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開一代銅器之先河,將我國古代的銅合金技術推升至極點,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舉,歷史意義影響深遠。其文化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商賈庶民,無不被宣德銅器之魅力所折服。

中國是一個很重視佛教的國家,宗教活動不僅僅是民間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皇家統治國家或者安定民心的利器。皇家對于宗教會更注重儀式感和權威性,更嚴格地遵守和對待宗教的一些規章制度,皇家使用的佛教法器、禮器也自然有了更尊崇的地位——宣德爐就是典型代表。
宣德爐的特殊來歷
明清時期的銅器,跟此前的銅器有一個本質的不同——開始使用黃銅。有別于青銅,用黃銅鑄造器物從明宣德開始,在此前的幾千年里,中國的鼎器多以青銅鑄造,少有用有如此黃金般光澤銅料所制者。
公元1428年,初登皇位僅三年的朱瞻基承襲先祖之蔭,永宣盛世已初露鋒芒,其時國泰民安,萬朝來拜,一派繁榮景象。這一年,暹羅國進奉的3.9萬斤“風磨銅”觸動了皇帝改善郊壇、太廟及內廷之鼎彝陳設的想法。于是,一道圣旨傳至工部和禮部,用此銅制作一批用于供奉的銅器。
在皇帝的授意下,兩部官員翻查史籍記載、研究宮中所藏,最后選定出29種典雅樣式,并由皇帝親自審定了117種圖譜,包括鼎、爐、鶴、鬲、簋等器物。最后,在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人的督辦下,一批精美絕倫的鼎彝被制作完成,有記載稱,其時所造宣德爐不過3000件。學者常華安認為,宣德爐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是明代技術與智慧的結晶,但經歷了兩次歷史浩劫后,現存的數量已千不存一。


由皇帝親自督促,并采用“進口”風磨銅鑄造的宣德爐甫一出世就成為銅香爐制作的巔峰。整個制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呈給皇上親覽,并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后,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宗過目,滿意后方準開鑄。
根據著名青銅器鑒定家賈文忠的《話說“宣德爐”》,宣爐的形制多為敞口、方唇或圓唇,矮頸,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銘文年款多于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取上等材質、以失蠟法鑄造的它外表光滑細膩、內蘊奇光,如女子鮮嫩的肌膚。宣德爐色皮的種類大約有30種,僅斑色就有仿宋燒斑色、仿古青綠色、朱砂斑等;皮色更是豐富,呈棗紅色、豬肝色、甘蔗紅、海棠紅、桑椹色等多種。

宣德銅器銅質精良、精細,在暗淡處能發現奇異的光澤,明景泰兵部尚書于謙評價宣德銅器之美:“色似黃金,音如鐘磬”,明嘉靖著名書法大家、文史學家南京應天府通判祝允明嘆宣德銅器:“當與商彝周鼎共寶、金玉同價,金玉恒有而宣銅彝器傳世頗稀。”
明朝建立之初,庶事草創,宮廷中所用的禮器要么鑄造不精,要么付之闕如。嗣后又發生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取政權后定都北京,北京宮廷中所用禮器也是粗率的,或者沿用元朝器皿。及至朱棣的長孫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明朝已經建立了60年,天下太平,海內富足,明宣宗于是在宣德三年(1428)下令工部鑄造宮廷和宗廟所用的各種鼎彝。
當時負責鑄造的是工部尚書吳中,太監吳誠監督。先由禮部參考了宋代的《考古圖》《宣和博古圖》等圖書,又根據宮中所藏的柴、汝、官、哥、鈞、定各窯的瓷器,繪制成器物圖,加上所用工料的預算,進呈皇帝批閱。經批準后,雇用工匠,一次性鑄造了大批鼎彝,除了皇宮的各宮各殿、各部衙門配置了符合禮制的鼎彝外,還賜給各名山寺院,這批選料精、鑄工精的鼎彝——“宣德爐”就成了天下名器。
由于宣德爐用于皇家,人們極難得到,所以仿制宣德爐就能獲得厚利。到嘉靖、萬歷年間,鑄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的“宣德爐”隨處可見,有的仿制得比較精良,有的則粗制濫造,仿制之風延續到當今社會,以至于為鑒定宣德爐的真偽成了極大的麻煩。
宣德皇帝曾經覺得制造宣德爐的用度略顯鋪張,打算重新考量宣德爐所需用度。當他覽閱大臣們呈報的用料單時大吃一驚,原來用料單開列著暹羅國進貢的洋銅39600斛,赤金800兩,白銀2600兩,倭國白水鉛17000斛,倭國黑水鉛8000斛,其他所用的各種礦石也多得驚人。
宣德皇帝于是下令再度核算,至少得減去二成。吳中和吳誠接到圣諭后立即著手裁減,重新造出清單,并對所有開列的用料逐一作說明,如“三佛齊國紫石原冊三百斛,裁減六十斛,實該二百四十斛,此石作鼎彝點染紫葡萄斑色用”。新造的清單經皇帝批準后,于宣德三年五月初一日開始領料,做鑄造的準備工作,六月十五日開工,十一月完工,共造3365個大小不同、形制有異的鼎彝并造冊進獻。

