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為訪談節目采訪提供了技術便利,但也對采訪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優化訪談節目的采訪技巧和共情策略,提高訪談節目的社會價值,紀實類訪談節目不僅需要圍繞主題與采訪對象進行有效對話,還需要挖掘背后感人的故事,與外界建立情感聯結,使觀眾產生共情。方法:文章基于共情傳播視角,采用文本分析法,以電視紀實類訪談節目《吾家吾國》為例,將主持人王寧與嘉賓的互動過程和節目鏡頭語言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進一步挖掘該節目的共情策略和訪談技巧。結果:通過描述型文本分析發現,《吾家吾國》通過真情實感、人物故事、渲染氛圍等共情策略使觀眾和節目嘉賓產生共鳴。節目中,主持人王寧隨機應變,通過轉換自身角色的采訪技巧使采訪嘉賓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在把握訪談節奏的同時,拉近了觀眾和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節目的共情效果。結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訪談節目要想真正打動觀眾,運用恰當的共情策略和訪談技巧至關重要。訪談者需要以采訪對象為中心,圍繞主題把握訪談節奏,將采訪對象真實的一面展現給觀眾,從而進一步打通共通的意義空間,使觀眾產生共鳴。
關鍵詞:共情傳播;訪談節目;采訪技巧;" 《吾家吾國》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4
訪談節目采訪實際上是一種共情傳播。所謂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并對此作出反應的能力”[1]。在訪談過程中,主持人提出問題并把控訪談節奏,采訪對象的情緒、言語等無時無刻不牽動觀眾的心弦,節目呈現的畫面、配樂等構成共情場景。訪談節目之所以能打動觀眾,不僅僅在于訪談對象訴說的感人故事,更在于主持人運用卓越的采訪技巧將采訪對象塑造成一個立體多面的人,使其傳達的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故事蘊含的社會價值被觀眾感知。
《吾家吾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點打造的關于“國之大家”的挖掘式紀實采訪節目,2021年9月30日首播便廣受好評,2024年新春假期驚喜回歸,于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新媒體同步播出。《吾家吾國》巧妙運用立體化的敘事手法,以生活化的表達實現人物“軟著陸”,運用場景式觀察多角度剖析采訪對象,從而激發觀眾強烈的思想共鳴,達到共情效果。本文從共情傳播視角出發,對《吾家吾國》展開文本研究,并探索如何提升新聞采訪欄目的訪談技巧。
1 以真情實感共情:主持人的角色轉換
共情主要包括認知共情與情感共情,認知共情是指理解別人的意圖、企圖和信仰等,情感共情則是對他人情感狀態和變化的感知[2]。從理解到感知,人們的共情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美國學者約翰·博爾頓曾強調,共情“并非‘決定’要同他人感同身受,而是‘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3]。因此,在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應圍繞采訪對象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通過傾聽理解采訪對象,形成認知共情,再通過及時回應和引導達到情感共情。
1.1 傾聽者:換位思考,平等尊重
耐心傾聽是產生共情的關鍵,也是訪談節目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采訪者要放下自己的經驗、觀念和喜好,站在受訪者的角度觀察訪談對象的世界,這也是訪談者能否與訪談對象產生共鳴的關鍵因素[4]。通過傾聽,主持人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相關信息,而且可以感知采訪對象的情感,從而引發共情。
此外,平等尊重的態度在采訪中也格外重要。《吾家吾國》是一檔撰寫“中國國家影像人物志”的訪談節目,采訪對象都是與我國黨史、國史及歷史事件密切相關并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且大多年逾90,如百歲翻譯家楊苡、95歲天文學泰斗葉叔華等。在傾聽中換位思考,展現平等尊重的態度是產生共情必不可少的要素。主持人王寧在第一次見到采訪對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常沙娜時,表示想要幫常沙娜教授拿包,常沙娜教授卻解釋自己做過乳腺癌手術,習慣背包,王寧隨機表示“那就按您的習慣來”。這一舉動足以體現主持人王寧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其既尊重了采訪對象的個人習慣,又沒有過分關注采訪對象的身體病痛。
1.2 共鳴者:及時回應,引發共鳴
在采訪過程中,及時回應采訪對象的言語和表現是產生共情的要點。而是否給予采訪對象恰當、及時的回應,也是檢驗主持人或采訪者是否產生共情的重要標準。在《吾家吾國》中,主持人王寧總是能敏銳捕捉到嘉賓細微的情感變化,無論是欣喜還是哀傷,都能通過適時的點頭、眼神交流或溫暖的言語作出回應。這種即時且深入的回應,不僅讓嘉賓感受到了被理解和被尊重,也極大地促進了訪談的深入和情感的交流。
