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倒爺”們趁著蘇聯解體的窗口期烏泱烏泱擁過去淘金,“中國制造”便在俄羅斯的大地上聲名遠播。然而當時并不是什么美名和口碑,而是影響之后十幾年的如潮惡評。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實際上非常地簡單,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也剛剛起步,大多只能加工和生產一些粗制品,以及質量不高的日用百貨、服裝等。
而在當時,飽受“休克式”經濟轉型政策摧殘的俄羅斯人,也正面臨物質極其匱乏、同時又沒有多少支付能力的困境。
盡管中國產的便宜貨,確實是救了一時之急,但低質廉價替代品充其量只是應個急而已,在沒有對應高端制品的前提下,口碑又怎么可能好得了呢?
改變的契機出現在2015年。在當時,伴隨著俄羅斯東部地緣沖突的加劇,歐美開始發起一輪輪的對俄制裁,使得中國制造的電子消費產品有機會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憑借足夠好的質量以及還不錯的價格,各類中國手機和電腦設備,令普通俄羅斯消費者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如今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性質,已經發生了質變。
然而性價比的標簽依舊還存在。比如小米、OPPO以及當時的華為手機,一般俄羅斯人只是初步認可了你的產品好用。當年俄羅斯媒體的街頭調查顯示,多數被訪者表示,若手頭足夠寬裕,蘋果手機仍會是更佳選擇。
關于“中國制造全面崛起”的問題,在當時的俄羅斯媒體上也曾有過廣泛的討論。而較為普遍的觀點便是,造手機、筆記本電腦之類,只能算是高端制造的入門,真正顯示制造業實力的,當屬大型工程機械、汽車、航空器等。特別是汽車,所謂“何時中國汽車普遍被俄羅斯消費者接受,何日再言中國制造崛起”。
而彼時,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尚未修煉至足夠火候,少數在俄羅斯乃至中亞市場有所建樹的商業案例,其實質依舊是低價優勢。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路虎、奔馳、寶馬等,仍然是俄羅斯有錢人追求的目標,而大眾、斯柯達、豐田、現代等,則是普通老百姓的座駕。
根據歷史經驗,參考19世紀末德國制造從低價劣質標簽逐漸成為質量和優質代名詞的漫長過程,中國產品想要復制這一過程,至少要經歷一個長達30年、跨越兩代人的漫長過程。
然而在2022年,戲劇性的歷史性的機會突然降臨。

2023年初的時候,家住葉卡捷琳娜堡的安娜絲塔西婭·克拉索夫斯卡婭頗為憂郁。
一小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她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們均是蘇聯時代從烏克蘭東部移居俄羅斯中部的,而她現在的祖國,正和自己的祖籍國打得不可開交。不過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突然爆發的戰爭,令家長的承諾很可能被迫食言。
安娜絲塔西婭家境優渥,父親是名外科醫生,母親的職業是律師,以經濟情況而言她家在俄羅斯屬于中產上層。秉承俄羅斯人的用車偏好,爸爸的座車是臺2014年款的進口路虎,而媽媽開的則是寶馬X4——由俄羅斯本土企業阿維托托爾獲得寶馬授權,在加里寧格勒工廠組裝生產。
原本爸爸、媽媽許諾說,當安娜絲塔西婭年滿18歲的時候,就給她“買一輛寶馬”。但突然而至的戰爭,以及隨后歐美乃至日韓企業的齊齊退出,不但“國產寶馬”徹底斷貨,制裁措施也讓俄羅斯市面上根本買不到絕大部分歐洲品牌的新車。

當然,無論在什么境地,總有那么一些人掌握著一些與眾不同的渠道。很快,各種行駛里程很短的“二手車”,開始在俄羅斯市場上出現。然而,這類通常表顯歷程200~500千米的貨色,售價通常是由原價250%起跳的。
這也就意味著,想要買一臺寶馬3系的錢,以前差不多可以買臺高配寶馬X5。但戰爭以及歐美制裁帶來的衰退和不景氣,也確實影響到了家里的收入。花比原本預算多得多的錢去購買,顯然是不現實的。
“也許可以給我們的安絲婭買臺Niva Legend。”2022年的時候,媽媽的一句玩笑話曾經讓女孩直接破防。
母親提到的Niva Legend,是屬于俄羅斯著名的拉達品牌,對標中國差不多類似于五菱。所以那意思差不多就類似,本來說買臺寶馬3系,最后想改成五菱宏光……
不過這個問題在2023年11月,安娜絲塔西婭18歲生日那會兒,居然順利地解決了。盡管她最后還是沒有開上寶馬3型,但是父母在經過反復挑選和權衡后,買下了一臺中國產的奇瑞艾瑞澤8。



