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瑤
【摘要】一詞多義現象是語言經濟性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顏色詞的使用無處不在。此研究以顏色詞“紅”為例,從歷時角度看“紅”義項的變化,用原型范疇理論、概念隱喻和轉喻理論解釋“紅”一詞多義現象,旨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對詞匯教學也具有啟發作用。
【關鍵詞】一詞多義;紅;原型;隱喻;轉喻
【中圖分類號】H10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4)24-01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38
一、引言
一詞多義最早由Breal提出,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項擁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密切相關的意義的語言現象。這就將同形異義排除在一詞多義的研究對象范圍之內。而義項,作為辭書學術語,受語義學和辭書學的雙重制約。在語義學中,詞在句中所能表示的意義分為詞匯和語法意義兩類;在辭書學中,辭書的一個義項就是一個詞義[11]。
此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對顏色詞展開了研究,本研究以顏色詞“紅”為例,探討其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且研究范圍不包括同形異義,只涉及詞匯意義,不考慮語法意義。前人以“紅”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認知和文化兩個維度。從認知角度出發,李愛華、楊麗娟、趙志梅等學者們通過分析例句,對比 “紅”在中英中的隱喻異同,發現隱喻作為人類的思維方式,存在共性和個性[7][14][15]。從文化角度出發,學者劉少文、薛燕以“紅”為研究對象,對比其在中英的內涵意義,并論述了產生不同內涵的原因[8][13]。
可見大多數研究聚焦于“紅”的共時研究,鮮有研究從歷時角度出發探究一詞多義現象,且大部分研究未能從原型義項出發探析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為填補這一空缺,本研究從歷時角度出發,探究“紅”一詞義項變化,并從認知語言學角度解析“紅”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
二、原形范疇和概念隱喻、轉喻理論
(一)原型范疇理論
范疇化是人類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使之變得井然有序的認知手段。在研究“游戲”這一范疇時,維特根斯坦發現,不同游戲的特點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具有娛樂性,有的為了競爭等,但這些游戲有相似性,這被稱作“家族相似性”[4]。在此基礎上,羅施提出了原型范疇理論[3],此理論適用于解釋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詞義是人類范疇化的結果,一個詞的各種意義構成了一個范疇。多義詞以原型義項為基礎,每個義項之間具有相似性,但義項間的地位并非平等,可以分為原型、邊緣義項兩類,原型義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義項,一般最先產生,也是一個詞的本義,而邊緣義項指的是后起衍生出來的義項[10]。
(二)概念隱喻與轉喻理論
Lake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是用另一類事物理解和經歷一類事物。其工作機制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源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目標域)的映射,并且,這種跨域映射是單向且不可逆的。轉喻同樣能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它具有指代功能,能讓我們用一種實體代替另一種實體,但轉喻只發生在一個概念域之中,不涉及跨域映射。隱喻和轉喻的不同體現在:隱喻基于相似性原則,強調從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用具體的事物去認識理解抽象的事物;而轉喻基于鄰近性原則,以同一事物不同部分或相鄰事物的某種特定關系為基礎[2]。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就是由原型義項即義項1出發,通過隱喻與轉喻兩種認知手段,衍生出后起義項的過程。
三、“紅”義項的歷時變化與其多義現象的形成
為探究“紅”一詞義項的歷時發展變化,研究者選取了不同時期的權威漢語詞典,查詢并記錄“紅”在各個詞典中的釋義作為語料。用到的詞典包括:清代的《康熙字典》,20世紀20年代的《國語詞典》,1980年版《新華字典》,1989年版的《辭海》,1992年版的《漢語大詞典》,2016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
為探究“紅”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研究者剔除各個字典中有關“紅”重復義項,共收集20個義項:義項1:像血、火的顏色;義項2:草名;義項3:血的婉辭;義項4:花的代稱;義項5:借指美人;義項6:喜事;義項7:利潤;義項8:借指紅色的布帛之類;義項9:充作禮物的紅色綾羅,后借指禮物;義項10:成功、顯耀;義項11:象征順利成功、受人重視;義項12:得寵;義項13:受人注目、受歡迎的;義項14:象征革命;義項15:象征無產階級革命和政治覺悟;義項16:象征革命、進步;義項17:使變紅;義項18:紅色的;19:地名;義項20:姓氏。
