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期間,對并發癥的護理干預應當從腦血管痙攣癥狀護理、動脈瘤破裂出血護理、血栓癥狀護理、穿刺部位血腫癥狀護理、肺部并發癥護理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癥狀護理這幾個方面入手。為進一步鞏固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需要護理人員嘗試對微彈簧圈介入治療術后一系列并發癥進行積極預防與干預,提高圍術期護理干預的針對性以及可靠性,積極識別各類并發癥的發生,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發生,加速患者病情康復與轉歸。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并發癥;護理;微彈簧圈;介入
Research on nursing progress of complication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treated with microcoil intervention
LIU Ruiping
Catheter Room,Hez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ze, Shandong 274036,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microcoi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omplications shoul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nursing of cerebral vasospasm symptoms,aneurysm rupture and hemorrhage,thrombus symptoms,hematoma at the puncture site,pulmonary complications,and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In order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microcoi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effec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nursing staff need to actively prevent and intervene in a serie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microcoi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reliability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actively identify the occurrence of all kinds of complications,take targeted nursing measures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and accelerate patients recovery and outcome.
【Key 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 Complications; Nursing; Microcoil; Intervention
顱內動脈瘤以腦部動脈血管異常表現為特征,是導致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關鍵因素之一[1]。顱內動脈瘤可能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在中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若不及時進行處理干預,可能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近年來,我國醫學影像技術持續發展,介入栓塞治療技術進一步推進與完善,介入治療成為顱內動脈瘤治療的關鍵手段,且在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方面具有確切優勢。但同時,隨著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相關臨床操作經驗的不斷累積與發展,有關本術式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與護理成為業內人士高度重視的一項課題[2]。如何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優化并發癥干預價值,對優化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成為一大關鍵研究內容。為進一步探討與總結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并發癥的護理進展研究,本研究查閱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對有關臨床研究數據與結論進行總結,以探討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并發癥的護理進展研究,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腦血管痙攣。該癥狀是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期間常見并發癥之一,有較高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本病早期表現以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為主,患者多存在意識障礙、頭痛以及失語等相關癥狀。受顱內動脈瘤破裂因素影響,導致顱內壓呈現出持續性升高趨勢,動脈瘤壁內外壓力差瞬時性下降,受載瘤動脈減壓因素影響導致反射性急性血管痙攣癥狀[3]。除此以外,受蛛網膜下腔出血因素影響,化學物質以及分子物質大量釋放,造成腦血管痙攣癥狀發生,在此期間經自由基反應導致血管周圍神經組織平衡狀態被破壞,最終導致腦部血管痙攣癥狀。
1.2 動脈瘤破裂出血。該癥狀是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期間最常見的危重并發癥。其發生率為17%左右,出現該并發癥的患者常見突發性劇烈頭痛、腦膜刺激征加重以及意識障礙加重等癥狀,部分危重患者可能出現顱內壓持續性升高,進而誘發呼吸驟停等癥狀。出血后14d內,受纖溶系統對血塊所產生溶解影響因素干預,導致出血癥狀發生風險較高,并且留置導管操作也會對血管壁造成反復性刺激,進而可能導致出血。
1.3 肺部并發癥。該癥狀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關鍵風險性因素,多見于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分級不良患者,以肺部感染為典型癥狀表現。對于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而言,早期癥狀表現以意識障礙加重、高碳酸血癥為主,此類患者早期病情危重,需呼吸機輔助呼吸,進而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院內嚴重獲得性肺炎疾病類型。
2.1 腦血管痙攣癥狀及其護理。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4~14d期間為腦血管痙攣癥狀發生率較高的集中時間段,臨床發病率為70%左右,且多數患者合并存在神經功能障礙癥狀,致病原因以血液對腦血管刺激為主。出現腦血管痙攣癥狀的患者多有煩躁、嗜睡、痙攣等典型癥狀。考慮到患者行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期間采取全身麻醉方案,可以術中通過對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技術的應用,對腦血管痙攣癥狀進行準確判定,評估患者瞳孔變化。因此,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影像學指征,及時發現腦血管痙攣癥狀并做好針對性處理,一旦癥狀發生,需要立即予以藥物干預。