宣德五年,這批宣德爐制作完成之后,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由域外精銅制成的香爐,入藏皇家貴族的消息,在宣德五年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令當時的富商、官宦對其垂涎不已。于是,曾經在宮廷中主管“司鑄之事”的部分官員,走出皇宮召集原來的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仿造。隨后,宣德爐“走入”了尋常人家,成為文人墨客的新寵。
自此以后,制作宣德爐之風綿延數百年,歷代工匠制作香爐均以宣德爐為范本,并不以本年書款,卻在爐底留下“宣德年制”的款識。于是,在今天的藝術市場上便出現了各朝各代所制的宣德爐,也使得鑒別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基于以上原因,有一個問題很值得今人思考——究竟怎樣材質和形制才算是“真正的”宣德爐。

嚴格來說,“宣德爐”應當指的是——在宣德三年到五年,由宮廷采用進口風磨銅所制的那三千余件,后世制品應當一律歸為贗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觀念的轉變,我們并不能否認后代假托“宣德”之名所作香爐,也具有相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因此,依部分學者所見,“宣德爐”這一概念,應當在時間上和標準上予以適當外延,使其成為書款“宣德年制”銅香爐的總稱,可泛指和宣款爐形制相近,但不帶款或帶有其他款的銅爐,并在此基礎上,對各代所制宣德爐予以考證鑒別,不使其擔負“贗品”的惡名。
總之,三千多件鼎爐彝器形制繁復、色澤多種、圖案有異,實在難以說得清楚。這一批鼎彝鑄成后,吳中和吳誠等人都得到宣德皇帝的嘉獎,同時,宣德皇帝還要求他們利用剩余的材料加鑄簋、壺、尊、俎、豆等器皿。
宣德爐投入使用后,馬上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據說第一批仿制品出現于宣德五年,仿制者為曾經參與宣德爐鑄造的吳邦佐。有人說他竊取了剩余的材料進行仿制,可是皇宮的東西是不易竊取的(王朝滅亡時是例外);再者,竊取的材料豈敢堂而皇之地落上名款。也有人說他網羅了那批工匠,用一般的銅材進行多次純煉后達到了同樣的效果。不過,這批仿制品都鑄有“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吳邦佐造”或“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的楷書款,仿制得比較精良。
其后,不管掌握宣德爐鑄造技術的,或僅知一般的銅器鑄造技術的,都在仿制,而且仿制的數量越來越多,以至于形成了仿制的派別。北京的仿制品為北鑄,河南的仿制品稱為南鑄,蘇州仿制的即為蘇鑄。明朝滅亡時,不僅在南京各衙門的鼎彝寶器被竊,在北京故宮中的許多皇家器具也大量被盜。由于真的宣德爐也流傳到了民間,既促使收藏家產生以重金求購的欲望,更為造偽者大開方便之門,于是魚龍混雜,更加真假難辨了。


1979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各省市自治區征集文物匯報展”中陳列著一件宣德爐,侈口,小圓唇,扁鼓腹,橋耳,三個錐形足,器表通體鎏金,貼有大小不等的赤金片。從三個錐足的根部可以見到爐本身的銅質所呈的金光色,爐的外底正中有1.9×2.5厘米的、扁方的、陽文“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
根據這些特征,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現存宣德爐中比較好的一個,甚至可以認為是明朝宮廷中流傳出來的,也有專家認為,此件宣德爐不過是仿制得比較好,離“真正的宣德爐”還存在一定的距離。至于是否有“真正的宣德爐”存世,有專家認為,現存的宣德爐中沒有一件是宣德三年工部所造的;當然,也有專家認為“至今已經不存在宣德三年所造鼎爐”的觀點有失偏頗,“無法辨別真假”的觀點也是一種無知。
有觀點認為,當時所造的3365個鼎爐不可能一件也不存在,只要我們按照當時的禮部尚書呂震所編的《宣德鼎彝譜》去認真查找,不僅北京故宮就可能有,臺灣故宮也可能有,明十三陵更可能有。筆者就在青海省的瞿曇寺見過圓形鼎狀大香爐,就是宣德皇帝賜予的,器表“商金”(即包金),或有斑駁,但至今仍然通體黃亮,可以從斑駁處看到爐體的銅質呈金黃色。
當前市面上各種宣德爐的價位從六七位數字到三四位數字都有,但是其中高級的贗品即使專家都分不清真假,只能從成色上判斷價位。當然,成色好的宣德爐確實是價值不菲,年份、質料、款識、皮色好的宣德爐深受藏家的喜歡,在拍賣會上常常會引發各路藏家的激烈競爭。
宣爐可賞可玩,兼具賞供兩義,期待宣爐文化在大家的努力發展和推廣下,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