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在作文的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以及語言的“五部曲”中,選材雖然排在第三的位置,但如果選材不佳,整篇文章的意蘊和深度會大打折扣。因此,“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很多語文閱卷老師普遍反映同學們的作文材料“老、舊、低、幼”,整體上拉低了作文的內涵,這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課標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多方面地增進語文積累,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高考作文,如何選材?“材”的來源在哪里?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實踐中,又該如何積累“材”?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深思。
一、關于選材的要求
不少學生寫作時對材料不加挑選,好像“撿到籃子里都是菜”一樣,這樣的作文是不能得到讀者青睞的。也就是說,選材要有一定的要求:
(一)選材要圍繞中心
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一個主旨,任何材料都要為中心服務,這是選材的第一要義。如果這一要義把握不好,文章的結構再嚴密、語言再優美,也不能是一篇符合題旨的好作文。比方說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選擇“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個秋景,看似雜,但都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來寫,以此來表現“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中心非常明確。
(二)選材要選取典型
所謂“典型”就是選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這些材料一定要符合文章的觀點和人物形象,選材其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這樣才能以最少的文字來反映豐富的內容,產生以點帶面的效果,這樣的材料才最有說服力和表現力。在論證“情系家國”方面,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無疑是典型的素材——“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用這個材料來論證文章的觀點無疑是最貼切的。
(三)選材要新穎生動
作文的材料不落俗套,才能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才能使文章更富有創意。這個“新穎”展開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材料本身是新穎鮮活的,具有時代感。比方說在2023年全國乙卷中,話題中的兩個材料要求考生緊緊圍繞“損人未必利己”和“人類文明多樣性”的視角來開展作文。有的學生的材料就很有時代性,如國之重器“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中國國際空間站面向全人類,這些材料與“百花齊放、合作共贏”的主題相吻合,是新穎的事例。二是可以采取“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即將舊的材料賦予新的用法,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就用這樣的方式寫就了經典的《故事新編》。新鮮的材料固然更好,但我們的閱歷、視野有限,不可能掌握太多,因此,賦予舊材料以新的含義也算是較為明智的選擇,值得大家嘗試。退一步來講,新穎也可以是賦予新的視角。不照搬別人的話,不照搬別人的材料,這樣也算是新穎的了。
(四)選材要真實具體
真實具體能強化作文說服力。對于議論文來講,真實的素材才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對于記敘文來講,好的素材才能表情達意,抒發真情。那些編造的故事、虛假的人物是難以打動讀者的,更難以論證文章的觀點。比方說在全國新課標I卷的“講好中國好故事”的作文文題中,高分作文的故事都是真實而具體的。當然,寫記敘文的話要區分好生活與藝術的關系,我們撰寫的故事是藝術的真實,它是有一定的生活與社會基礎的,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不在此列。
二、關于選材的來源
寫作是生活的延續。選材一般取自自己的所見所聞。但是,自己的生活經歷有時候又顯得狹窄。白居易就曾經講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要從社會、時代的宏觀角度入手來選材。所以,我們要善于開辟作文新天地。
(一)以歷史事件作為作文的素材
人類的歷史在不斷摸索中前進,很多人在歷史進程的某個瞬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審視并回顧這些歷史,常常可開掘出震撼人心的深意來。例如在2023全國乙卷中,一個考生提及“開放包容是時代進步的基石”的時代觀點,他從歷史的天空中尋找。他談道:“假若大唐王朝不包容,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佳話便不會流傳至今;漢唐恢弘開闊的氣度,才讓中國屹立東方。”讓人看到了這個考生極強的歷史文化素養。
(二)以名人逸事作為作文的素材
名人能夠推動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我們可以在作文中加入這些名人故事,為自己的作文添磚加瓦。如在2023年全國新課標I卷中的《品讀故事,汲取力量》的高考作文中,一個考生從三個時代人物——楊福家(物理學家)、毛相林(村干部)、謝軍(科學家)入手,寫自己未來的發展和前進之路。文章迸發無窮的力量。
(三)以文學形象作為作文的素材
閱讀是拓展自身視野的重要途徑,我們平時閱讀過的名著、學過的課文、讀過的古詩雜文都是一個巨大的素材庫,如果能夠從中將自己熟悉的情節、人物融入到作文中,主題就能夠得到升華。在2023年全國新課標I卷中的《乘故事之風,筑成功之城》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從《史記》中汲取力量,從越王勾踐那里學會了堅韌;從指鹿為馬的趙高那里知道了迷戀權力終會萬劫不復的道理……這些正面和反面的事例體現了強烈的對比。
三、關于積“材”的方向
就像磚石、鋼筋對于萬丈高樓大廈一樣,材料對于文章而言是基礎中的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如何稱之為作文呢?材料的恰當運用與靈活取舍直接關系著文章的質量。這就告誡我們,只有平時注意從生活和書本中積累材料,在考場上從豐富的積累中精選出最恰當的材料,文章才能寫得好。材料的積累有一定的方向,細說起來有以下幾個內容。
(一)關于家庭生活與親情
家庭是我們永遠的港灣,親情是我們人生中永遠的情感紐帶。關注親人,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從跟他們的相處中覓尋愛的畫面,感悟人性的美。這些素材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就會有愛的力量。
(二)關于校園生活與友誼
校園生活是家庭生活的延續,校園里面的每一個往事都充滿著回憶和溫馨,同伴們的關懷和照顧是我們勇敢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的堅強動力。這些與朋友相處的事例也可以作為我們作文的素材。比方說2023年北京卷中的“亮相”作文,很多同學寫了自己和同學在文藝活動中的精彩瞬間——“演出見證了我們的友誼,見證我們的成長”,讓人感動。
(三)關于社會、民族與未來
考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品德,是否有著民族的概念,也是作文的考量方向。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善于積累那些關于社會、民族以及未來發展的素材,這樣才更顯新時代的精神。
總的來說,作文材料須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當代作家秦牧對于作文選材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生動的比喻,他說:“選材就好比一棵菜,要摘取最嫩的菜芽來炒肉絲,才上味……‘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可見,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處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要選擇那些能夠充實文章內容、突出文章中心主旨的材料。生活的道理往往蘊藏在我們身邊的素材中,它等待我們去發現、挖掘,因此,我們要調動思維去探索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從平凡的小事中發現最耐人尋味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