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文章研究攝像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探析兩者融合的重要性與具體實踐,以推動更多具有藝術性的攝像作品誕生。方法:文章分析攝像技術和藝術要素,闡述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優勢,進而通過探析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實踐明確融合效果。結果:攝像中可利用穩鏡頭、移動鏡頭、合理構圖、曝光正確、色彩還原等手段和方法凸顯攝像主體,同時通過合理融入藝術元素,如豐富的光線、多元的構圖等,彰顯細節,更好地展現畫面的情景、細節蘊含的情緒等,使攝像作品更具藝術性和可觀賞性。結論:要想攝像技術與藝術實現更好的融合,不僅需要大膽應用藝術元素,還需要攝像人員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藝術修養,如此才能促進攝像藝術發展,展現攝像作品靈魂。
關鍵詞:攝像技術;藝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3
0 前言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電子產品層出不窮,尤其是攝像產品的質量迅速提升,人們對攝像技術有了更高要求。但是單一的攝像技術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只有將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才能保證作品更加美觀、更具觀賞性,并凸顯作品的藝術性。文章對攝像技術和藝術要素進行分析,以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優勢為切入點進行探索,對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的體現進行重點論述,實現攝像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保證攝像作品高質量輸出。
1 攝像技術和藝術要素分析
攝影技術涉及相機的選擇、快門速度、光圈大小等,而藝術要素則包括形狀、線條、比例、色彩等因素。將攝像技術與藝術要素相融合,能夠更好地展現作品的造型設計,使作品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1]。
1.1 攝像技術要素
攝像技術通常包括較多的要素,如穩鏡頭、移動鏡頭、合理構圖、曝光正確、色彩還原等,合理組織這些要素能客觀反映被拍攝的物品。
1.2 攝像藝術要素
攝像藝術主要表現為突破平面造型,營造立體的藝術空間,這樣既能展示作品的立體性,還能讓人們有效感知物體大小、線條及影調。此外,取景變化也是重要的攝像藝術要素,將不需要的景去掉,重點突出攝像主體,如大型集會攝像中,對地面、天空、人群等進行拍攝,能更好地凸顯攝像主體及細節。攝像人員須結合畫面,凸顯拍攝主題,有效敘述畫面反映的故事情節,以展現人物的情緒、神態、動作和景物的變化、形態等,使觀賞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2 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優勢
完美的攝像作品既要專業攝像技術的支撐,又要體現藝術美感。為推動攝像與藝術的深度融合,須深刻分析和研究兩者融合的優勢。
2.1 能促使作品構圖更科學
攝像技術和藝術的融合有助于保障攝像構圖的科學性。須對構圖有深入的了解,如此才能在攝像作品中更好地展現靜止物體的藝術性。結合特定的構圖方式,展現不同景物的特征,實現景物藝術美的營造,使拍攝布局更合理。
2.2 能更好地捕捉光影和角度
作品拍攝過程中須控制拍攝的角度及高度,需要利用不同的光影、距離、上下角度、透視景深等,使作品更具藝術性。攝像人員既需要具備扎實的攝像技術功底,還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攝像作品的藝術性。
2.3 能夠使攝像作品更加精美
拍攝結束后還需要對作品進行后期加工,有效凸顯作品的藝術性。因此,攝像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如此才能確保攝像作品更加精美。
3 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實踐
3.1 攝像構圖靜態藝術
構圖作為攝像技術的重要內容,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均有涉及,須重視攝像構圖的靜態藝術。
3.1.1 明確主體
拍攝過程中須保證構圖的科學性。準確處理主要人物、物體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確保主次分明。拍攝通常包括遠景、中景、近景,要確保人物或者景物處于攝像畫面的重要位置。一般情況下,凸顯主體有兩種方法。第一種為直接展現,即在中心處給予主體最大的面積、最佳的照明,確保攝像主體得以突出[2]。第二種為間接表達,即利用周圍物體、環境或者氛圍,襯托與強調攝像主體。一般情況下,攝像機需要拍攝主體的重要部位,非主體部分則可適當虛化與弱化,這樣能使拍攝畫面更加清晰,重點突出。除了需要明確拍攝主體外,還需要關注背景與前景,比如一些環境中不能存在遮擋物,背景應簡單。在夜間拍攝時不能直接以鏡頭照射被拍攝對象。
3.1.2 多元構圖方法
攝像需要綜合考慮觀者視覺習慣、被拍攝主體(如景色)、布局規則等,而最能彰顯攝像藝術性且能兼顧此三者的方式是應用多元構圖,這樣能夠提升攝像作品的藝術水平。第一,三角形構圖。此種攝像構圖方法具有穩定性好、靈活性強的優點。第二,“井”字形構圖,即九宮格。“井”字形構圖與黃金分割線類似,此種構圖方法需要保證被拍攝主體處于中心位置,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證視覺效果,突出主體,保證畫面整體的平衡性。第三,“L”形構圖,利用形狀類似“L”的線條以及色塊等突出主體,增強畫面的趣味性。第四,“S”形構圖。此種構圖方法具有豐富變化,選擇這種構圖方式,能突出攝像作品的流暢性及生動性,使攝像作品更具美感。利用“S”形的頂端部位,拓寬視野范圍[3]。一般此種構圖多應用在河流或者曲徑攝像中,整體藝術效果明顯。第五,“C”形構圖,此種構圖方式一般在水面攝像環境中使用較多,其中常以湖泊、海洋、河流等具有弧形特點的景物作為拍攝主體,“C”形構圖能增強畫面的流動性,使畫面柔和,充滿生機。第六,圓形構圖。此種構圖通常具有閉合性,通常應用在不需要過多強調主體的攝像中。
