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王家大院恒貞堡作為中國傳統合院式民居的瑰寶,不僅規模宏大、設計精巧、裝飾秀美,而且在空間設計層面也汲取了合院民居的精髓,觀者在恒貞堡中游覽時,能充分感受到其蘊含的空間藝術。文章探究該建筑群院落空間產生的豐富藝術效果,旨在為院落空間設計提供思路與策略。方法:文章以格式塔(Gestalt)空間認知理論及柯林羅(Colin Rowe)提出的透明性理論為基礎,以院落空間之間的連接方式為切入點,排除了建筑群落中復雜的裝飾細部,從視覺認知和行進認知兩個層面出發,對該建筑群中因建筑單元不同連接方式所帶來的多重復合空間進行分析,并對其原型進行提取。結果:通過對空間原型的提取,發現恒貞堡中空間藝術效果較強的院落布局更加符合透明性理論所提出的“深空間”和“層化空間”。結論:在當今建筑設計中,尤其是在傳統合院式建筑設計中,應更加注重“深空間”和“層化空間”的塑造,應對空間的進深、層次等進行較為明顯的刻畫,在層次刻畫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建筑單體形式、裝飾等細部刻畫,以取得良好的空間藝術效果。
關鍵詞:恒貞堡;院落空間;藝術效果;認知體驗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03
0 引言
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坐落著晉商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群,以“九溝八堡十八巷”而聞名。其中“八堡”之一的恒貞堡(因由靜升王氏族人興建及居住,又稱王家大院)(見圖1)不僅傳承了山西地區民居院落的恢宏氣勢、精巧設計和富麗裝飾,更因其統一的布局規劃、嚴整的院落形制、豐富的空間感知獲得了“華夏民居第一宅”的美譽,引起了諸多研究者的關注。既有關于傳統院落空間的研究往往立足于對單棟居所院落空間及特征的寫實性描述,或是對院落單元輪廓、比例進行比較分析,或是以圍合要素為切入點提取院落空間原型,缺少從建筑學視角出發的、對院落空間形態及空間藝術展開的研究。
1 視覺認知:復合院落的空間藝術解讀
“王家大院包括幾十座院落,規模很大。這么多的院落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千篇一律,同時又千變萬化,而且仍有鮮明的地方風格特色可尋。”[1]恒貞堡千變萬化的院落組合產生了極強的空間藝術效果。本文基于透明性及格式塔(完形)相關理論,對恒貞堡院落空間藝術進行解讀。透明性理論是柯林·羅(Colin Rowe)在西格弗里德·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喬治·凱普斯(Gyorgy Kepes)等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現代空間原理,其轉譯了凱普斯用于視覺藝術研究的透明性內涵,主張“摒除個別作品特殊性和個人化,直接提煉出可移植的、可評估的見解和方法”[2]。透明性理論是一種分析建筑空間的方法,提供了對現代建筑的嶄新解讀[3]。而格式塔空間認知理論則有助于在透明性理論基礎上進一步解析恒貞堡的空間藝術效果。在恒貞堡院落中,由于各個建筑相互遮擋,觀者在通過視覺感知空間整體時,會對看不到的建筑的“殘缺”部分進行想象,這種想象基于人的“完形心理”。所謂“完形心理”指的是對于客觀事物,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認識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印象,這便是每個人心目中的“格式塔(完形)”[4]。
透明性理論作為空間認知的普遍原理,不僅適用于對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藝術的分析,也適用于對中國傳統院落空間的藝術性分析。該理論提出了“淺空間”“深空間”“層化空間”的概念。其中,“淺空間”是一種明確的、單一景深層次的空間,多個“淺空間”并置時,各自仍完全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并相互遮擋,形成對空間的單一閱讀。而“深空間”由多個空間聯合而成,各個空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連通,在連通處視覺感知中,空間圍合要素(邊界抑或空間中的構件)及其歸屬處于不確定的狀態,是具有清晰景深的“層化空間”。相對于“淺空間”的清晰和單一,“層化空間”可以被視為一種模糊的、多層次的深景深空間,人們在其中可以對院落空間進行多重閱讀(見圖2、圖3)。
