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龍
在2024年5月15日“全國低碳日”來臨之際,廣東省清潔生產協會啟動了第二批“綠色品牌”的評價工作。這是繼2023年發布首批綠色品牌示范企業、綠色品牌示范產品之后,該協會為推進質量強省建設,樹立綠色品牌典型示范,促進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所做的又一次努力。
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推動ESG標準化實踐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綠色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方向,綠色貿易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為全球貿易帶來新的增長點。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創新,可再生能源低碳技術等領域的發展,也為綠色貿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近年來,歐美等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綠色貿易相關的準入壁壘,像歐盟的《歐洲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凈零工業法案》和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等法規都是鼓勵本地企業的生產,而對發展中國家或者其他國家生產的產品進入設置了各種障礙。這些在關稅壁壘之外的非關稅壁壘借助各種條件,給我們國家的企業和產品設置了新的障礙。”廣東省貿促會黨組成員、副會長邱招賢在大會上介紹。
邱招賢表示,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務部印發的《“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了堅持綠色引領,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基本原則和構建綠色貿易體系,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重點任務,這說明綠色貿易非常重要。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取得新突破的部署,強調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通道。為此,2023年2月,廣東省貿促會在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廣東省商務廳的共同推動下,專門成立了廣東省綠色貿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綠色貿易標委會”)。
據悉,綠色貿易標委會由34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等領域知名專家組成,是粵港澳大灣區成立的首個致力推動綠色貿易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活動的技術組織。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中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情況呈上升趨勢,相關企業蒙受較大經濟損失和不公正待遇。綠色貿易標委會將圍繞可持續貿易服務、綠色貿易、數字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研究出臺廣東省綠色貿易相關標準,完善綠色發展標準化保障和構建綠色貿易體系,增強綠色貿易國際標準對標及互認探索,推動全省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助力廣東企業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提高綠色貿易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截至2023年12月底,綠色貿易標委會圍繞數字經濟跨境電商等新業態開展了標準研究,已經發布了綠色品牌建設規范、綠色低碳貿易企業建設規范等7個地標和12個團體標準,正在立項的有100多個團體標準。”邱招賢介紹說,這些標準不僅推動國家“雙碳”目標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也為應對歐盟“碳關稅”、推動廣東省綠色低碳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為應對ESG和碳關稅相關國際政策,廣東省貿促會發布了《企業ESG氣候變化財務信息披露技術規范》《企業ESG社會責任投資評估技術規范》《ESG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技術規范》《ESG供應鏈信息披露規范》《ESG可持續金融披露規范》《企業碳關稅信息披露指南》共6份團體標準。這些標準結合國際趨勢、我國和廣東省的實際情況,為企業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規范,有助于企業更好地適應綠色貿易規則,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廣東碳市場領跑全國,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重要一環,廣東省不僅在碳交易政策制定上先行先試,更在碳普惠機制探索上取得顯著成效。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交流合作處處長洪建武在大會上介紹:“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全球已有68項碳稅和碳市場投入運行,覆蓋了全球2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據洪建武介紹,我國參考國際經驗并結合國情,確立了“以碳排放配額交易為主、自愿減排市場交易為輔”的碳交易結構,在碳交易市場中引入了碳排放配額與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兩種基礎交易產品。生態環境部也積極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各項工作,構建起支撐全國碳市場運行的制度體系,同時穩妥制定了配額分配實施方案。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啟動。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覆蓋超5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4億噸,累計成交額244.1億元。
