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1-13
基金項目:貴州省黔西南州2021年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合作社運行機制和制約因素研究——以黔西南州為例”(Qxnskkt-202116);貴州省黔西南州委黨校2021年理論創新課題“貴州省安龍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調查研究”(Qxnzdx-2021-25);貴州省黔西南州委黨校2021年理論創新課題“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社區社會建設調查研究——以安龍縣為例”(Qxnzdx-2021-26)。
作者簡介:左再興(1983—),男,云南曲靖人,研究方向為經濟學、哲學。
摘 要:結合安龍縣農業企業發展的現狀和方向,通過安龍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農業企業數據與實地走訪的方式,發現安龍縣農業企業具有小、散、弱的特點。為此,針對安龍縣農業企業現狀,分析了安龍縣農業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企業;安龍縣;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3–00-03
安龍縣是黔西南州直管縣份之一,安龍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5.3 ℃,平均年降水量為1 195.4 mm,年平均無霜期308 d。它東連冊亨縣、西接黔西南州府興義市、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自治縣隔江相望,北與興仁市、貞豐縣接壤,轄區總面積2 237.6 km2。地處云貴高原與廣西丘陵過渡地帶,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的走向。縣域以山地為主,占轄區總面積的66.3%,丘陵地占22.3%,丘陵之間平地面積僅占轄區總面積的10.8%。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約為3.07萬hm2,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收獲面積約為1.49萬hm2,全年中藥材收獲面積約為0.94萬hm2,年末實有果園面積約為0.88萬hm2,同比下降7.32%。全縣常住人口37.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77萬人,占總人口的61.81%;非農業人口19.01萬人,占總人口的38.19%[1]。安龍縣域無鐵路站點,農產品往來以公路運輸為主,在交通優勢方面,可以利用汕昆高速公路直抵興義市萬峰林機場空運農
產品。
受上述客觀條件的影響,安龍縣農業企業整體呈現小、散、弱發展態勢:農業企業用地方面,用地面積小、經營規模小,除了部分當地龍頭農業企業,廣泛分布于種植業與養殖業兩大類農業種養類型,大體符合安龍縣“一主三輔”農業產業布局。縣內農業企業經營模式方面,本地農業企業多為個體或合伙經營,部分農業企業資本不雄厚,缺乏長期發展規劃意識,發展潛力不足[2]。縣域內農業企業所處區域分散,縣城附近集中一批、各鄉鎮(街道)分布一批,未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農業企業農產品生產方面,大多為農業初級品(食用菌、中藥材、水果、茶葉、花卉等,農業企業配套設施方面,為縣內農業企業農業初級品進行二次加工的工廠少,配套加工設施、設備量不足。在資金支持上,縣內中小農業企業自有資金量少,資金鏈緊張,以農業合作社形式經營的農業企業,限于自身實力(主要靠政府資金扶持),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根據縣農業農村局相關數據,全縣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121個,農民工4 799人。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全縣由于龍頭農業企業數量有限,獲益農民不多,龍頭農業企業集中帶動的是縣城周邊街道(鄉鎮)部分村(社區),如貴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處棲鳳街道平寨村平寨組,貴州安龍金蕙花卉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招堤街道陽方村,未形成輻射效應。
1 安龍縣農業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受客觀因素限制
受地理條件限制,農業企業集中成片用地未形成規模,供電部門與農業企業信息交流有待加強,供水基礎設施尚待完善。受交通條件限制,縣內各農業企業對內輸入、對外輸出農產品運送成本高。全縣農業企業除了21家龍頭農業企業,當前本地農業經營主體還有100余家。大部分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管理模式單一,缺少管理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支撐不足[3]。
1.2 農業企業實力限制
本地農業企業實力有限,可用資金、資源少,除了龍頭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形式存在的農業企業獲得資金的能力弱、吸引投資渠道少。安龍縣農業企業大多生產農業初級品,依賴當地氣候條件,一旦出現極端天氣,部分農業企業林地和田地栽種農作物容易遭受損失。農產品二次加工廠少,對農業企業的供應能力不足。安龍縣農業企業產銷結合能力弱。大部分農業企業發展處于產品營銷階段,未發展到品牌營銷階段[4]。
1.3 信息化建設滯后
縣級政府主抓農產品交易信息平臺建設速度緩慢,尚未推出本地農產品服務電子窗口,縣內各農業企業缺少宣傳農產品和了解全國各地農產品交易價格電子窗口。
1.4 農民專業合作社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
