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義同詞這一語言現象廣泛存在于多種語言中,韓語和漢語同樣不例外。從事件域認知模型的視域出發,韓語與漢語的反義同詞現象可分為四個小類:兼具始末之義、因果之義、施受之義、正反之義的反義同詞。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分析韓語與漢語反義同詞現象,深入剖析其各個類型,以期能為韓語學習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幫助他們更加精準地掌握這一獨特的詞匯現象,從而豐富其語言知識和應用能力。
【關鍵詞】反義同詞;正反二義;事件域;韓語;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4-013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41
一、引言
反義同詞作為一種普遍存在于多種語言中的客觀現象,在韓語和漢語中也時常出現。它指的是同一詞匯在其詞義系統中包含了兩種相互對立或截然相反的意義,這種現象在一詞多義中尤為獨特,凸顯了詞匯意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在漢語學界,反義同詞現象已受到廣泛的關注。如王玉鼎(1993)從歷史變遷的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漢語中反義同詞現象的起源、演變及消亡過程;師璐(2008)則從認知語言學的維度,探討了英漢語中反義同詞現象的認知機制;而張靜(2014)在ECM理論框架下,運用事件域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對俄語中的反義同詞現象進行了詳盡的闡釋。相比之下,韓國語學界的關注相對較少,僅有???(2010),???(2011),??(2015)等為數不多的學者進行了探索。???(2018)雖然從類型學的角度將英、漢等語言中的反義同詞現象和韓語進行了對比,但并未單獨進行韓語與漢語之間的對比。由此看來,對韓語與漢語的反義同詞現象進行對比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本文中涉及的韓語與漢語單詞的釋義來源于韓國國立國語院《標準國語大詞典》(1999)和《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以確保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二、反義同詞的概念界定
目前,在韓語和漢語中,對于“反義同詞”這一特殊現象,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稱呼,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且被廣泛接受的術語。在韓語方面的研究中,???(2011)為了明確闡述一個能指中共存著相互矛盾的所指的現象,稱其為“???(矛盾詞)”;??(2015)則將處于對立關系的同音異義詞定義為“??? ???(矛盾性同音詞)”;而???(2018)則采用了“?????(同綴對立詞)”這一稱呼。這種術語的“不一致”不僅出現在韓語中,還出現在漢語的研究中。漢語中對此現象使用的術語主要有:反義同詞或同詞反義、反訓詞、正反同詞、一詞兩反義、詞義極化等。①盡管韓語與漢語中對這一現象的稱呼各異,但它們所描述的語言特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從不同層面審視反義同詞現象,則可將其細分為“歷時反義同詞”與“共時反義同詞”兩大類別。鑒于歷時反義同詞在歷史的演變中詞義發生了變化,其相互對立的義項并不處于同一時間維度,本文將聚焦于共時反義同詞的研究。舉例來說,“??”在中世紀和近代韓國語中主要表示“值錢”的意思。然而,隨著“???”一詞作為“??(高價)”的含義出現,現代韓語中“??”的意義則轉變為“??(低價)”。同樣地,古代漢語中的“祝”包含“祝愿”和“詛咒”這兩個截然相反的義項,而到了現代漢語中,僅有“祝愿”這一義項得以保留。像“??”和“祝”這一類詞,盡管具有兩個相反的義項,但是在詞義上發生了歷時性的轉移或者縮小,故被排除在外。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那些在同一時間維度上展現出相反意義的共時反義同詞現象。
另外,本文所探討的反義同詞和反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根據???(2010)的觀點,反語作為一種關鍵的共時機制,能夠生成新的對立意義。以“???(干得好)”和“???(好看)”為例,這兩個詞的基本義是肯定,但在某些情境中,它們也可以被用來傳達否定的意義。②并且???(2011)將“??(太)”也視為反義同詞,理由是“??”在“??? ?? ?????(飯菜味道很好)”中傳達了肯定的意義,在“?? ?? ??? ??? ?? ???(過于激烈的運動反而對身體有害)”中卻傳達了否定的意義。漢語中的“有意思”在詞典中的釋義為“有趣,耐人尋味”,然而如果是在兩個人為瑣事爭執不休的場景中,一句“太有意思了”可能傳達出的是對爭吵場面的無聊和乏味之感。這些詞義的變化都是源于上下文語境的差異,而非詞匯本身所固有的對立意義。因此,盡管反語能夠在特定語境下創造出對立的意義,但它并不等同于反義同詞現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若某些詞匯在長期使用中,其諷刺或對立的意義被廣泛接受并收錄進詞典,那么這些詞匯便可被視為反義同詞。例如,漢語中的“好看”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便包含了褒貶兩個義項:“臉上有光彩;體面”和“使人難堪叫做要人的好看”。