關于全國碳市場納入行業的情況,截至2023年12月底僅納入了電力行業,年度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2023年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曾多次召開“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專項研究”相關工作會議,水泥、鋼鐵和電解鋁可能將成為第二批納入的行業。
洪建武表示,廣東省在碳市場建設中不僅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還率先開展碳普惠機制探索,在省級層面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法學、項目開發備案簽發和交易體系,建立了廣東省碳市場的有效補充機制。
據悉,碳普惠制是探索鼓勵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普惠性工作機制的簡稱,是指為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
廣東省省級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PHCER)是廣東省在碳市場建設中的一大亮點。它有效鏈接了消費端減排和生產端減排,成為引導公眾參與綠色生活的重要途徑。截至2023年12月,廣東省已累計簽發213萬噸PHCER,其中林業碳匯類減排量占比高達90%,分布式光伏類減排量占比7%,自行車騎行類減排量占比3%,充分凸顯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成效。
為了進一步推動碳市場的發展,廣東省還印發了《廣東省碳交易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該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碳定價體系持續完善,納入碳交易的企業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的比例達到70%,減碳政策工具協同作用顯現的目標。到2030年,碳市場定價將基本反映減碳成本,納入碳交易的企業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的比例將達到75%,逐步形成“國際+國內”“強制+自愿”開放有序的碳市場體系。同時還提出有序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開展紡織、陶瓷、數據中心、交通、建筑等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并逐步納入廣東碳市場。
培育綠色品牌,
塑造廣東綠色經濟新優勢
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向綠色低碳轉型,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實施“碳關稅”“碳認證”等措施,這給中國外貿第一省廣東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如何推動綠色產品開發,培育綠色品牌標桿,塑造綠色經濟優勢,推進綠色貿易發展,是廣東省提高經濟綠色低碳化程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021年10月,為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育綠色市場和綠色產品,推進廣東省綠色低碳發展,我們協會攜手廣東省企業品牌建設促進會、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品牌戰略研究中心等14家單位共同成立了綠色品牌建設委員會。”廣東省清潔生產協會會長黃建平在大會上介紹,綠色品牌建設委員會旨在為堅持綠色發展的綠色工廠、綠色企業、清潔生產企業和節能環保先進企業搭建交流合作展示平臺,促進企業樹立綠色品牌理念,持之以恒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綠色品牌,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影響力,擦亮已有的綠色榮譽,講好企業綠色品牌故事,讓綠色品牌助推企業做大做強,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品牌,從容應對“雙碳”大考,順利實現“雙碳”目標。
綠色品牌建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廣東省綠色品牌建設邁上了新的里程碑。為了讓開展綠色品牌評價認定有標準可依,綠色品牌建設委員會按照《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要求,于2022年初啟動了《綠色品牌評價通則》團標標準編制工作。除了廣東省清潔生產協會、廣東省企業品牌建設促進會、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品牌戰略研究中心3家主要起草單位外,還有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韶關冶煉廠、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35家品牌企業參與編制。起草和參編單位借鑒國內外同類評價標準體系,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品牌領域和品牌專家的意見及建議后,多番修改完善標準,使其發布實施能滿足綠色品牌建設及評價活動的需求。2023年3月《綠色品牌評價通則》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實施,11月全省開展了首批“綠色品牌”評價工作。
標準先行、品牌引領。據黃建平介紹,廣東省清潔生產協會牽頭制定了全國首套《綠色品牌》系列標準,開展了首批綠色品牌評價工作,經資格審查、材料核實、專家評審等環節評出了廣州市凈水有限公司、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等11家綠色品牌示范企業以及紐崔萊、立白、好爸爸3個綠色品牌示范產品。
上述企業作為所在行業的佼佼者,在綠色品牌創建方面的實踐彰顯了企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視和擔當,也為整個行業樹立了綠色發展的典范。比如全球大型印刷廠商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和智能設備,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在產品迭代方面通過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提升產品性能,同時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不斷在綠色低碳發展中提升品牌價值,摘得“國家綠色工廠”稱號。
“我們協會作為綠色清潔生產領域5A省級社會組織,從2012年成立以來,緊緊圍繞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工作方針,做好政府、社會、企業的橋梁紐帶和服務。”黃建平表示,廣東省清潔生產協會將繼續推動綠色品牌建設工作,引進國際先進的綠色品牌建設理念和方法,培育打造更多符合“雙碳”目標發展趨勢的綠色企業、綠色品牌,為廣東省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