基于本研究的界定,排除義項17,18,19,20,只探究其余15個義項是如何從原型義項衍生出來的。
(一)“紅”義項的歷時變化
從歷時角度來看,為探究“紅”義項發生哪些變化,研究者收集不同年代的詞典,并對其做了對比。《康熙字典》中,“紅”有3個義項,分別為:淺赤色的帛;草名;地名。《國語詞典》中,“紅”有11個義項,分別為:似血的顏色;充作禮物的紅色綾羅,后亦借指禮物;花的代稱;借指美人;利潤;喜事;使變紅、呈現紅色;成功、顯耀;得寵、受寵;紅色的;受人注目、受歡迎的。1980年版《新華詞典》中,“紅”有4個義項,分別為:像鮮血那樣的顏色;象征革命;象征順利成功;受到寵信。1989年版《辭海》中,“紅”有6個義項,分別為:本指淺紅色,后泛指血、火的顏色;象征無產階級革命和政治覺悟;表示勝利、成功等喜事;指喜慶事;指人發跡或受上司寵信;股份制企業于年終時分配給股東的利潤。1992年版《漢語大詞典》中,“紅”有11個義項,分別為:顏色的名稱;呈現紅色;變紅;借指紅色的花;借指紅色的布帛之類;血的婉辭;喜慶的事;象征革命、進步;指得寵、出名;紅利的省稱;草名;姓。2016年版《現代漢語詞典》中,“紅”有6個義項,分別為:像鮮血的顏色;象征喜慶的紅布;象征順利、成功或受人重視;象征革命或政治覺悟高;紅利;姓。梳理完各個詞典中的義項,有如下總結發現:
第一,詞典中的第一個義項往往是最早出現的,也就是原型義項。觀察上述詞典,“紅”的原型義項大多是借助實物下定義的,比如布、血、火。基于普遍性原則,不妨總結得出,“紅”一詞的原型義項是指“像血、火等的顏色”。
第二,“紅”的義項數量在各個詞典中不盡相同。從歷時角度來看,在6本辭書中,義項數量呈現不斷遞增或減少的情況,“紅”一詞的一些義項逐漸消失,不再為人們所使用,而一些新的義項又不斷產生。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地名”這一義項指的是古代魯國的西部邊境地區,現因不常使用而消失。此外,相較于《國語詞典》,1980年版《新華詞典》中新增了“象征革命”這一義項,這是因為當時中國動蕩的社會環境要求革命,而革命常常意味著流血犧牲,人們通過認知加工,基于“血”這一相似性,將其映射到革命這一目標域中,新義項得以產生。
第三,“紅”義項的變化發展是由外部環境與人的認知共同作用形成的。隨著時代在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認識水平也在不斷發展,對于一些不常使用的義項就會被剔除,逐漸不納入詞典編纂的范圍之內,同時,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理解也在深入發展,這也能體現在語言層面上,一個詞能由原型義項衍生出其他義項,由此形成了一詞多義現象。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即“現實—認知—語言”對此有很好的解釋力,現實社會的不斷發展決定了人們認知水平的發展,而人類的認知發展又能決定語言,語言是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結果[12]。
接下來筆者將探討“紅”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過程。“紅”一詞多義現象是借助了隱喻和轉喻兩種認知手段,由原型義項即義項1“像血、火的顏色”衍生出后起義項而形成的。
(二)隱喻參與形成義項的認知理據
第一,“紅”是“喜慶”。火是光和熱的統一,在視覺上,給人溫暖的感覺,基于“使人溫暖”這一相似性,通過隱喻,映射到喜慶快樂一域,由此產生義項6“喜事”,例如“紅事”。
第二,“紅”是“利潤”。在原型義項中,“紅”可被視作火、太陽的顏色,而火和太陽意味著繁榮興盛,基于這一相似性,能投射到“利潤”這一目標域中,義項7“利潤”得以衍生。例如“分紅”“紅利”等詞都有這層含義。
第三,“紅”是“成功顯耀”。源域中,火的顏色是熾熱無比且耀眼奪目的,基于這一相似性,通過隱喻,衍生出義項10 “成功顯耀”。“紅人”“走紅”“大紫大紅”“紅得發
紫”等詞都說明這一點,而義項10又可衍生出義項11“受人重視”、義項12“得寵”及義項13“受人注目、受歡迎的”。
第四,“紅”是“革命”。革命意味著流血犧牲,用“血”的顏色代“血”,又基于“血”這一相似性,映射到目標域,義項14“革命”由此產生,例如“紅軍”“紅旗”等詞。革命是新舊社會形態更替的關鍵環節,是進步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革,而革命者是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的人,革命又能推動社會進步。因此,基于這種特定關系,義項14“革命”又可衍生出義項15“政治覺悟”和義項16“進步”。
(三)轉喻參與形成義項的認知理據
第一,“紅”能代“植物”。《爾雅》中記載:“紅,籠古。”籠古是一種植物,它的顏色呈現出赤色,無比鮮艷奪目。赤色也就是紅色,用“紅”代“草名”,從而突顯這一特征,義項2由此產生。此外,花朵以紅色者居多,經轉喻,“紅”又可以指“花”,義項4得以衍生。例如,“愁紅慘綠”中的“紅”就指“花”。
第二,“紅”能代“布帛”。通過轉喻,凸顯顏色,可指代“紅色布帛”,義項8由此產生。在義項8“紅色布帛”的基礎上,又衍生出義項9“禮物”,因為古時人們用紅色綾羅、布帛充當禮物贈予他人,經由轉喻,“紅色布帛”代指“禮物”,義項9由此產生。例如,《西游記》中寫道:“又沒個三媒六證,又無些茶紅酒禮。”這里的“紅”就是義項9“禮物”的意思。
第三,“紅”也能代“美人”。“紅”這一顏色為胭脂之色,而女子以胭脂潤面,經過胭脂修飾,面容姣好美麗,通過轉喻的方式,義項5“美人”得以衍生,例如“紅顏”“偎紅倚翠”等詞。
