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產能過剩論
摘 要:近段時間,美西方一些媒體政客極力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美國財長訪華前后也一再提及“中國產能過剩”,并指向電動車、光伏和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國際觀察人士認為,美國指責中國所謂“產能過剩”,實際上是為其貿易保護主義找借口,暴露的是其背后的“自私算計”和霸權思維。
新華網:警惕美國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不斷向上游邁進,在全球市場形成了競爭優勢。美國一些政客不去反思本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滯后的真正原因,而是無端指責中國輸出“過剩產能”,企圖向中國甩鍋。
美國2022年出臺的《通脹削減法》為美國新能源汽車提供高額稅收減免,還將中國等國家排除在外,是標準的歧視性補貼政策,違反了世貿組織相關規則。美國一方面加大對國內相關產業的補貼力度,另一方面卻指責中國發放補貼,這是不折不扣的雙重標準。
從全球范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中國出口新能源產品,不僅有利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降低通脹水平,幫助各國民眾過上更好的生活,還有助于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發展,加快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實際上,“中國產能過剩論”無非就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變種。美方有些人對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快速成長感到恐慌,出于霸權思維,企圖以炒作“產能過剩”為名行遏制打壓之實,阻止中國新能源產業升級發展。美國未來可能以所謂“產能過剩”為由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相關產業實施制裁,甚至對我們關閉市場。我們對此應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如果美方損害中方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方必將做出有力反應。
人民網: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者可休矣
目前,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趨勢早已不可逆轉。中國堅定不移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力提升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持續降低新生產燃油車碳排放強度。截至2023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41萬輛。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國經濟發展都需要加快引入新能源的使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的人,絕不是不明白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推動實現碳排放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措施,而是不愿接受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現實,不愿面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不愿承擔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對傳統能源汽車行業帶來的強力沖擊。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相比,該論點的始作俑者恰恰更愿意看到美國電動汽車行業“雄霸天下”的局面。
面對全球變暖等諸多挑戰,只有放下偏見芥蒂,打破壁壘隔閡,共同打造互聯互通互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負責任的大國風范。面對西方軍工產業、石化產業、信息化產業、汽車產業、船舶制造業、農業的長期迅猛發展,沒有人提出“產能過剩論”。如今,面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迅猛發展,別有用心者卻在鼓吹“中國產能過剩論”。“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你可以發展得好,但不能比他好,這種行徑是典型的“雙標”操作。西方應遵守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與中國合作共贏,讓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發展優質產能中受益。
中國日報:“中國產能過剩論”純屬污蔑
由于美國上屆政府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美國在綠色經濟領域逐漸落伍。耶倫卻把美國在這些領域缺乏競爭力的問題歸咎于中國,表示拜登政府不會排除任何選項來應對中國“產能過剩”。
耶倫聲稱中國必須認識到美國對中國 “產能過剩”的擔憂,并開始采取行動解決這一問題,但這一指控只是美方出于政治動機的捏造。中國對電動汽車行業的財政支持明顯低于美國和歐洲的補貼,所謂中國擁有不公平競爭優勢的說法經不起一點推敲,有關“巨額補貼”推動新能源產業增長的指控毫無依據。
去年中國生產電動汽車959萬輛,約90%在國內市場銷售。由于中國電動汽車性價比高,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在世界市場上備受歡迎,中國實際上缺乏足夠的電動汽車產能,難以滿足海外需求。
此外,中國約80%至90%的風力渦輪機產能用于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其他清潔能源產品也存在類似情況。
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增加綠色產能,推進節能減排,為全球綠色轉型作出重大貢獻。然而,美方卻將此抹黑為對其他國家就業和產業利益的“威脅”,完全是惡意污蔑。
經濟日報:“產能過剩論”實為貿易保護老調重彈
從全球范圍來看,當前新能源產能還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國際市場需求尚未滿足,何談中國綠色產能過剩?
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中國新能源產業效率更高。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的產銷量分別為958.7萬輛和949.5萬輛,中國動力及其他電池總產銷量分別為778.1GWh和729.7GWh,產銷基本平衡。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新能源頭部車企在產能利用率上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制造國,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工業體系和豐富人力資源。通過與市場反饋循環往復,企業創新潛力不斷釋放,形成了強大競爭優勢。可以說,中國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支撐,靠科技創新和充分競爭塑造,靠真本事獲得。
美西方無視客觀事實,誣稱中國以“過剩產能”沖擊世界經濟,其實是為貿易保護主義尋找新的借口。一些國家以此為由,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阻礙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進入本國市場。這表面上保護了國內市場,實際上不但損害本國消費者利益,更影響了資源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效率,破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