以農業合作社形式存在的“農業企業”多為村組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有資金少,管理人員短缺,抵御風險能力不足。“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三方利益主體之間利益鏈接方式少且松散,三方利益主體利益鏈接機制不夠健全,保障與監管力度不夠。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業經濟作物品種本土化培育投入不足,目前僅有貴州欣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及種苗研發生產基地。
1.5 中小型農業企業融資難,“產學研”聯結力度不夠
中小型農業企業向銀行借貸難度大;地方政府、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與縣內各農業企業“產學研”聯結力度不夠。
2 農業企業的發展建議
2.1 政府加大對各類農業企業的招引力度
政府支持農業經營主體方面,緊扣黔西南州委對安龍縣的“農業先行示范區”的農業發展定位,從全縣喀斯特地貌和平地總量少、西高東低地勢特征出發,主動營造友好型營商環境,落實州、縣支持農業企業健康發展經商政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為本地農業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政府職能部門與國有平臺公司形成合力,提出選址建議、加大供應性政策保障力度,切實解決好招引農業企業“落地難、難落地”的根本性問題。
縣級政府招商局要充分發揮招商引資主力軍作用,做好向外推介、向上聯系、以政府招商、外出招商等招商形式,樹立起安龍特色形象并推廣出去,力爭引進農業企業行業500強企業、東部農業現代化企業、省級、州級農業領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到安龍縣投資置業,帶動本地農業企業和更多農戶發展農業產業,利用與廣東省惠州市合作發展機遇期,搭建安龍縣各類農業企業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之間的貿易橋梁,力爭引優做實,更好地形成“一帶多、大帶小、強帶弱”的良好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可為本地經濟發展引入新的增長點,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拓寬地方財政收入渠道。
2.1.1 農業經營主體要主動用好用活涉農企業發展政策
安龍縣委員會出臺相關文件,對有實力進行規模化經營的現代農業企業(如貴州金龍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按照省委要求,應用“反租倒包”經營模式,調動農業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可帶動更大范圍、更多人口參與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改善農田環境,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密切“農民+農業企業”利益鏈接,增強城鄉融合發展持續力,進一步提高農業企業抵御農產品市場風險能力,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
用好高效農業園區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先補助政策。以建設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為重點,著力打造安龍縣“一主三輔”產業集群,針對食用菌種植、溫氏生豬養殖、特色中藥材(鐵皮石斛、白及)及生態畜禽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現已建成7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園區內入駐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州級龍頭企業8家。已劃撥落戶安龍的部分發展勢頭良好龍頭農業企業國家級服務業引導資金、省級園區建設資金、州級園區建設資金等。
在安龍縣主導農業產業食用菌企業發展方面,對入駐園區(基地)企業,在菌材林種植環節,提供種植食用菌原材料優惠政策,配套建設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在產業鏈延長環節,對成立的菌棒加工廠、精深加工廠、冷鏈、種子研發、倉庫等設施建設所需土地實行投資直補政策、生產性設施建設補助政策、金融政策支持、相關技術支撐及培訓補助政策。
2.1.2 農戶農業生產技能提升的培訓
大力尋求省、州組織部門支持,加大“人社+農業企業+農民”合作力度,將農民農業生產技能培訓長期化。推行“農業特派員”機制,從行政、涉農部門選派“懂農業”管理、技術人員,聯結省內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與縣內各農業企業,爭取在示范性農業企業內建立省內農業科研院所學生實習基地、農業經濟作物品種培育基地,為安龍縣農業“產學研一體化”前期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定點(鄉鎮、村組)、定期(月度、季度、半年度)到村開展“組織助農”工作,為各村培養好本地“鄉賢”“鄉能”,培養出一支“愛農業”的現代新農民隊伍,才能真正提高各農戶及參與組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人員管理與技術的能力。結合安龍縣實際,在就地培訓方面,由縣人社局、縣農業農村局科教站統一組織培訓,通過聘請農業院校專家、組織縣級科技人員、返聘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等進行授課,培訓內容要涉及植物病蟲害、果園修建、肥水一體化(肥力保持)、食用菌采摘和管理技術、菜葉管護及采摘等[5]。