在訪談節目中,表示共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主持人可以通過語言上的追問或感嘆來表示對采訪對象言語或表達的關注和理解。例如,在《吾家吾國》節目中,主持人王寧在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時,劉大響院士介紹接觸的第一架飛機殲-7的特點和性能,王寧首先使用“嗯”“哦”等口語詞表示認同和感嘆,隨后追問“那就是說這架飛機開啟了您與發動機之間的感情”。這一回應不僅可以表達對采訪對象話語的捕捉和尊重,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發共鳴,進而產生共情。二是主持人可以通過神態、動作等表現情緒的變化,如通過點頭、皺眉,甚至與采訪者一同流淚等體現共情。
1.3 引導者:掌握節奏,理性引導
采訪者在采訪過程中,不僅要感受采訪對象的情緒,與采訪對象產生共情,還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理性,不可執著于某一件事和某一個話題。正如黃銳慶所說,訪談者應“體驗當事人的憤怒、恐懼與慌亂,仿佛它們成了你自身的情感,但請明確,這些并非你真實的憤怒、恐懼和慌亂,而是你對其深刻的理解和共鳴”[5]。在采訪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訪談節奏,合理引導采訪對象,挖掘采訪對象內心的真實感受,但不能被其情緒裹挾,應時刻保持清醒。此外,采訪者在提問時,要注意技巧[6]。在《吾家吾國》采訪“八一勛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這一期,錢七虎談到自己出生那年恰逢淞滬會戰,并描述了當時全國滿目瘡痍的慘烈場景,此時的對話有些偏離主題。主持人王寧先是以點頭和皺眉表示理解和認同,緊接著提問“但是當時您還小,怎么記得這樣的場景呢”,錢老便暢談自己的童年故事,強調小時候的經歷奠定了他報效祖國的決心。這個問題不僅表現出主持人對采訪對象話語和經歷的共情,又把握了采訪節奏,將話題引到采訪對象本身,使節目始終圍繞嘉賓,不脫離軌道。
2 以人物故事共情:背后故事的挖掘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傳統媒體在節目形態、渠道等方面不斷創新發展,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訪談節目也不再局限于在傳統媒體上傳播,也不再僅是一檔娛樂節目。采訪者要盡可能多地獲取主題信息,將其作為切入口講好故事;同時要對話題內容展開適當的關聯和延伸,繼而引發觀眾共情,提高傳播價值。
2.1 縱向延伸經歷弧線,橫向聯系故事背景
人物與故事是構成電視紀實類訪談節目的兩大要素,展現人物背后的深層次故事則是訪談節目的亮點。《吾家吾國》邀請的嘉賓大多年齡較大,作為我國各領域的先驅者甚至開拓者,他們中的很多人曾遠渡重洋、走南闖北。《吾家吾國》將重點聚焦于嘉賓年輕時的刻苦學習、中年時的忘我工作、晚年時的堅守,時空的跨度與交叉使角色形象更加鮮活,也讓人物背后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在《吾家吾國》中,以國為核心的內容線索貫穿始終,既有國家富強的宏大敘事,也有個人夢想的小切口呈現。在第一期節目中,主持人王寧拜訪兩院院士陸元九的家,通過深入交談,挖掘陸老背后從個人夢想到國家富強的偉大故事。在采訪中,陸老稱他小時候在美國生活時,就對航空、飛行、飛機制造等領域產生了興趣。他也有過出國留學、創業的經歷,在多年的工作中,他總結了一套自己的飛行經驗,并用行動踐行自己當年許下的諾言,“上天的東西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一百分才及格”這句格言是陸老“較真”性格的真實體現。時空的交錯與跨越,讓人物變得立體和豐滿,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以人物為主體的電視紀實類訪談節目,通常也圍繞特定的情境展開,讓觀眾有一種在閱讀一本精彩小說的感覺[7]。《吾家吾國》在展現嘉賓背后的故事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采用順敘、插敘、倒敘等不同的敘事方式,將重點放在嘉賓生活中的關鍵節點上,講述精彩的故事,塑造生動的角色,讓節目具有更強的可視性。
2.2 巧用人物特性,捕捉“人之常情”
如同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形式,不同的電視節目也有獨特的基調與風格。《吾家吾國》中的采訪對象都為國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他們大多強調“并沒有感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做了該做的事”。《吾家吾國》從最平凡的生活出發,尋找最常見的話題,擴寬共通的意義空間,使采訪對象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映照出了他們心靈深處的詩情畫意。
《吾家吾國》摒棄了傳統文化節目“高大上”的傳播路徑,舍去高深晦澀的專業詞,以平實通俗的話語講述經典文化、傳統知識和當代故事,用一個個生動有趣、親切感人、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將觀眾帶入這些文化大家的人生經歷和心靈世界。節目讓嘉賓闡述自己對國與家、愛與恨、情與理等問題的思考,展現出這些老者身上特殊的充滿詩性的美與光輝,從而讓人們忘卻日復一日庸常生活的瑣碎與疲憊,心靈與精神隨之躍升到更為純粹和崇高的境界。
3 以渲染氛圍共情:多元視聽元素的運用
除了主持人卓越的采訪技巧,訪談節目的共情氛圍渲染對共情的產生也極為重要。從形式上看,訪談節目中所有能用來表達思想的視聽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運用視聽手段營造出來的視聽氛圍,不僅能夠渲染節目氛圍,還可以提升節目的共情濃度。在視聽元素運用方面,《吾家吾國》主要通過畫面、聲音、言語來營造共情氛圍。
3.1 畫面:契合主題的色彩搭配
顏色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其是一種可以烘托氣氛、表達人物內心情緒的視覺元素。約翰內斯·伊頓認為最細微的特征是解釋主觀色彩的關鍵,而最基本的因素是“微妙的氛圍氣”[8]。一般來講,人在面對各種顏色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情感感應,而這種情感感應常常能夠影響人的情緒和想法[9]。訪談節目畫面中呈現出的恰當的色彩搭配,不僅契合主題,而且可以營造共情氛圍,使觀眾產生共情。
