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獻波?黃藝文
“天好藍,讓人心曠神怡!”許多來湛江的客人下飛機后都有這樣深切的感受。
自2014年按“新國標”參與全省地級市城市空氣質量角逐后,湛江市空氣質量一直處于全省領“鮮”位置,PM2.5平均濃度呈逐年下降趨勢,被市民和媒體譽為“天空之城”“洗肺之城”。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率改善程度全省排名第一。2022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6.4%,PM2.5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均超額完成省下達指標。2023年,湛江成為全省PM2.5唯一改善的城市。“氣”質不斷提升,讓湛江高質量發展底色更鮮、成色更足,為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提供了堅實的生態環境保障。
亮麗的“成績單”背后,離不開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藍天衛士”隊伍——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以下簡稱“大氣科”)的默默奉獻。作為湛江市打好藍天保衛戰的“領頭部隊”“大腦中樞”,大氣科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勇擔當、善作為,在大氣污染防治攻關攻堅中取得累累碩果,連續多年受到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的肯定和表揚。2021年,大氣科冼獻波、古雪梅、伍復勝三位同志獲評“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攻關攻堅工作表現突出個人”稱號,湛江市生態環境局獲得“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攻關攻堅工作表現突出集體”稱號。2023年,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成功入選廣東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
瞄準主戰場
勇當治污攻堅“排頭兵”
“十三五”以來,湛江產業發展迎來高光時期,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等重大項目相繼達產增效。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雙重壓力下,不少人曾擔心“湛江藍”可能會“褪色”。
自2018年吹響藍天保衛戰的號角后,按照湛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市生態環境局的工作要求,大氣環境科牽頭制定《湛江市2018—2020年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聚焦臭氧和PM2.5污染治理,組織落實精細化管控措施。
大氣環境科“藍天衛士”們擔起主責、守好主業、爭當先鋒。三年來無數個日夜,他們堅持深入工業企業一線指導污染物減排,大力推進工業源脫硫、脫硝、除塵深度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聯合公安等相關部門加大對交通工具等移動源污染的監管力度;在萬家團圓的節日開展聯合執法,走街串巷對煙花爆竹銷售和燃放進行監管……他們用默默堅守和付出,守護著“湛江藍”,踐行著生態環保鐵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與擔當。
打好組合拳
善作精準治污“尖兵連”
進入新發展階段,工業發展日新月異,單靠傳統的監管執法手段,難以達到群眾對優良空氣質量的熱切期盼。大氣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從當前湛江市能源結構著手,從源頭抓起,采用新技術手段,打造新監管格局,在減污降碳方面創新打出一套“加”“減”“乘”“除”組合拳。
做好“增綠”的“加”法。將能源結構調整明確列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方案的重要舉措之一,為大力推動發展清潔能源,實施生態造林,增加森林碳匯作出努力。2021年,湛江陸上風電、光伏發電并網規模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年累計消納新能源電量約60億千瓦時,占湛江電網供電量的32%。當前,該科正致力于組織開發出省級官方認可的紅樹林碳匯核算方法學“湛江標準”,力爭推動全市紅樹林碳匯納入省碳普惠交易市場。
做好“減排”的“減”法。在上大項目時,大氣科主動會同環評科,全流程指導、監督、服務,督促落地項目采用最高技術指標、實施最嚴環保要求、做最周全防控措施,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盡可能將排放物“吃干榨凈”。經過治理,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等企業大氣環境治理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
做好“提效”的“乘”法。在體制機制和監管手段上求突破,實現效能增倍。在大氣科的牽頭組織下,湛江建立了污染天氣聯防聯控機制,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盡責、公眾參與”的大氣攻堅工作良好局面。打造“千里眼”工程,布設25個微型空氣質量站,多個高清高位攝像頭,盯準重點區域、主要工業園區和排污企業,可通過遠程監控迅速發現、精準鎖定目標并指揮現場執法。建立機動車污染防控體系,配套11個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點和黑煙車抓拍單元、對全市4100臺重型柴油車實施遠程監控。
做好“去煤”的“除”法。積極協調發改、工信部門出臺政策,逐步限制“煤”和“油”的使用,控制化石能源占比,毫不手軟去除高能耗、高污染。組織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基本覆蓋整個市區建成區,經過治理禁燃區的燃煤鍋爐已全部完成整治。
主動優服務
當好綠色發展“護航員”
“十三五”期間,湛江能源消費總量增加105%。但各項污染物排放不增反降,實現生態“逆差”,為全力推動減污降碳提供了湛江經驗、作出了湛江貢獻。
背后的“密鑰”是什么?大氣科深知大項目是拉動湛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是做好生態環境工作要抓住的“牛鼻子”。大氣科會同相關部門,在重大項目建設的前、中、后各階段“零距離”靠前服務,充分發揮技術專業優勢,強化技術幫扶、跟蹤服務,以服務引導治污,主動深入企業查擺污染治理問題,打通減污降碳的難點、堵點,為綠色、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項目建設前,會同環評科提前介入、跟蹤指導,上門當好環保“服務員”,指導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重污染項目優化生產和污染治理工藝、措施。例如,在寶鋼湛江鋼鐵3號高爐項目設計階段,就明確要求提前執行國家尚未出臺的行業超低排放標準,建成后大氣污染物排放較現行國標減少50%以上。
項目建設中,會同環評科、執法科持續跟蹤,當好環保“大保姆”,指導項目實施提標改造,匹配國家最新要求。例如,在中科煉化項目建設過程中,指導企業在原環評審批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廢氣治理升級改造,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較環評批復縮減40%以上,目前企業排放基本處于國內化工行業的“地板”水平。
項目投運后,當好污染物減排“嚴管家”。例如,寶鋼湛江鋼鐵已投產的1號、2號高爐在前期已累計節能環保投資64億元、噸鋼環保投入720元的基礎上,指導幫助其再投入22.5億元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主要包括原料場全封閉改造、燒結及球團新增脫硝設施改造等內容,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改造前減少9.6%至37.3%,使湛江鋼鐵成為全省第一家涉工業爐窯類A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