3.1.3 活用線條
在攝影中,活用線條作為一種具有較強表現力的攝影技巧,能凸顯攝影主體和區分明暗,帶來巨大反差。橫線向兩邊延伸,拍攝大地、湖泊、草原、海洋等景物時可以活用橫線,營造廣闊的意境。豎線則水平延展,能充分展現出挺拔、剛直的視覺效果,常用于拍攝高聳的大廈、參天的古樹。傾斜的線條具有極強的動感[4],如巴塞羅那奧運預告片的拍攝就充分應用了斜線條。
3.2 攝像構圖動態藝術
構圖的動態化是攝像技術和藝術融合的關鍵,其以靜態構圖為基礎,突出主景、伴景、畫面的均衡性。通常情況下,攝像動態構圖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以下部分。
3.2.1 運動的狀態
在相機位置以及鏡頭不動的情況下,通過圖像移動,營造視覺效果,能真實有效地反映外界事物。在攝像過程中,由于必須充分考慮被攝物體的運動情況,因此要捕捉運動的狀態。例如,工人的活動、汽車的飛馳、隊伍的行進、水波的波動、雪花的飄落、瀑布的傾瀉(見圖1)等。由于攝像時存在固定的背景,因此需要保證其始終完整出現在鏡頭中,以更好地體現物體的運動軌跡。
3.2.2 鏡頭的移動
在攝像過程中,需要將鏡頭對準主角,而后將鏡頭推出去,保證動作干凈利索,一氣呵成。為此,需要控制好拍攝時間間隔,如時間間隔過長則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在搖晃鏡頭過程中,須注重景別,遠景和搖晃的鏡頭能夠保證畫面的宏闊,在合適的距離搖晃鏡頭,能強調人物。鏡頭搖晃的具體路徑則需要結合主體、畫面線條等具體設計,強調鏡頭的運動軌跡,使畫面更加唯美[5]。
3.2.3 綜合性構圖
綜合性構圖能使拍攝的畫面更具內涵和想象力。鏡頭隨著拍攝對象進行有效運動,對象處于畫面的焦點。以《望長城》為例,為了展現邊寨的寂寞深遠,應用綜合性構圖,畫面中出現夜空、小屋、燈火等,強化了整體視覺效果,營造了特定的氛圍,實現了攝像技術和藝術的完美融合。
3.3 善于利用光線
攝影技術與藝術融合,需要通過光線、構圖、色彩等因素,為作品賦予獨特的表現力。光線是攝影的靈魂,其能夠改變作品的氛圍和傳達的情緒。攝像人員可利用光線的明暗變化創造出獨特的陰影效果,使作品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還可通過構圖和色彩的運用來強調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表達。光線在攝像技術和藝術融合中占有關鍵地位,攝像人員可以借助光線進行多種造型創造和情感表達。以紀實攝像為例,拍攝現場往往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這就需要攝像人員善于利用光線,以營造出多種氛圍情景,進而展現攝像主體,確保作品具有藝術效果。
3.4 善于使用影調
攝像過程中,善于使用影調的攝像人員,往往能夠科學搭配結構、色彩、光線,有效提升攝像作品藝術水平。例如,注重色調的明暗,使攝像作品更具藝術性,表達更豐富的情感,增強其趣味性,實現攝像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4 結語
攝像技術和藝術融合是當前攝像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對攝像人員的素質能力,尤其是對攝像藝術的把握等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文章對攝像技術和藝術要素進行分析,并對攝像技術和藝術融合的重要性及具體實踐進行研究,發現攝像技術與藝術融合能夠豐富作品情感,使其具有藝術觀賞性。因此,攝像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學習和積累藝術知識,學會借鑒其他領域作品的優秀藝術元素,以提高自身攝像水平和增強作品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張雨翔.分析影視制作技術與攝影藝術研究[J].藝術品鑒,2022(35):125-128.
[2] 李宏興.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攝像藝術與技術要點分析[J].記者搖籃,2021(7):162-163.
[3] 王啟南.電視攝像技術中的畫面構圖藝術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2):200-202.
[4] 陳澤泉.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攝影攝像技術專業育人途徑探索:以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02-104.
[5] 馬修·蘭普利,孟凡君,盧幸妮.論藝術、美學和生物學融合研究中的問題與多元文化取向[J].浙江社會科學,2023(7):128-133,160-161.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江蘇省政府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江蘇地區文博展館中百年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及其展陳空間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YSB009
作者簡介:朱曉寒 (2005—) ,女,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胡琳 (1977—) ,女,工藝美術師,戰略規劃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美術學、藝術設計、博物館學、城鄉發展與建設設計與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