在恒貞堡中,觀者處在某個復合院落空間,視線穿過院落邊界上的洞口延續至相鄰合院空間,感知視野內不同空間位置的建筑要素,并通過“完形心理”來幫助實現對院落空間的認知。此時,觀者不僅可以感知到自身所處的院落空間,而且可以清晰感知相鄰的院落空間,感知到相互連通所形成的具有多層深度的復合院落空間,即具有層化屬性的“深空間”(見圖4)。與之相對,在封閉的院落空間,觀者感知到的則是不具有景深的“淺空間”(見圖5)。在排除建筑細部的情況下,“深空間”所帶來的空間藝術效果明顯優于“淺空間”。
就恒貞堡中的“深空間”而言,其構成方式不盡相同,僅恒貞堡二甲東區域就存在三種不同的“深空間”(見圖6)。這種差異進一步豐富了恒貞堡院落的整體空間藝術效果。
2 行進認知:院落序列的空間藝術解讀
前文分析了觀者在恒貞堡中的靜態視覺認知,但由于觀者在游覽時是不斷行進的,不同于前文所研究的靜態視角,其在行進過程中對合院空間的認知是連續性的。在視覺認知的基礎上,觀者依照院落序列自外向內,將其對院落空間的靜態認知片段疊加,借助“完形心理”,最終形成對院落空間的感受。在此過程中,院落序列決定了認知片段的順序與連續性,對空間感受有很大影響。因此,觀者感知到的空間藝術效果還來源于院落的序列組織。受中國傳統合院民居文化影響,恒貞堡各院存在并置的兩類序列,分別為從平面上分析得出的布局序列,以及實際的觀者行進序列。兩類序列雖屬同源,但從不同角度對觀者動態的行進認知產生了影響。
就布局序列而言,得益于總體規劃的建造模式,恒貞堡各院均為尺度一致的方形院落,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外向空間逐漸轉為私密空間。院落布局均受中軸的影響,但具體序列有所不同。部分院落因族中有入仕者并取得一定成就,具有官式建筑特征,整體序列偏向中軸,對稱特征明顯;而其他院落則保持了合院民居的巽位入院、入口甬道連接各院、合院自成軸線等特點,院落序列主要受功能的影響,偏離中軸,大部分合院有多條連接路徑,作為連接體的圍合結構種類,尺度也各不相同(見圖7)。
實際的行進序列與布局序列不盡相同。不同于西方現代建筑強調的“空間漫步”理念,中國傳統院落的行進流線受到禮制的嚴格限制,不同地位的人在院落中的流線皆不相同。例如,“中門”一般只為院落主人而開,下人需從右側小徑繞至后院,遇到婚喪、科舉等家族重大事件,中門始開;垂花門、儀門也是如此。因此,恒貞堡各院實際存在并置的兩類序列,分別為從平面上分析得出的布局序列,以及實際的觀者行進序列(見圖8)。這種基于禮制所產生的兩種并置的空間序列進一步提升了院落空間的豐富程度,使人在游覽時能夠根據不同的展覽流線,從不同的角度對恒貞堡建筑群落中存在的不同“深空間”或“層化空間”進行感知,在豐富的空間中感知到空間藝術的存在。
3 結語
囿于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恒貞堡在建造之時進行了嚴整的形制限定,這使得各院落空間形態相似度頗高,觀者對空間的認知也趨向一致。然而通過對合院空間進行提取重構,同時進行視覺認知與行進認知兩個層面的分析,發現各院落在合院空間關系與院落序列兩個空間層面有一定的區別,院落形態在深層次的因素下發生了改變,從而產生了諸多不同的“深空間”和“層化空間”,在這種空間以及院落中存在的不同流線的基礎上,恒貞堡建筑群產生了豐富的空間藝術效果。
因此,在當今建筑設計中,尤其是在傳統合院式建筑設計中,應注重“深空間”和“層化空間”的塑造,對空間的進深、層次進行較為明顯的刻畫,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建筑單體形式、裝飾等細部刻畫,以取得良好的空間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 鄭孝燮.山西靈石王家大院古民居:“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國寶、人類之寶[J].城市發展研究,1999(2):27-30.
[2] 柯林·羅,羅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7.
[3] 陳凱茵.以“透明性”分析方法分析拙政園的空間層次[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3:1.
[4] 丁峰,吳衛.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研究之小議殘缺之美[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0(4):36-37.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太行古道典型傳統聚落形態及生態適應性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51878392
作者簡介:陳士偉 (1997—),男,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何潤澤 (1998—),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