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龍
青澳灣位于汕頭市南澳縣東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海洋資源。近年來,南澳縣堅持“工業不上島”理念,強化海陸統籌治理、提升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公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2022年1月,青澳灣入選生態環境部首批4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在獲得這項榮譽后,南澳縣并未停止美麗海灣的創建工作,而是積極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探索發展“零碳”模式,深化提升美麗海灣建設,生態賦能“百千萬工程”綠色發展。
陸海統籌,
打造美麗海灣新典范
立夏時節,青澳灣在碧海藍天的映襯下,宛如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海岸線上。曾幾何時,這里還是一個因陸源污染和海上養殖活動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海灣,如今已成為旖旎自然風光和優美人文景觀兼具的美麗海灣,向世人展示著獨特的生態魅力。近年來,南澳縣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以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陸海統籌、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原則,全面推進青澳灣生態環境治理。
“以前,我們當地的居民住宅、餐飲飯店大都沒有做到雨污分流,污水多為直排入海,嚴重影響海水水質。前些年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以實現‘源頭截污、雨污分流為目標,全域鋪開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下大力氣破解農村污水治理難題。”汕頭市生態環境局南澳分局(以下簡稱“南澳分局”)主要負責人介紹,南澳縣在美麗海灣建設過程中,注重加強陸域源頭管控,統籌做好管網鋪設,將本地居民區和旅游區的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后達標排放。這一舉措有效減少了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為青澳灣海水水質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南澳縣漁民過去養殖生蠔一直使用聚苯乙烯白色泡沫作為浮球,這種材料使用壽命短,抗海浪沖擊性能差,破碎后不易回收,碎片時常漂浮在海面形成“白色污染”,污染海洋環境。2019年12月,南澳縣開始對當地海域養殖區域及沿岸進行清理整治,共完成整治面積858畝。同時該縣推行生態養殖,禁止使用泡沫浮球,在全省率先設立生態養殖發展專項資金,由縣財政按每畝養殖海域補貼1650元的標準鼓勵漁民更換使用生態環保養殖浮球。
據了解,生態環保養殖浮球長大概60厘米,直徑30厘米,是用新型環保材料聚氯乙烯做成的彩色充氣浮球,主要用于固定和懸掛生蠔。生態環保養殖浮球可回收加工重復使用,且具有水位警示作用,能輔助控制養殖密度、生蠔濾水時間,進而提高生蠔的產量和質量。
針對生態環保養殖浮球可能帶來的海洋垃圾問題,南澳縣建立破損環保養殖浮球回收置換機制,漁民收集10個破損環保養殖浮球就能置換1個新的,實現環保養殖浮球的可持續利用,破解海洋垃圾處置難、收集難、監管難及群眾參與難等問題。如今在南澳縣廣袤的海灣上,色彩斑斕的生態環保養殖浮球方陣在陽光映照下形成一片片“彩虹海”,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來“打卡”留影。
南澳縣還在海灘及沙灘管理方面實行常態化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沙灘、海岸垃圾清理志愿活動,選擇環衛市場化運作方式,采購沙灘保潔服務并實施了海岸帶整治、植被綠化、廊道建設等系列工程。這不僅提升了青澳灣的生態環境品質,也為當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美好的人居環境。
在青澳灣成功創建美麗海灣的基礎上,汕頭市也開展了海洋生態環境現狀摸排,圍繞“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總體要求,編制印發《汕頭市青澳灣美麗海灣深化提升工作方案》,加快推動青澳灣美麗海灣補短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片區及其周邊陸海環境綜合整治,精準整治海灣范圍入海排污口,建立健全美麗海灣建設長效機制。
“零碳”模式,
引領綠色發展新潮流
美麗海灣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在海洋領域的集中體現。在南澳縣,美麗海灣建設與碳中和試點示范工作緊密相連,相得益彰。隨著美麗海灣建設和省級碳中和試點示范市(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南澳縣持續推動海島向“低碳”“零碳”發展轉變,讓美麗海灣的建設和海灣綜合治理提質增效,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島新圖景。
“當風速大于每秒3米,南澳島南部海域的35臺‘大風車就會轉動起來,巨大的葉片轉動一圈能產生11度電,這些電經由海纜送達海上升壓站調高至220千伏后最終并入電網。”大唐汕頭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位于南澳縣南部海域的大唐勒門Ⅰ海上風電場是汕頭市首個海上風電項目,裝機總容量為245兆瓦,安裝有35臺7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單日設計發電量為588萬度,預計年發電量為7.51億度,每年可節約標煤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5萬噸。2023年該風電場的發電量達到8.4億度,超過其預計年發電量,有力促進全市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顯著。