“當知道是臺中國車后我曾經有那么點不安,但當我坐上了駕駛位,就立刻感覺自己已經愛上這包含父母心意的禮物”,安娜絲塔西婭在自己的VKontakte(俄羅斯著名社交軟件)個人主頁里,這樣描述對新車的觀感。
“爸爸的路虎甚至媽媽的X4,內飾和顯示界面比起我的車,簡陋得就像是老式坦克!”她甚至這樣評價。
類似奇瑞艾瑞澤8這樣的車型,在目前卷生卷死的中國國內市場可能會泯然于眾人,可一旦到了俄羅斯,那已經屬于2021年風格、液晶儀表中控雙聯屏,與一大堆配置已經明顯落后的歐洲車相比,卻立刻顯得高大上起來了。
而且,即便座艙沒有8155芯片的加持,以國人的視角來看車機的操作響應有卡頓問題,但其可下載應用的車機娛樂系統,依舊顯得頗為“高端”。俄羅斯車主普遍認為,這款車足以媲美凱美瑞,甚至要更好一些。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艾瑞澤8在俄羅斯走紅是因為賣得便宜。由于俄羅斯對進口整車收取較高的關稅,其已經發售的三個車款售價從340萬盧布到360萬盧布(約27萬元到28.5萬元人民幣)不等,差不多是以前高配寶馬3系的售價。
整個2023年,以及已經過去的2024年第一季度,對于征戰俄羅斯市場的中國車企來說,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具體地,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組數據來了解。
2023年全年,俄羅斯新車總銷量93.7萬輛。品牌榜前十,除了位居榜首的,有著俄羅斯版五菱別號的拉達,一家獨占了324,446輛之外,第二到第十,都是外國品牌。而六個中國品牌,總計賣了461,736輛汽車,幾乎吃下了半個俄羅斯市場。
而具體到車型上,長城旗下緊湊型SUV車型哈弗Jolion,即初戀的全球版,是整個2023年間銷量排名僅次于拉達Granta(191,074輛)的年度第二熱門,全年賣了48,980輛。奇瑞的瑞虎7 PRO,則名列第五,銷量達到了40,992輛。
根據俄羅斯汽車媒體Autostat的預測,今年俄羅斯汽車市場有望繼續回暖,預計銷售約120萬輛新車,其中將會有30~45款中國品牌新車型上市,占據約80%的市場份額。
如果說自主品牌能在最近兩年的國內車市中脫穎而出反壓合資品牌,憑借的除了新能源之外,主打的還是一個性價比以及相對合資車高不少的配置,那么其在俄羅斯市場的成功,又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與歐洲關系的迅速惡化,連番不斷的制裁,導致原本的競品紛紛退出俄羅斯,可謂“天時”。
中俄陸上和海上貿易通道自2014年起的不斷改善和強化,則代表著“地利”。
俄烏戰爭爆發后,俄羅斯在國際上遭受“千夫指”,所以對一直頂住美歐壓力拒絕單方面譴責和制裁俄羅斯的我國,俄羅斯從上到下是普遍懷有善意與好感的,這便是“人和”。
戰爭開始后,大量中國品牌汽車開始涌入俄羅斯市場(也有部分長期在俄深耕者,比如哈弗),迅速卡占歐洲、日韓品牌退出后空下來的市場生態位,提供給已經頗顯“走投無路”處境的俄羅斯消費者們對比和選擇,這一波中國汽車熱雖然出乎意料,但細想卻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即使到了2024年,對中國產品保持負面態度的俄羅斯人仍有相當數量。各類“酸不拉嘰”或者陰陽怪氣的言論,也是現階段不能避免的。
此外,即使兵不血刃地圈下大份額市場的中國車企,投入俄羅斯的車型可以說是倉促的,存在諸多的不足。
比如,早在2022年末,就有俄羅斯媒體報道過中國進口車不耐鹽的問題——由于俄羅斯漫長而且酷寒的冬季,在道路上撒鹽融雪是非常常見的操作。而自中國進口的車輛,有部分根本沒有考慮過類似的使用場景,以至于僅僅一個冬天,底盤就因為鹽蝕而腐朽。
另外,盡管中國汽車無論新能源還是傳統燃油動力,在現階段普遍以更好的顯示界面、車載系統,以及比之歐美日韓競品更高的智能化而稱著于世,但相當一部分車型在進入俄羅斯市場時,本地化工作可謂差勁。畢竟,俄羅斯播主們努力學習漢語發音,來啟動車載語音控制這類短視頻,對車企而言,這些不該被理解為正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