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奕靜
青島在全國率先建立市場化技術合同服務網絡,實現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零跑腿”“不見面”。在高效服務機制的加持下,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630億元、同比增長60%以上。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榜單中,青島位居全球第23位、全國第8位,表現令人矚目。在榜單內,青島位次逐年向上遞增,成為近四年來國內位次躍升最快的城市。
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加速提升,背后離不開營商環境的保駕護航。6月17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在行動”主題系列發布會,發布“科技賦能助力營商環境方面的創新舉措總體情況”相關情況,圍繞政策、服務、要素、市場、產業、發展、人文、法治八個層面,介紹青島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的相關舉措。
增政策供給,惠企力度創下歷史新高
全市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數量達到近1.2萬家、加計扣除總額超過37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通過新聞發布會、網絡新媒體、政策入園區、輔導培訓等各種形式,推動政策應知盡知、紅利應享盡享,年均服務企業5000家以上……當下的青島,各項政策惠及市場主體數量更多,企業創新成本更低,這一增一減的背后,其實是科技創新政策供給的不斷增強。近年來,青島出臺了進一步優化提升科技領域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
這些政策瞄向了補短板、強弱項。針對科技企業培育中的突出問題,青島修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方案、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庫管理辦法等政策,提高服務企業的實效性和便利度。而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關鍵環節,青島出臺了概念驗證平臺、應用場景示范等舉措,打通成果轉化的堵點痛點。
提服務效能,首創“云端研發”新模式
營商環境的改善,更得益于服務效能的提升。在此方面,青島的探索領先全國,多項“首創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了解,青島在全國率先建立市場化技術合同服務網絡,實現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零跑腿”“不見面”。在高效服務機制的加持下,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630億元、同比增長60%以上。
青島首創的“云端研發”新模式,則有效助力廣大中小企業,鏈接創新資源。借助大數據平臺、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手段,“云端研發”新模式集聚了各類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中小企業“不想、不敢、不會”創新,平臺可通過創新能力診斷體系,引導企業上線發布需求。
企業有了研發需求,卻不知道如何鏈接專家、科研團隊,“云端研發”便面向全國“張榜”,征集技術難題攻關團隊。目前,青島首創的“云端研發”平臺已匯集全市5152家企業,其中規上工業企業2862家,幫助企業發布創新需求6688項,推薦創新資源2萬余項,開展產學研對接達4000多場次,推動產品升級310項、工藝改進800項、生產線改造750項。
此外,青島更針對市場化程度高、競爭激烈的技術攻關項目,推行“揭榜掛帥”機制;針對戰略研究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推行“包干制+負面清單”試點,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夯科創基礎,強化金融、人才要素供給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集群,需要金融與人才作為動力和基礎。為此,青島強化金融要素供給。從數量上看,科技信貸“白名單”覆蓋了超過9100家科技企業,2023年投放信貸超過1150億元;中國銀行、青島農商銀行、人保財險等金融機構五年新增融資支持額度450億元;科技金融特派員隊伍負責為企業提供定制化輔導和融資服務,累計走訪園區近1200家次、服務企業近7000家次,幫助企業融資280億元以上。
在人才要素供給方面,青島同樣具備優勢,擁有2家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2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集聚市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6300余人,其中國家級人才1300余人,全市人才總量近280萬人,承接薪酬外匯便利化、外國人管理改革等國家試點,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辦理數量常年居全省首位。
促成果轉化,加速建設海洋科技大市場
同時,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場,近年來,青島加快對創新資源的科學布局、合理配置。其中,在建設海洋科技大市場的過程中,青島致力于構建“成果端、需求端、服務端”三端融合的線上線下成果轉化體系,打造全國技術交易服務新樣板。
面向高校,青島充分發揮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聯合辦公室作用,整合高校院所力量、打破單個實體界限,開展供需對接、本地轉化、創業孵化等服務,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面向全球,青島積極鏈接全球高端創新資源,依托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高能級平臺,持續吸引、集聚、轉化海外先進技術成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添產業動能,每年布局百項關鍵技術攻關
科技創新并不僅僅停留在“紙上成果”,要從“實驗場”進入“應用場”,更要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對于青島而言,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均是科技創新重點方向。
著眼未來產業,青島聚焦基因與細胞、海洋物聯網等前沿方向,支持華大基因等領軍企業開展基因檢測等技術研發,推動基因細胞診療集群入選省未來產業集群,并引進低軌衛星海洋物聯網等重點項目,布局全省首個海洋物聯網未來產業科技園。
科技創新,更可示范帶動新興產業。從先進封裝到AI算法,從智能家居到特種機器人……多個重點產業鏈均是青島目前最為迫切的突破方向。未來,青島每年將布局實施100項左右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示范項目。這些項目全部由企業牽頭,將為科技創新工作者及企業提供更廣泛發展空間。
科技創新的價值,更在于其能賦能轉型傳統產業。無論是與國電投中央研究院合作的鈣鈦礦疊層電池制備小試產線,還是與聯合龍芯中科、大唐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共建的新型工控芯片與工業軟件聯合實驗室,這些科技創新項目均聚焦能源等傳統產業,大幅提升能源領域自主可控能力。
建發展體系,“高能級”平臺激發創新“裂變”
在青島科技創新的城市圖譜上,一批“高能級”平臺正成為“實力擔當”,其輻射性、支撐性、驅動性可激發創新“裂變”。
嶗山實驗室聚焦推進海洋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仲華”熱物理試驗裝置,總控數據中心封頂,項目氣源與高空保障中心啟動建設,衍生孵化4家產業化公司,帶動低空經濟加快發展;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山東能源研究院、青島生物能源所“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在全球首次實現鐵系梳枝丁戊橡膠材料規模化生產;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構筑起軌道交通產業創新策源地……可以看到,多個科技創新平臺已成為集聚科創要素的載體,也是孕育高水平創新成果的沃土。
注人文活力,構建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生態
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更要城市加強全方位戰略布局,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近年來,青島積極推進創新載體建設,印發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促進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構建起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建成了23家國家級孵化器、70家眾創空間、13家標桿孵化器。
從城市整體氛圍來看,青島城市科創活動品牌已具備一定影響力。2023年底,青島成功承辦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青島賽區,共有481家企業報名,22家企業參加全國賽,報名企業數量和參加全國賽企業數量創近年之最。今年5月底,青島又成功舉辦2024年青島科技活動周,組織科普研學、科普進校園等特色活動近80場,營造了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濃厚氛圍。
強法治保障,率先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
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青島更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推進科技創新,完善創新治理體系。加快修訂的《青島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將增設科學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科技創新等專章,以最大程度吸納科技創新實踐、滿足科技發展需要。新修訂的《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科技獎勵制度將由“推薦制”調整為“提名制”,并在全國率先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構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獎勵體系。
下一步,青島將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優化提升科技領域營商環境,努力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