三、韓語與漢語反義同詞的類型分析
對于反義同詞現象,王寅(2007)提出可以通過“事件域認知模型(ECM)”來進行深入的認知解讀。ECM的核心觀點在于,人們習慣將“事件域”視作感知和認識世界的基本單位,并把這些認知成果以知識塊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事件域主要由行為(Action)和事體(Being)兩大核心要素構成。其中行為是由一系列具體的子行為(A1,A2...An)所構成,而事體則是由多個不同的個體(B1,B2...Bn)所組成。此外,無論是行為還是事體,它們都承載著大量顯著的特征性和分類性信息。③而反義同詞現象實質上就是行為過程或事體不同側面的體現。它涵蓋了一個事件或過程的起始與終結;事物發展的原因與結果;動作或行為的發出者和接受者;概念或事物中的正面和負面的屬性等等。王寅(2007)將這些處于不同的相互矛盾關系中的反義同詞分成了四種關系,即始末關系、因果關系、施受關系、美惡同辭。接下來,我們將分別探討這四種類型的反義同詞在韓語和漢語中的出現情況。
(一)兼具始末之義的反義同詞
事體自身內在地包含了一種時間的流動,即“起始”與“終結”的交替與循環。起始作為事件的開端,其存在必然伴隨著終結的到來,而終結的到來又預示著新一輪的起始。起始與終結之間,在互為支撐的同時又充滿矛盾,它們共同構筑了事體在時間鏈條上的兩個端點。由于二者的緊密聯系,表示“起始”的詞匯在特定的事件域內,也會被用來指代“終結”的概念。那些在同一認知范疇內,既能夠表達行為或事體的開端,又能夠描述其終結含義的具有雙重義項的詞匯,便是我們所說的兼具始末之義的反義同詞。
韓語中的典型例子為“??”和“??”,“??”既可以用來描述事物的“產生、出現”,例如“??? ??? ??(裙子起皺)”,又能表達事物的“消失、消退”,如“?? ??(污垢洗掉了)”;同樣,“??”在“? ??? ??? ?? ??(這棵樹長了很多枝杈)”中表示“出現、生長”的意思,而在“???? ??(收拾垃圾)”中則表達了“消滅、清理”的含義。雖然始末反義現象在古代漢語中頗為常見,但在現代漢語中出現的頻率相對較低。盡管如此,現代漢語中仍有一些詞匯涵蓋了始末反義的特點,它們既可以表示通過外力或工具使物體附著于另一物上,也可以表示使其從另一物上脫落。④“附著”和“脫落”就代表的是一個行為動作的“始”與“末”。比如,“刷”既可以表示“用刷子清除”,又可以表示“涂抹”的動作;而“涂”則一方面表示“使油漆、顏色等附著在物體上”的起始動作,另一方面也蘊含著“抹去”的終結意味。“刮”既含有“把物體表面上的某些東西去掉或取下來”的意思,又含有“在物體表面上涂抹”的意思。
(二)兼具因果之義的反義同詞
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往往伴隨著因果的交織,因果關系不僅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深刻影響著語言的表達。因果關系和始末關系在某種層面上具有共通之處,即它們都按照一定的時間脈絡展開。因在前,果在后,這種時間上的連續性和順序性是兩者的共同特征。在某種角度上,因果關系可以被視為始末關系在線性層面的一種擴展,它描繪了一個動作過程的兩個緊密相連的階段,即動作的發生與隨之產生的結果。而當這種因果關系的對立性體現在同一個詞匯中時,便形成了兼具因果之義的反義同詞。換言之,某些詞匯既能夠表達動作的開始或起因,又能體現其引發的結果或終結,這種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匯正是因果反義同詞的生動體現。
因果反義現象在韓語與漢語中出現得都較少。在韓語中,可以找到諸如“??”,“???”這樣的例子。根據韓國《標準國語大詞典》,“??”有“追趕”和“驅趕”這兩個相互對立的義項。比如,在“???? ??? ?? ?? ????(母親跟著兒子進了屋里)”這句話中,它表示的是“追趕”的動作;而在“??? ??? ??? ?? ??? ???(黃牛擺尾巴驅散背上的蒼蠅)”中,它則描述了“驅趕”的情景,這里的“驅趕”可以被視為“追趕”行為的一種結果。對于“???”等詞,學者???(2011)指出,它們是由于因果共存導致的詞義模糊性。它既可以指“瀉藥”,又可以指“止瀉藥”。
