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群
【摘要】史學研究活動,是以人們過去的歷史活動和思考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術活動,這種學科的研究方式與學術標準一致,均是基于一定的歷史認識論原則上。從中國古代的傳統史學到20世紀初的“新史學”,中國的史學觀經歷了不斷學習與發展的過程,直到“五四”運動后,確立了以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導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史學是經過歷史檢驗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我們在史學研究中必須要堅持的根本原則。
【關鍵詞】傳統史學;馬克思主義史學;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K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4-0056-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18
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背景和與之相關的傳統思想和文化。當這個理論向其他國家傳播時,則又進入了一個與其產生地完全不同的環境,它所能被時人們接受的程度以及發揮的側重點,會受到具體的社會及文化條件所制約。中國傳統史學以二十四史為代表,圍繞正統價值觀和儒家倫理道德而展開。俄國十月革命后,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傳播,以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逐漸取代了傳統史學。從表面上看,馬克思主義史學是對傳統史學的顛覆性認識,但是深究之后不難看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批判繼承的關系。本文試圖從分析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研究方法入手,以梁啟超提出新史學為開端,進而分析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的前提之下新文化領袖們如何對史學進行改造,并在此基礎上探究馬克思主義史學對當代史學研究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史學的概念及分類
史學是研究歷史矛盾運動及其規律性的科學,它記錄歷史、總結經驗、探討規律、預見發展趨勢。傳統史學植根于封建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主張“天命論”,貫穿帝王中心論,雖然有部分理論可以稱為早期的樸素唯物主義,但是它本質上還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主義史學則與之根本不同,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以社會基本矛盾為基礎,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一)傳統史學
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過的偉大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跡。它能夠延續幾千年而不斷絕,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國始終保持著語言文字發展的連續性和學術傳統的連續性。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歷朝歷代都具有修史的傳統。傳統史學的主要宗旨是“經世致用”,它伴隨著史學的產生而產生,在中國古代史學中發揮著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史學史認識歷史的基本途徑;2.史學對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的影響,它表現出來的憂患意識,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們產生了積極的思想影響,成為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3.史學記錄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發展,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4.史學是人生修養的重要教科書,起到歷史教育的作用。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①,極好地概括了傳統史學的“經世致用”作用。
傳統史觀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封建制度和儒學傳統,以循環史觀、倒退史觀、大一統觀念、正統觀念為主要內涵。循環史觀在中國史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它承認所有類型的文化都有自身價值,有生存的權利,以“五德終始說”為其主要理論支撐,宣揚“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認為王朝更替也像春夏秋冬一樣,有著周而復始的循環,是維護王權合法性的重要學說。這一史觀指導下,史學家為王權披上了神學的外衣,認為“神器有命”。倒退史觀也稱歷史倒退觀,與西方的“進步學說”完全相反,言必稱三代,認為中國的思想文化、各種制度等,都是從夏商西周三代發源而來的,因此要到三代去尋找政策的理論依據。大一統觀念和正統觀念,主要是維護以儒家倫理為代表的綱常名教,是一種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高級政治和思想倫理道德,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皇權政治而服務的。總而言之,傳統史學觀的根本都是始終圍繞著強調皇族的“正統”地位,這是它的本質所在。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產生
三面陸地、一面臨海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培育了中國相對隔絕的獨特文化傳統,使得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而不斷絕,形成了較堅實的自我保護機制,很難接受外來文化。除了地理環境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清末政治體制以及思想文化的僵化。政治上,君主專制集權發展到頂峰,清朝統治者長期受制于“天朝上國”的傳統觀點,為防“夷人”頒布了閉關鎖國政策。思想觀念的禁錮保守,倫理綱常長期壓制著人們的欲望,進一步導致了中國的落后。鴉片戰爭中,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迫使中國進入了近代。自此,列強紛紛入侵中國。尤其是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居然被一個曾經是自己藩屬國的日本所打敗。在此危局之下,傳統的“華夷觀”全面崩潰,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尋求救國存亡道路,即“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②。另一方面,清末民間的社會危機也日益凸顯。經濟上,康乾盛世之后的人口問題嚴峻,生產力發展緩慢,政府財政拮據;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最高峰,官僚主義盛行,官員腐敗,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逐漸加深的社會危機中孕育了思想文化的更新。民族意識開始廣泛覺醒,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傾向。
