟。開展“十百千萬”休閑農業暢游行動,啟動“延慶東南山·九溝十八灣”三年行動計劃,成功創建國家休閑農業重點區,鄉村建設愈加美麗。深化農商相促。完善“政府主導+企業管理+市場化運營”管理模式,持續擦亮“媯水農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搭建線上線下優質農產品全流通平臺,豐富了市民“舌尖上的體驗”。深化農技相彰。搭建科技興農平臺,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北京市林果花草蜂藥種業創新孵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以增強黨建驅動力促建管有序融合,塑造鄉村振興環境之美。高水平建設鄉村。堅持多規合一,一張圖統籌鄉鎮國土空間、重點小鎮建設等內容,高效完成“三區三線”劃定工作,一體推進鄉村“疏整促”、規自領域問題整改和違建治理,堅決推進拆違銷賬和土地騰退,鄉村振興發展空間更足。堅持黨員發動、村民行動,從軟硬件兩手發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普惠性基礎設施與鄉村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高標準管理環境。把環境改善指標作為衡量黨員干部鄉村振興實績的重要指標,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主要生態指標全市領先,農村人居環境考評成績居全市前列,媯川鄉村美麗風光常駐,永寧鎮古城北街、張山營鎮后黑龍廟村等分別獲評北京最美街巷、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以增強黨建向心力促治理有益耦合,塑造鄉村振興治理之基。畫好自治同心圓。堅持黨建引領定“圓心”、創新機制實“圓周”、優化服務拓“半徑”,利用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網格化”模式、“村民說事”基層議事協商制度、黨群服務中心平臺等,不斷增強基層服務效能。筑牢法治穩定器。全面構建以政法工作為牽引,訴源治理、數字生態檢察、預防警務、“法律門診我來選”等品牌為支撐的“1+4”延慶法治創新實踐體系,鄉村法治保障更加堅實。涵養德治正能量。建立“區—工委—鄉鎮—村”四級百姓宣講體系,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等工作,持續推動良好農村風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筑牢黨建引領基礎,為鄉村振興提速升值
持續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充分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在自身建設上,要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進一步完善黨建責任體系,規范基礎性工作,持續提升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進一步筑牢村黨組織戰斗堡壘。在動員群眾功能上,要服務群眾、依靠群眾,有效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嚴格落實“三務公開”“三重一大”等制度,真正形成群眾與黨員干部齊聲喚、一起干的良好氛圍。在推動發展上,要圍繞整體規劃發展、系統推進發展拓寬思路、創新舉措,充分挖掘區域潛力優勢,強化產業支撐,增強發展動力。
持續提升干部隊伍能力。鄉村振興,人是最關鍵要素之一,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要著眼實用“育”,緊盯鄉鎮、村“兩委”、涉農部門等黨員干部群體,圍繞管理、組織、經濟、專業、群眾工作等方面,加強實用性培訓、實景式體驗、實踐式交流,“鉆進去”研究思考,“走出去”學習取經,“引進來”靈活轉化,“用起來”實踐實干,推動黨員干部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要著眼需求“引”,積極打造人才發展平臺,引進用好更多專業化、高素質人才,不斷優化人才結構、數量和質量,以滿足鄉村振興發展需要。
持續強化黨建業務融合。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是有機統一、互融互促的。業務做得好,黨建一定抓得牢;黨建沒抓牢,業務必然做不好。堅持“外表”與“內核”并重,牢牢把握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邏輯主線,不能僅就落實任務指標、完成考核檢查等開展工作。堅持“規范”與“規律”并重,從實際業務視角出發,抓實黨建工作各項要求,避免抓工作浮于面上、沉不下去,看似“規規矩矩”完成任務,實則“認認真真”假落實。堅持“結果”與“成效”并重,業務工作與機關黨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高標準完成各項工作。
持續強化獎懲機制保障。從正反兩方面加強黨員干部管理,激發干事創業精氣神,是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下好的“先手棋”。進一步完善獎勵機制,堅持以村集體和農民增收為導向,研究制定《延慶區村“兩委”干部績效報酬管理辦法》,著力提高干部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切實將爭先進位的拼勁、勇于突破的闖勁、久久為功的韌勁、見行見效的實勁、奮發進取的沖勁“五種勁頭”提振起來。進一步健全懲戒機制,以黨紀學習教育為契機,強化基層紀律作風建設,緊盯工作不用力、在崗不盡責,玩弄小智慧、作秀走過場的干部,嚴肅監督執紀問責,堅決打擊“躺平”“背手”等消極現象,讓兢兢業業、敢作善為的干部站上舞臺、發光發熱,不斷提振鄉村振興踔厲奮發精氣神。