2.2 動脈瘤破裂出血癥狀及其護理。在對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期間,需要對患者血壓水平進行密切觀察,患者血壓高水平狀態下,護理人員需要及時遵醫囑用降壓類藥物對患者進行處置,將降壓幅度控制在10%~20%,以確保患者適應性。需要注意的是,動脈瘤破裂作為常見并發癥,可能出現在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中或術后,術中動脈瘤破裂發生率在2%左右,提示護理人員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在此期間,對微導管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護理人員需要以熟練且輕柔的規范化操作降低動脈瘤穿通破裂可能性[4]。除此以外,在對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栓塞的干預期間,由于患者處于全麻狀態下,難以通過患者意識改變、嘔吐或疼痛癥狀對動脈瘤破裂情況進行準確判斷。因此,為積極評估患者動脈瘤破裂風險,可以嘗試將造影劑外溢作為最直接依據,在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中,可以嘗試通過動脈造影對載流動脈、遠端血流情況進行觀察,評估動脈瘤破裂狀態下是否有假性動脈瘤生成。同時可將心率減慢、血壓升高以及瞳孔散大作為動脈瘤破裂的輔助判定依據。護理人員在評估患者出現動脈瘤破裂情況的背景下,需要及時予以魚精蛋白中和肝素進行干預,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凝血功能,盡快完成動脈瘤栓塞,配合密切檢測生命體征的方式確保患者狀態穩定與安全。
2.3 血栓癥狀及其護理。導致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中以及術后出現血栓栓塞問題的風險性因素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栓塞期間血栓形成;第二是原有血栓脫落并進入載瘤動脈內;第三是導管以及微導管滴注不暢。受血栓發生因素影響,導致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呈現出失語、偏癱以及肢體麻木不力等癥狀。因此,要求在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手術開展期間,需要進行全身肝素化處理,并重視對載瘤動脈通暢度的維持,將血流速度維持在適宜狀態,確保微導管導絲之間加壓液體滴注處于正常狀態,以達到預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2.4 穿刺部位血腫癥狀及其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嚴密觀察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患者局部穿刺部位是否存在腫脹以及滲血情況,股動脈穿刺部位需要加壓包扎處理,術側肢體在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保持制動,維持時間為12~24h。有嚴重出血癥狀的患者早期予以冷敷處理,后期進行熱敷理療;針對主訴存在的疼痛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對體位進行及時調節,可以嘗試向股動脈穿刺處翻身60°或對側翻身30°,體位調節期間需要注意保持穿刺處髖關節以及小腿保持伸直狀態,同時對側下肢保持自由屈伸狀態。結合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多攝入維生素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方便造影劑排出。同時遵醫囑做好膀胱沖洗以及尿道口消毒工作,對出入量進行嚴格記錄,觀察尿液顏色。
2.5 肺部并發癥癥狀及其護理。護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維護病房空氣流通,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流程對患者病房進行消毒隔離。同時患者術后需要及時予以腸內營養支持,降低誤吸發生率。既往報道中顯示,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咽喉部誤吸、反流是導致咽喉部位細菌定植的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影響因素,護理過程中需要予以高度重視。日常護理中應當抬高床頭30°,降低口咽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可能性,避免胃液反流問題產生,達到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的目的。同時,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護理應當提高整體化水平,通過濕化處理的方式確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通暢狀態,視患者實際情況對呼吸機管道進行及時更換,頻率不超過1周/次。除此以外,遵醫囑以及藥物敏感性實驗結果對抗生素類藥物進行合理應用,以降低耐藥菌群的產生風險[5]。
2.6 神經功能障礙癥狀及其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在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圍術期注意對患者病情變化的觀測與控制,及時上報醫生異常情況。患者術后恢復期間需要護理人員輔助其進行定時翻身,翻身時注意確保穿刺側肢體保持水平狀態,預防局部屈曲受壓問題。同時,術后嚴格按照30min的間隔時間對穿刺部位進行加壓包扎,期間注意嚴格觀察患者肢體變化情況,關注患者皮膚末梢溫度、感覺等基本情況。視患者恢復情況盡早展開功能鍛煉,正常情況下建議術后3d且患者基礎體征平穩狀態下協助患者進行屈肘以及伸掌鍛煉活動,期間注意對患側肢體功能位保持維持狀態;術后7d,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頻率與運動力度。除此以外,對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耐心且溫和地加強與護理人員的溝通,積極采取心理疏導措施,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情緒,促進治療效果達到滿意狀態。
隨著微創領域技術應用的持續發展,神經介入放射學應用以及介入栓塞治療成為對顱內動脈瘤患者最常見的治療措施,但并發癥的發生會對患者預后產生重要影響,如何予以積極護理干預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成為業內重視課題。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期間,對并發癥的護理干預應當從腦血管痙攣癥狀護理、動脈瘤破裂出血護理、血栓癥狀護理、穿刺部位血腫癥狀護理、肺部并發癥護理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癥狀護理這幾個方面入手。
由此可見,在我國介入醫學技術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針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以微彈簧圈介入治療為主,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具有安全穩定且術后恢復效果好等一系列的優勢。為進一步鞏固微彈簧圈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需要護理人員嘗試對微彈簧圈介入治療術后一系列并發癥進行積極預防與干預,提高圍術期護理干預的針對性以及可靠性,積極識別各類并發癥的發生,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發生,加速患者病情康復與轉歸。
參考文獻
[1] 董敏,徐芳,沈潔.基于循證理念的集束化護理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后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4):102-105.
[2] 藺燦燦,潘亞茹.基于時間理念的目標性護理策略在Hunt-HessⅠ、Ⅱ級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栓塞術后的應用效果探析[J].罕少疾病雜志,2023,30(2):83-84.
[3] 阮婷婷,賈云玲,路夢文.流程優化護理聯合前瞻性護理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20(1):100-104.
[4] 劉曉月,張蒙,付麗麗,等.賦能心理護理對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8):153-154.
[5] 王衛光.流程化護理在改善顱內動脈瘤圍術期患者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3):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