中國學者將唯物史觀與歷史研究相結合,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使中國近代史學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這不僅體現在歷史觀的變革和史學與社會的結合上,也反映在史學成就上。它的產生存在著特定的社會條件、思想條件和學術條件。首先從社會條件來說,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面臨著救亡圖存的根本任務。而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促進了中國工農革命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的社會基礎。其次,李大釗、蔡和森、李達等人積極宣傳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為其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再次,學術條件則得益于它自身的邏輯發展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基礎,提供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扎根的學術土壤。
從20世紀20年代引入中國到如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已經發展了將近一百年。李大釗的《史學要論》一書,是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的基礎,郭沫若則將這一理論具體運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中去,發表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唯物史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第一,史學應在整理和記述的基礎上做出理論研究;第二,應當重視歷史教育,它對人生的態度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中國社會形態經歷了原始公社制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最終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第四,歷史上的民族關系以及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符合唯物史觀原理的;第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第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經過多年的發展,許多馬克思主義學者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體系。
二、20世紀初史學家對傳統史學的改造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化論傳入中國后,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歷史的看法。進入近代以后,由于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傳統史學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廣大史學家開始對其進行改造,開啟了史學的新時代。
(一)梁啟超“新史學”對傳統史學的批判
傳統史學重視考據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來說是為封建王朝服務、為維護王權統治而產生的,是經世致用的史學觀。而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之根本的不同在于,它強調的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流行開來以前,梁啟超首先提出了“新史學”的口號,開啟了中國近代史學的變革。新史學要傳播,就不得不對傳統史學進行批判,從根本上肅清傳統史學的影響,這也是時代背景以及中國的社會性質所要求的。
傳統史學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宣揚“神器有命”,從神學角度解釋王權的合法性;二是彰善癉惡,宣揚和維護“三綱五常”;三是以史為鑒,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四是以史資政,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五是頌揚功德,確定皇朝的歷史地位;六是正統之辨,維護本朝正統??傊袊鴤鹘y史學主要是以王權合法性、綱常名教以及政治統治等問題為中心展開的。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概括了傳統史學的弊?。骸肮糯觯舐识叹鋯无o,不相聯屬。恰如下等動物,寸寸斷之,各自成體。” ③
梁啟超本人作為“公車上書”的一員,參與過維新變法,是正在覺醒的一批近代士紳之一。他身上集中了19世紀末知識分子的典型特征——接受過傳統教育但又或多或少地受西學影響。他們身上帶著復雜的時代特征,呈現出中西雜糅的知識結構。留學日本期間,他學習了當時在日本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傳統史學做出了反思。其著作《中國史敘論》中,從史之界說、中國史之范圍、中國史之命名、地勢、人種、紀年、有史以前之時代、時代之區分共八大方面,概括了中國古代史學的主要特征。他指出,傳統史學體裁體例主要分為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政書體四大類,“皆于創作之人加以評騭,而踵效者略焉” ④。此外,他在其著述《新史學》中,提出中國傳統史學未能開辟新天地、惠及國民的四大原因,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 ⑤。因此,面對“今日極復雜之社會,而欲恃一手一足之烈,供給國人以歷史的全部智識”,就要對傳統史學進行改造,即“惟有聯合國中有史學興味之學者,各因其性之所嗜與力之所及,為部分的精密研究,而懸一公趨之目的與公用之研究方法,分途以赴,而合力以成。如是,則數年之后,吾儕之理想的新史,或可望出現” ⑥。梁啟超于20世紀初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號,在《新史學》中,對傳統史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這便是傳統史學向現代史學轉變的開端。但是也應看到,受到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對中國傳統史學的批判存在著“全盤否定”的不當之處,否認了傳統史家在保存史料和史學傳統方面的功績。
(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史學的改造