當前,惠及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藥材等農業企業200余名員工。在外出培訓方面,相關農業企業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到專科院校、外地企業實地考察等,增強農業企業技術員的業務能力。上級部門技術指導方面,按照省委組織部組織萬名專家“服務三農”要求,縣級農業部門選派86農業專家專門負責相關農業企業生產技術指導工作。
2.1.3 鞏固東西部結對幫扶成效
截至2022年年底, 緊抓民進中央、浙江省寧波市對口幫扶重大機遇,引進4家企業落地安龍。現在按照中央西部大開發、區域協調發展(東西部協作)戰略要求,按照省委、州委、縣委安排,已經與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簽好東西部協作發展協議,結成對口幫扶對子。安龍縣走進新的發展機遇期,政府職能部門加大與廣東省惠州市仲愷新區相關部門對接力度,充分發揮工商聯或行業協會的作用,力爭引進處于全國行業領先、廣東省農業領域特大型農業現代化企業在安龍縣內設立代辦點或聯絡處,與安龍縣內相關農業企業開展多方面合作(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種、養殖經驗學習、農技人才培養、特色農產品打造)充分發揮廣東省惠州市仲愷新區設在安龍縣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工作崗位的中介作用,為安龍縣農業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更多農戶家庭收入渠道問題。
2.2 從安龍縣農業用地實際出發,制定本地農業產業發展規劃
結合各鄉鎮(街道)農業用地實際,“宜糧則糧”
“宜蔬則蔬”,按照中共安龍第十三屆三次全會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全力落實綠色發展,深入實施綠色經濟倍增計劃和綠色制造專項行動,打造一批綠色園區、綠色企業、綠色產品。各鄉鎮(街道)農業種、養殖用地形成一定規模以后,再以本地農業企業或引進農業企業帶動而共同發展,以農民合作社形式存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同步發展,依托農業企業(龍頭農業企業或東部沿海地區現代農業企業)自有銷售部門與政府招商部門利用多渠道(各級展銷會、廣播電視、融媒體宣傳)積極向外推介,從而實現產銷一體化。
2.3 加強政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建立農業企業電子服務平臺
供電部門建立涉企用電的電子服務平臺,提高涉企服務能力。政府加大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資金支持力度,水利部門協調供水公司加強農業企業用水供應。工科部門加大現有農產品加工廠改(擴)建扶持力度,鼓勵農產品加工廠提高產能,滿足不斷增長的農產品加工需求。政府聯合農業企業給予長(短途)汽車運輸公司涉農運輸服務一定額度補貼、郵政管理局加大對現有快遞企業的扶助力度,切實拓展農產品運輸途徑。建設完善縣級農產品在線交易電子平臺[6],給予縣內各類農業企業網上展示企業形象、在線銷售農產品、了解各地農產品價格的專門涉農服務電子窗口。
2.4 以縣級招商部門為主,打造安龍縣特色農產品系列品牌
以安龍縣投促局為主導,通過“招商局+農業企業+農業特色產品”方式,爭取與省、州招商局聯動,以政府線上、線下推介會為途徑,尤其是用好線上推介平臺,引導同類農業企業營銷人員在各級各類政府推介會上,向外地推介安龍系列農產品時統一使用“安龍紅米”“安龍菌”,讓消費者看到線上、線下市場銷售的安龍特色農產品,提升安龍農產品牌。
2.5 政府積極對接銀行、國有保險公司、農科所,化解“產學研”難題
政府金融辦主動對接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貴陽銀行,開發出不同組合“惠農貸”金融產品,做好銀行與各類農業企業、農戶三方“中間人”角色,確保各類農業企業擴大規模、農民合作社擴大經營范圍時、農戶發展家庭農場時能夠獲得資金支持,逐步降低各類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農戶借貸農業發展資金的難度。
針對近幾年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的狀況,政府主動對接國有保險公司,為容易遭受極端天氣影響鄉鎮(街道)農業企業和相關農戶提供購買農業經濟作物種植險的服務,切實提高農業企業及相關農戶抵御氣象災害基礎保障能力。
縣級涉農部門積極與省級、州級農業科研院所聯系,邀請農業經濟作物(如高粱)種植專家指導全縣各鄉鎮(街道)農業經濟作物種植。同時,主動與貴州省農業大學對接,建立貴州省級農業院校與縣級農業經濟作物(如高粱)聯合培育基地。
3 結束語
安龍縣緊鄰黔西南州府的優越地理位置、一年超過300 d的無霜期為縣域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條件,為招引、培育當地農業企業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當地政府應制定更多有利于中小型農業企業成長的措施,本地農業企業做好服務,使得農業企業與屬地政府、農戶在互利互惠中取得更多實效。
參考文獻
[1] 李滋芬.中小農業企業發展的問題及實踐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22(20):178-180.
[2] 李朵云,劉禹宏.鄉村振興戰略下現代生物農業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0):242-244.
[3] 許思琪.內蒙古農業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機,2022,53(14):111-113.
[4] [英]艾爾伯特·霍華德.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叢書:農業圣典[M].李季,譯.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3.
[5] 李寧,潘曉,徐英淇.互聯網+農業: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6] 王斌,孫健.家庭農場創建與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