在漢語中,“瘥”有“病”和“病愈”兩個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義項的讀音雖然不一樣,但是拼寫一樣,所以屬于本文所探討的反義同詞現象。另外,“擺治”在詞典中的釋義包括了“侍弄”和“折磨”這兩個互為因果的動作。過度的“侍弄”有時可能演變成“折磨”,而“折磨”之后又可能需要通過“侍弄”來恢復。又如,“扒”有“抓著(可依附的東西)”和“剝;脫掉”兩個相對的義項,實際上,“脫掉”的行為正是建立在“抓”的動作基礎上,前者可視為后者的一種結果或延續。“奪”也有“強取”和“失去”兩個相反的意義,正是因為有了“強取”的行為,才可能導致“失去”的后果;而一旦“失去”了,又可能激起新一輪的“強取”行為,二者互為因果。此外,“負”同樣擁有兩個對立的含義:“依仗”和“背棄”,它們之間也隱含著一種因果關系。
(三)兼具施受之義的反義同詞
施受反義同詞,即一個詞中融合了施予與接受的雙重含義,它不僅可以表示行為的發起者,還能表達行為的接受者。換言之,一個事件域模型通常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動發起動作的施事者,另一方面是被動接收動作的受事者。盡管施事者和受事者在角色上是對立的,但他們卻是通過一個共同的動作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統一體。
韓語和漢語中均存在施受反義現象,這種現象在諸如教學、租賃、借貸以及比賽等情境中尤為常見。比如,韓語中的“???”一詞就具備雙重含義,既可以用來指稱“債主”,即債權的擁有者,也可以表示“債戶”,即債務的承擔者。同樣地,“????”這個詞也具有“出租”和“租用”兩層意思。在“???? ?? ??? ??? ?????(房主把整棟樓租給了銀行)”這句話中,“???(房主)”作為出租方,即施事者被凸顯出來,此時“????”的含義為“出租”。而在“??? ?? ??? ?? ??? 1?? ?????(公司承租了一層樓作為辦公場所)”這句話中,“??(公司)”作為承租方,即受事者被強調,此時“????”的意思則轉變為“租用”。漢語中與之對應的“賃”也是如此。“??”的情況和漢語中的“上課”一樣,涵蓋了“講課”和“聽課”這兩個相反的動作。如:“????? ?? ?? ??? ??? ???(老師抱病上課)”強調的是“施教者”的行為,即“講課”,而“???? ???? ??? ?? ??(學生們正在教室里聽課)”則側重于描述“受教者”即學生們的狀態,意為“聽課”。再如,“??”(或者說“??”)和漢語的“敗”,既可以表示“在戰爭或競賽中失敗”,又可以表示“使失敗;打敗”。在這個動作的兩端,分別是“勝者”和“敗者”。若是從“勝者”的角度出發,這個詞匯便意味著“打敗”;而站在“敗者”的立場上,它則代表著“失敗”。
另外,還有漢語中的“差”“賦”“納”等等。“差”既可以表示“派遣”的動作,比如“立刻差人去取”,也可以表示“受派遣”的狀態,如“兼差”“出差”等等。“賦”則有著“征收”和“交納”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在“賦銀”和“賦粟”中就是“征收”的意思;而在“賦金”中就是“交納”的意思。而“納”,既可以表示“接受”的動作,如“納受(接受;收受)”“納下(采納下面的意見)”等等,也可以表示“貢獻”的行為,如“納官(向官府繳納谷物)”“納質(送納人質)”等等。
(四)兼具正反之義的反義同詞
正反反義作為反義同詞現象中最為普遍且顯著的一種類型,在意義表達上呈現出極大的反差。這種反差體現在,同一個事件域內往往包含了正面和反面兩種相反或對立的性質或狀態。在特定的語境中,這些詞可能彰顯出明顯的褒義色彩,而在另一語境下則可能帶有貶義意味。這種現象的核心在于詞語所承載的情感色彩具有鮮明的對立性。對于同一事件或場景,不同的主體可能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情感反應,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觀察角度和認知參照點不同。一些人可能從中看到的是其積極的一面,如美好和善良;而另一些人則可能感受到其消極的一面,如丑陋和邪惡。從Langacker的“優越視點”理論出發,我們可以理解為,說話者在描述或理解某個場景、事件時,會依賴于一個特定的認知參照點。無論說話者的實際視角如何,他都可以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理解客觀事實,從而準確地描述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⑤。這種多角度的觀察和理解方式,使得同一詞匯在不同情境下能夠傳達出不同的情感色彩,進一步豐富了語言的表達力。
韓語中的反義同詞現象也大部分屬于正反反義同詞。舉例來說,“?”在“??? ??? ??(即將到來的未來)”這樣的語境中,傳達的是“未來”的含義;然而,在“??? ?? ? ????? ?? ?????(我們比先出發的人早到)”的情況中卻是“以前”的意義。又如,“??”包括了“端正”和“輕浮”正反兩個義項,這是因為對于同一事物,人們的觀察和判斷角度各不相同。在某些人眼中,它可能是端正正直的代名詞;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卻可能顯得冒失輕浮。這種認知上的差異,正是由于人們的優越視角不同所導致的。再如,“??”和漢語的“回報”既有“報答”的積極含義,也有“報復”的消極含義。“????”既有“????(搬來)”,也有“????(搬走)”的意思。若以原點作為參照,則產生了“搬走”的義項;而若以終點為參照,則產生了“搬來”的義項。這種意義的變化取決于我們看待事物移動方向的不同視角。再者,“??”用在別人身上時就是“???(尊稱)”;用在自己身上時就是“???(謙稱)”。值得一提的是,???(2018)提出“???”和“??”等名詞同樣屬于正反反義同詞的范疇。盡管這些名詞在詞典中的解釋通常呈現出積極的含義,如“教養”和“財運”,并且只有在與“??”或“???”等否定成分結合使用時,才會表現出否定的意義。然而,由于語義的傳遞和感染效應,這些詞匯即便沒有明確的否定詞修飾,也往往能夠蘊含否定的意味。類似地,“???”兼有“固定選票”和“浮動選票”之義;“??”兼有“彩色”和“無色”之義;“???”兼有“無價”和“不值錢”之義;“??”兼有“主見”和“盲動”之義;“??”兼有“數量較多的錢”和“數量較少的錢”之義等等。