中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是1899年在華的外國人頡德所著、發表在《萬國公報》上的《大同學》一文。現代史學的產生無法依賴于封建舊社會,因此它的存在,需要依存于一個全新的社會思想文化的底蘊。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的建立,傳統的史學觀已經不符合現實社會,因此對史學界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1915年,陳獨秀等人發起的以“科學和民主”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積極宣傳新文學和新的文化思想,便為中國產生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現代史學奠定了社會基礎,直接導致了中國現代史學思潮的產生和發展。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給中國人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理論,讓這次史學思潮從新角度質疑和批判了傳統史學。有學者形容這次變革“從史學觀念、功能和作用、研究對象和內容,以及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和闡述,成為直接促成中國現代史學產生的重要標志” ⑦。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第一任書記陳獨秀,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初期對法國無政府主義的信仰、巴黎和會中國失敗后,轉而向俄國學習救國道路,轉變為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1921年給蔡和森的回信中說道:“唯物史觀固然含著有自然進化的意義,但是他的要義并不只此。我以為唯物史觀的要義是告訴我們:歷史上一切制度的變化是隨著經濟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⑧陳獨秀從其中得出以下結論:一是經濟制度的崩壞,會導致其他制度共同崩潰;二是改造社會必須重視社會經濟現實,從改造經濟制度入手。他認為,“唯物史觀”帶有自然進化論的意味,是矛盾的。這一結論的得出,大概是因為陳獨秀當時忙于建黨的現實事務,因此對史學研究不多,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并未進行深入辨析。
中國共產黨的另一位重要創始人李大釗是中國最早闡述馬克思主義的人,也是偉大的革命先驅。他對馬克思主義史學進行了深入思考,陸續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史學要論》《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等多篇著作,介紹唯物史觀并應用到研究當中去。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并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闡述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剩余價值論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中國第一篇比較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論文。對于唯物史觀產生的研究背景,李大釗概括為“研究各種科學,與其重在區分,毋寧重在關系;說明形成各種科學基礎的社會制度,預期為解析的觀察,不如為綜合的觀察” ⑨,唯物史觀就是順應這種新傾向而產生的。
在《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的價值》一文中,李大釗系統回答了“歷史是怎樣發展變化的”“歷史發展的內因是什么”“誰是歷史的創造者”等關于歷史認識的最基本問題,強調“經濟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條件”,這是對在此之前以大一統觀念、個人英雄主義等為內涵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根本否定。首先,對于唯物史觀的價值,李大釗稱之為“訓練學者的判斷力,并令他得著憑以為判斷的事實。成績的良否,全靠所論的事實確實與否和那所用的解釋法適當與否” ⑩,即需要史學者的自我判斷,斷定史料的價值并對此做出恰當的解釋。其次,唯物史觀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傳統史學中的帝王中心、階級觀,其目的是“為得到全部的真實”。在這里,李大釗強調,它不是統治階級愚弄民眾的工具,而是對社會發展的研究?!吧鐣币辉~包括所有人,涵蓋了他們的生活、制度和理想,它與非凡的事件或人無關。一個人只有在與全體人民的關系中才能顯出他的重要性;盡管如此,重要的是全體人民,杰出的人只是全體人民的一個附屬品。由此可以看出,這時候有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觀和方法論,可以說推翻了古代的階級統治、統治者奴役人民的方法,把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法引入到史學研究當中去了。關于唯物史觀在史學上的價值,李大釗是這樣解釋的:所有過去的歷史都是由我們人類共同的力量創造的,而不是由偉人或者圣人創造的,更不是由上帝創造的。這同樣適用于未來的歷史。是時候讓世界各地的普通人認識到我們的力量并迅速團結起來,根據我們的生活需要,創造一個關于世界上的普通人的新故事。總之,唯物史觀在史學上,不僅對于社會,更是對于人生,都有著重大的價值和重要影響。
由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出,李大釗想要實現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史學從“官學”的束縛中掙脫出來,使之成為“民學”,由為統治階級借鑒再到為廣大人民群眾啟迪。他從經濟的角度深究社會變動的歷史規律,稱之為“經濟的歷史觀”,推翻了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正式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史學研究領域范圍內的指導地位。
(三)其他學者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除了陳獨秀、李大釗兩位重要領袖外,也有毛澤東、李達、蔡和森等其他的新文化時期的知識分子,或對傳統史學提出批評,或提出自己的新見解。他們通過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史學的批判,為新史學的傳播掃清了障礙。
毛澤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有學者稱其為“中國最后一位賦予史學以特殊重視的政治家”。他對史學的重視有著深厚的淵源,特別是他幼時熟讀四書五經等傳統典籍,接受了傳統史學的教育,讓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特別的情感和感悟。針對歷史研究,毛澤東始終反對“獨斷”,堅持學術自由的氛圍。他的唯物史觀則始見于1920年寫給蔡和森的信。信中寫道,“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這是事實,不像推理觀之不能證實而容易被人動搖”。?從中可以看出,這時候毛澤東已經確立了唯物史觀的立場,為延安時期確立馬克思史學觀的指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社會的“雙半”性質及其對應矛盾,指出:“自從一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當馬克思、恩格斯把這事物矛盾的法則應用到社會歷史過程的研究的時候,他們看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看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由于這些矛盾所產生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而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引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革命”。?毛澤東看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社會矛盾的原理與革命之間的關系,探討了社會主要矛盾起主要作用的觀點。