第四,“紅”還能代“血”。通過部分代整體的轉喻,用“像血的顏色”代指“血”。《醫宗金鑒》寫道:“痔瘡肛腫泄痢纏,吐紅溺血嗽咳痰。”其中“吐紅”中的“紅”這一詞的意思就是“血”,用“紅”指“血”的說法較為委婉,符合中國人的說話習慣,義項3“血的婉辭”由此產生。
(四)隱喻轉喻在一詞多義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在“紅”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過程中,隱喻和轉喻這兩種認知手段在后起義項衍生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隱喻和轉喻在“紅”一詞多義現象形成過程中的具體分布情況為:義項6和義項10為隱喻單獨作用形成的義項,義項2-5和義項8、9為轉喻單獨參與所形成的義項,而義項7和義項11-16為隱喻、轉喻共同參與形成的。
筆者發現,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是由原型義項出發,通過隱喻、轉喻這兩種認知手段不斷衍生出新的義項;在其形成過程中,由隱喻參與形成的義項如“革命”“政治覺悟”等更為抽象,這是因為隱喻涉及跨域映射,通常幫助人們用具體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事物,而由轉喻單獨作用所形成的義項如“草名”“花”等更為具體;轉喻的單獨作用要大于隱喻的單獨作用,因為轉喻是隱喻的基礎,隱喻往往通過轉喻的作用才能得以形成,但兩者往往也共同作用產生新的義項。
四、結語
本研究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即歷時角度出發,其義項的變化發展體現了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即“現實—認知—語言”,隨著外部世界不斷發展,人的認知水平也在提升,這種改變能折射到語言層面上,“紅”的一些義項因不常使用而消失在辭書記載中,但同時也因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了新的義項。
同時,“紅”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機制能由原型范疇理論,概念隱喻和轉喻理論來解釋:由原型義項“像血、火等的顏色”出發,通過隱喻、轉喻這兩種認知手段不斷衍生出新的義項。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學習者能更好地理解“紅”一詞多義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并能充分厘清后起義項衍生出來的認知理據,從而幫助學習者減輕詞匯記憶負擔,同時對于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也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Breal,M.The Beginning of Semantics Essays: Lectures and Reviews[M].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George Wolf.London:Duckworth,1991.
[2]Lake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Rosch.E.&B.Lloyd.(eds.).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M].Hillsdale,NJ:Erlbaum,1978.
[4]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nd edition[M].Tr.by G.E.M.Anscobe,1958.
[5]辭海委員會.辭海:1989[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6]蔣雯.英漢顏色詞的隱喻對比研究[J].漢字文化,
2022,(18):136-137.
[7]李愛華.基本顏色詞隱喻認知對比研究——以“紅”
和“red”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11(09):122-123.
[8]劉少文.顏色詞“紅”的英漢文化內涵對比及對外漢語教學[J].文學教育(下),2021,(04):45-47.
[9]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2.
[10]裴東雪.原型范疇理論下的阿拉伯語一詞多義現象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
[11]潘竟翰.義項的屬性與界定[J].辭書研究,2000,
(05):39-48.
[12]王寅.值得學界關注的一個新動向:關系論——解讀體認語言學的核心原則[J].外國語文,2023,(01):1-9.
[13]薛艷.中文“紅色”與英文red的內涵意義對比[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0,41(07):76-79.
[14]楊麗娟.英漢基本顏色詞“紅/red”的認知隱喻新探[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5):91-95.
[15]趙志梅.基于語料的英漢顏色詞“紅”的概念隱喻對比[J].長沙大學學報,2013,27(01):105-107.
[1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