在《吾家吾國》節目中,畫面色彩的運用會根據采訪對象和采訪主題的變更而不斷改變。例如在采訪植物生理學家匡廷云教授時,由于匡教授常年致力于光合作用的研究,因此節目通過拍攝樹木等綠色靜物來營造綠色畫面,從而與節目主題調性相匹配;而在采訪參與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經典建筑設計的著名美術學家常沙娜時,畫面則使用大面積的紅色和金色。契合主題的色彩搭配無疑更刺激觀眾的感官,能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進而產生共情。
3.2 聲音:滲透感情的配樂
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視聽語言,其通過音響、節奏和旋律的變化來表達特定的情感。在訪談類節目中,運用配樂能增強情緒的連貫性,使整個節目的銜接更加完美。但配樂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和整個節目的氣氛相符。如果背景音樂過多,則會分散嘉賓在節目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只有恰當地運用音樂,才能豐富主持人的表達內容,使主持人的情感表達更準確、更完美。
在訪談類節目中,背景音樂只有與嘉賓當下所表達的情感相吻合,才能使觀眾產生共情。在《吾家吾國》節目中,配樂大多搭配主持人王寧的解說詞,并且隨著解說詞的內容不斷變化。在2021年9月30日首集播出的以兩院院士陸元九為嘉賓的節目中,主持人王寧在剛開始介紹陸元九教授的成就以及“較真”性格時,配樂輕松歡快,隨后解釋陸元九教授之所以變成“較真”的人,是因為1996年2月14日陸元九教授負責的長征三號乙出現重大事故,配樂也隨之變得急促悲壯起來。音樂的整體基調和情感內涵與節目整體基調一致,并將視頻中的情緒無限延伸,觸動觀眾的心弦。
3.3 言語:真情雋永的解說詞
在訪談節目中,解說詞與訪談內容是互補的,其不僅是對訪談內容的補充解釋,也是對訪談內容的深入剖析。一方面,作為補充,解說詞可以補充人物故事的時代背景、采訪嘉賓的生平經歷等,進而填充故事細節,為觀眾產生共情做鋪墊;另一方面,通過解說詞深入剖析訪談內容,也可以進一步升華主旨,進而使觀眾產生共情,傳達節目背后深層次的社會意義。
解說詞無疑是《吾家吾國》節目運用的重要共情策略之一。在2022年10月1日播出的以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錢七虎為嘉賓的節目中,談到錢七虎院士出生那年恰逢淞滬會戰時,通過解說詞補充錢七虎的家庭背景,講述亂世下錢七虎三個兄妹先后夭折的經歷,這無疑使觀眾加深了對錢七虎院士的了解,為共情打下了基礎。《吾家吾國》的嘉賓和采訪對象大多是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因此在采訪過程中難免聊到一些專業術語,這時搭配恰當的解說詞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采訪對象的精神品質及當時的情感。例如在采訪錢七虎院士時,解說詞解釋了防護工程的重要性,“防護是最后一道防線,必須絕對安全”,從而使觀眾對錢七虎院士的品質和堅守產生共鳴。此外,解說詞可以對采訪對象的話語進行總結,進而點明主旨,升華主題,傳達節目的社會價值。
4 結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共情策略的運用不斷擴展和延伸。在上古時代,人們之間的交往主要局限在小族和部族之間,所以共情主要局限在血緣上;農耕社會,書寫的產生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從而使具有共同信念的群體中的同情心得到普及;工業革命時期,隨著“民族—國家”概念的產生,共情在國家、民族層次上得以顯現。當前,得益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共情拓展到全社會以及后人類時代。但只有深入采訪對象的生活和工作,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做到以情感人,采訪才能打動人心、貼近生活。
參考文獻:
[1] 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5):59-76,127.
[2] 岳俐君.共情理論在人物采訪中的應用探析[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21.
[3] 弗朗斯·德瓦爾.共情時代:一種機制讓“我”成為“我們”[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84.
[4] 苗陽.談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能力特質[J].新聞世界,2013(9):83-84.
[5] 黃銳慶.共情在新聞采訪中的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5,6(23):52.
[6] 李賀.淺談新聞采訪技巧在基層采訪中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9(2):83-84.
[7] 朱潔.電視紀實訪談類節目的藝術特征與創作啟示:以《吾家吾國》為例[J].電視研究,2022(11):89-91.
[8] 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色彩的主觀經驗與客觀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23.
[9] 高軍軍.張藝謀電影中色彩運用的美學探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作者簡介:賈璇翊 (2000—) ,女,研究方向:文化傳播與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