他關于中國社會性質、中國歷史等的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即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郭沫若為代表,一批實踐派馬克思主義史學學者開始嘗試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使用經濟史學和社會結構理論來分析、研究中國社會,尤其是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來對中國古代社會進行探究,突破了傳統史學以政治史研究為重心的限制,結合經濟史和社會史,形成了經濟史觀為主導的新的史學范式,并吸收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將新出土的史料與傳統的古典文獻相結合,互為參照而做考證辨偽。鄧中夏、華崗等人則注重對現實階級斗爭的研究,發表了《中國職工運動簡史》《大革命史》等文章,將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階級分析法應用到了階級斗爭的當中去。此外,到20世紀30年代,還發生過幾次關于馬克思主義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論戰,其中尤以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的論戰影響最為廣泛。
20世紀初的學者處于新舊交替的近代社會,既有著扎實的舊史學功底,也有出國留學的背景而接受了新史學的熏陶。盡管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解和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卻扎實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同中國歷史研究相結合。
三、唯物史觀在現代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門研究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一種符合科學規律的社會史觀,是一種理解和改造社會的方法論,是正確的歷史觀。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它不僅對近代社會,也對現代史學研究以及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唯物史觀指導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一批知識分子逐漸認清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明確了中國經歷的社會發展階段符合馬克思提出的歷史發展規律,深化了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因此決定中國要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最終建成共產主義。
第二,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受到西方的影響,“蘭克史學”等新史學最初占據了中國史學界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打破了20世紀初史學研究的西方中心論,要求沖破以政治史研究為中心的傳統,在研究中積極貫徹本土化的理念,西方敘述式的史學逐漸為解釋性的史學所代替。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當代歷史學者開始系統地發掘、梳理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新的內涵和現代表述,使其獲得新的生命力,成為構建當今中國歷史學學科體系的重要內容?。他們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普遍原理和中國歷史的實際情況,融會貫通了毛澤東思想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史學中國化開辟了道路。
第三,奠定了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理論基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賦予了近代士人不斷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與富強的獨特使命。從鴉片戰爭開始,林則徐打開了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迷茫中的國人指明了一條道路,向俄國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隨著史學研究的深入,更多的中華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學習中華文化,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較大地提高。
四、結語
當前,面對同一問題,由于各方運用的史料不同、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以及時代的局限性等原因,學者們對于同一問題仍有不同的見解,甚至因此產生了不同的學派,各派別互相爭鳴、多元并存,在多個史學領域誕生了眾多優秀的科研成果。面對這一情況,馬克思主義史學仍需要堅持歷史與顯示相結合,重拾學科優勢,利用歷史規律回答社會現實問題,彰顯出歷史唯物主義在當前社會的影響力和活力。黨的二十大以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要求,而對于歷史學,則需要構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新框架,跨學科研究成為新興話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擺脫困境、光大固有優勢的難得機遇。
注釋:
①《舊唐書·魏征傳》,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5頁。
②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戊戌政變記》,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13頁。
③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7頁。
④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2頁。
⑤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56-157頁。
⑥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9頁。
⑦劉俐娜:《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教學與研究》1999年12期。
⑧陳獨秀:《獨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37頁。
⑨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37頁。
⑩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39頁。
?毛澤東:《毛澤東給蔡和森》,載中國革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編《新民學會資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2頁。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頁。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318頁。
?瞿林東:《理論研究與學科體系》,《史學理論研究》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