漢語中的例子就更多了。以“去”為例,它和上文的“????”類似,既可以強調“到某個地方去”的動作,又可以強調“離開”的動作。再來看“行貨”一詞,它同樣蘊含了正反兩種意義。在“貨物”這一事件域中,人們的主觀判斷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傾向。當持肯定態度時,“行貨”意味著“正品”;而表達否定態度時,則指“次貨”。又如,“雅號”既可以指“高雅的名號”,又可以指“綽號”。再如,“虧得”也含有“多虧”和“反說,表示譏諷”兩個相對的義項。此外,“祥”兼有“吉兆”和“兇兆”之義;“酤”兼有“買酒”和“賣酒”之義;“過心”兼有“知心”和“多心”之義;“屏”兼有“保護”和“擯棄”之義;“藥”兼有“用藥治療”和“使中毒”之義等等。
四、結語
以往的語義學研究中,反義關系通常被理解為具有不同拼寫形式的詞匯間的語義關聯。然而,反義同詞現象則表現出獨特之處,它指的是同一拼寫形式的詞匯承載了相反的兩個義項,這在傳統意義上的反義詞中是不常見的。本文首先對反義同詞的概念范疇進行了界定,并以此為出發點,依據事件域認知模型中的四種關系,對韓語與漢語反義同詞的不同類別進行了對比分析。韓國語中的反義同詞現象存在一類特殊情形,其中的漢字詞反義同詞,如“??”雖然是在韓文拼寫相同的前提下含有兩個相反的意義,但是標記的漢字卻不同,分別是“連霸”和“連敗” ⑥。類似的情況還有“??(覇者/敗者)”“??(授業/受業)”“???(不動票/浮動票)”等。這種現象在韓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中并不多見。對于韓語與漢語反義同詞現象,未來的研究仍需對其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和探討。
注釋:
①張雅潔:《ECM框架下俄漢動詞反義同詞對比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6頁。
②???:《?? ???? ??》,????? ???2010年,第160頁。
③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頁。
④黃兵:《語境視域下英漢反義同詞的語義解讀》,《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42卷第3期,第169頁。
⑤師璐:《同詞反義的認知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第34頁。
⑥???:《?? ???? ??? ?? ??? ????? ??》,《?????》2018年,第62頁。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2]張雅潔.ECM框架下俄漢動詞反義同詞對比研究[D].
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3]王玉鼎.反義同詞的產生、發展和消亡[J].古漢語研究,1993,(02):22-27.
[4]師璐.同詞反義的認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01):31-34.
[5]姜淑珍.中英文反義同詞現象的相似性研究[J].文教資料,2010,(05):42-44.
[6]孟曉琦.漢法反義同詞現象的認知識解[J].法國研究,2020,(01):105-112.
[7]黃兵.語境視域下英漢反義同詞的語義解讀[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3):168-
174.
[8]納米爾,馬吉德,唐雪梅.漢阿英語反義同詞對比研究[J].西部學刊,2020,(02):151-158.
[9]李靜文.反義同詞的詞典釋義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2):20-25.
[10]???."?? ???? ??."???????? ????? ???,2010.
[11]???."??? ???? ???."??? 61, ????,2011:265-289.
[12]???."?? ???? ??? ?? ??? ????? ??."?????,2018:37-66.
作者簡介:
羅佳妮,女,漢族,湖南常德人,延邊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韓國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