拓寬黨建引領路徑,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樹立自主意識,聚焦“引領”拓寬組織化路徑。健全體系壓主責。探索完善“年初定要點、年中查情況、年末聽報告、全程嚴督導”的閉環管理機制,完善第三方評估、暗訪抽查、群眾認可度調查等考核評估方式,探索資金支持、表彰獎勵等激勵措施,讓責任監管和考核評價體系更健全。夯實組織強主導。系統推進五大專項行動,著力打造“五興”黨組織,1健全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長效機制,探索建立村級“自診”、鎮街“尋診”、區級“會診”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效果評估機制,以“一個村一方案”“一問題一措施”方式,因地制宜制定整改落實方案,讓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成效更扎實。建強隊伍促主動。繼續開展鄉村振興“擂臺比武”“導師幫帶制”,完善村“兩委”干部“選育管用”全鏈條體系,探索推行基層黨組織書記星級管理制度和調整退出機制,堅持選派考核同步抓,建立健全實績考評機制,讓基層干部干事創業動力更強勁。
樹立開放意識,聚焦“運營”拓寬市場化路徑。運營主體要對接市場。著力提升前瞻性、服務性,針對性制定土地、產業、人才發展規劃,探索建立“黨建+鄉賢”“黨建+返鄉創業”等招商引資機制,建立完善黨員“先行+幫帶”等機制,推動企業融入服務農村發展,引導村民在參與市場活動中增強市場意識、認識市場規律,使廣大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運營產品要深入市場。挖掘村莊優勢與潛力,以資產資源為依托做優產品,將村莊內土地、房屋、農產品等有形資產及文化、生態等無形資源,轉化為高品質、有特色的產品,有效盤活資產資源;以需求為導向做好營銷,精準吸引客流,細分目標市場和消費人群,推廣電商銷售、直播帶貨、訂單式銷售、代理委托銷售等新型銷售方式,保障產品銷售渠道多樣化。運營管理要適應市場。堅持集團管理模式,豐富完善“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把廣大農民作為產業發展和集體經濟運行的核心參與者、受益人,引導各方互惠共贏。
樹立精品意識,聚焦“示范”拓寬品牌化路徑。建設美麗鄉村新形象。把精細、精致、精心的態度和做法融入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工作日常,統籌推進生態治理、人居環境整治、城鄉環境治理等工作,嚴格執行“村地區管”制度,加強農房設計和農村風貌管控,實現美麗鄉村規范化、特色化建設。持續推動城區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有序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和提檔升級,持續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打造現代農業新引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的回信精神,堅決扛起保護好、傳承好長城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職責使命,深度挖掘長城資源稟賦,打造一批農耕體驗、研學旅行等農文旅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業態,有效賦能鄉村振興提質、村民增收致富,切實當好長城遺產的守護者、長城文化的傳承者、長城精神的賡續者。大力推進科技興農,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
樹立法治意識,聚焦“護航”拓寬多元化路徑。在營造法治氛圍上發力。壓緊壓實“關鍵少數”法治建設責任,強化鄉鎮村干部法治教育,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氛圍。規范細化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全面落實村級“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創新豐富“村民說事”等村民自治民主協商途徑,推進村民自治工作規范化、法治化。在提升文明素養上發力。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作用,持續強化思想引領。廣泛開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評選創建活動,持續深化道德建設。在維護安全穩定上發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抓好接訴即辦、全國信訪工作示范區建設等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鞏固拓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成果,構建農村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確保農村和諧穩定。
樹立長遠意識,聚焦“保障”拓寬持久化路徑。用人才強支撐。深入實施媯川人才計劃,引進更多復合型農業人才,不斷充實一線工作力量。依托“鵲橋”培訓、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等平臺資源,充分發揮人才的優勢專長,創造更多創新創業空間,加快建設一支高質量、高素質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用好“兩窗一庫”“媯川人才驛站”等服務平臺,完善全鏈條服務機制,增強人才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用資金促落地。用活增量,以更大力度推動公共財政向“三農”領域傾斜,土地出讓收益優先支持“三農”發展。盤活存量,用足用好中央、市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延海協作”等平臺資金,推動涉農項目資金審批快速辦理。激活變量,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涉農惠民資金使用監管,撬動更多優質資金資源“上山下鄉”。用制度保長效。圍繞組織建設、產業發展、治理增效等各方面工作,推出一批務實管用的政策舉措。靈活運用會商分析、調度通報、提醒約談、獎懲激勵等方法,嚴格督導、及時糾偏,確保制度執行不跑偏、不走樣,不斷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譜寫“三農”事業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于波,中共北京市延慶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 / 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