“為進一步提升海島的整體零碳設施水平,我們籌集226萬元開展了環島公路公共照明低碳改造項目,對環島路等主要道路的480套路燈進行改造,安裝太陽能光控路燈燈架及LED燈頭。”南澳分局主要負責人介紹說,該項目實現了南澳縣環島路等主要道路公共照明的綠色化、智能化,為海島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光亮、安全的出行環境,也展現了南澳縣在綠色低碳方面的決心和行動。
南澳縣擁有豐富的森林、海洋等旅游資源,該縣巧妙地將低碳元素融入旅游發展中,打造了一系列“體驗式、互動式”低碳旅游產品。當地建立低碳旅游行為減碳激勵機制,圍繞“游客—商家”搭建低碳旅游、交通、住宿和碳積分兌換等信息的共享平臺,開發出海島游客碳足跡核算方法學,并應用到了“南澳零碳+”小程序中。該程序還融合了介紹和推廣南澳島旅游的相關信息,當地文旅部門可通過移動互聯數據的深度挖掘,了解游客動向,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務,促進海島旅游發展,激勵游客參與碳中和的相關行動和措施。游客也能通過“南澳零碳+”小程序選擇步行、騎共享單車、乘坐電動公交等低碳出行方式,積攢碳積分并用于兌換酒店、景區門票優惠券,獲得實惠。
此外,南澳縣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優勢,以“能源負碳、產業降碳、生活低碳、生態固碳、制度控碳”為主線,持續探索南澳海島特色的“負碳”發展模式。例如在設施零碳方面,南澳縣通過建設環島的景觀帶綠道網、引進共享自行車、在公交和環衛等領域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禁止燃油公交進島營運、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和充電樁等系列舉措,讓海島更低碳、海灣更美麗。
人海和諧,
賦能“百千萬”綠色發展
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伴隨美麗海灣建設和“零碳”模式的深入推進,南澳縣協同推進海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百千萬工程”綠色發展賦能,努力打造人海和諧新高地。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南澳縣善用地理優勢,做好山海文章,推動海島漁村發展越來越好。近年來,美麗海灣建設推動南澳島和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島上居民的環境意識和素養也不斷增強,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如今,南澳縣當地居民已經享受到了由“碧海銀灘”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生態紅利。
例如,南澳縣赤石灣周邊的村民自發將自己的房屋改造成網紅民宿和餐廳,村民由從前依靠養殖生蠔、鮑魚為生的漁民,搖身一變為經營民宿餐飲的旅游服務行業從業者,年均收入從不足3萬元提高到超20萬元。“實行生態養殖后,以前只能賣三毛多一公斤的生蠔,身價翻了三倍,品質更上一層樓。”南澳縣走馬埔村負責人表示,生蠔養殖場整體更換成五彩生態浮球后,既改善了海洋生態環境,又提高了生蠔養殖品質和價值。
該負責人介紹,走馬埔村近年致力于打造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完善村道建設、亮化工程、建設健身廣場、衛生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并且通過三清三拆三整治提升農村環境衛生。同時,該村借著南澳縣委、縣政府啟動的環島北線風貌帶建設,鼓勵村民經營起了民宿、餐飲業,現在已形成一個集觀光、住宿、餐飲、休閑為一體的美麗走馬埔民宿客棧群落。
據悉,走馬埔的網紅大榕樹景點是南澳縣屈指可數的海天一色特色景點,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該村游玩,體驗海上休閑式的生產生活。走馬埔的民宿發展和美麗彩虹海建設,不僅扮靚了鄉村面貌,還促進了鄉村旅游,提升了群眾生活的幸福感。
南澳縣不斷擦亮青澳灣美麗海灣的金字招牌,生態環境質量日漸提升、生態名片日趨凸顯、產業融合逐步深化。繼青澳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后,南澳縣接連獲得全國首批和美海島、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第一批省級碳中和試點示范市(區)。2022年,南澳島位列4A級景區品牌500強榜單全國第17位。南澳縣第七次入選廣東省縣(市)域旅游綜合競爭力“十強”、2023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家縣、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等,進一步催發南澳島旅游熱度。2023年該縣旅游接待人數982.2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6.7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56%和28.59%,有效推動旅游人氣轉化為經濟效益。
南澳分局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南澳縣將結合實施“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要求,繼續推動美麗海灣建設,因地制宜補齊縣域生態環境設施短板,堅定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路子,努力實現人海和諧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