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舊課標相比,新課標中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要求不只是文字的變化,而是蘊含著育人觀、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觀的變化和升華。所以,貫徹新課標的前提是更新、升級教師大腦中一些固有的教育觀念。否則,教師用固有的概念和思維理解新課標時就會難以理解或產生誤解。教師能否重構觀念并切實理解這些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要求的內涵和意蘊,深刻影響著現實中的教育教學行為。要改變觀念,準確領會新課標理念,教師除了聽課堂觀摩課、講座與報告,離不開必要的專業閱讀。
閱讀專業書籍,教師不能采取隨意瀏覽的消遣性閱讀方式,也不應采取這里看一點、那里讀一些的碎片化閱讀方式,而是要進行研究性質的專業閱讀。學校和教師需要共同發力。具體而言,學校可以組建教師讀書會,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組織教師共讀、討論和對話,或者將閱讀融入教研活動。教師可以借助便捷的網絡,突破物理時空的限制和身邊教育資源匱乏的局限性,加入“新教育教師讀書會”這樣的在線閱讀共同體,在更廣闊的層面上與“尺碼相同的人”一起研讀。
閱讀專業書籍,教師首先要堅信自己有讀懂理論書籍的能力,起初理解不了,不是自己理解力弱,而是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當沉浸閱讀的時間久,書籍讀得多的時候,那些看似模糊的概念就會逐漸清晰,那些零散的概念也會逐漸聯系起來。教師閱讀有難度的書籍時要克服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態,讓閱讀慢下來,用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來“啃讀”、批注一本書。這樣的閱讀雖然慢,但讀一頁就有一頁的收獲,讀一章就有一章的價值,讀完之后,知識才能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也才能對日常教育教學有根本性的提升。而片面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表面看似乎讀了不少,但真正吸收的并不多,也就難以遷移到工作中。教師采用這種慢下來的“啃讀”,除了學習新知識,還能在閱讀同類書籍時提高效率。
教師開展專業閱讀,要盡量借助專家的導讀和解讀。專家因為長期浸潤在這一領域,擁有豐富、廣博的知識,他們通曉書籍的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和重點與難點。專家的解讀能夠讓教師在較短的時間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就閱讀而言,最好的“導讀專家”是書的作者,其次是相關領域的學者。搜索、查找到這些與書籍相關的文章和講座,對教師理解專業書籍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是教師以較少的時間和經濟支出來增進知識、增長智慧的不二選擇,也是教師從“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的必由之路。某種程度而言,誰在專業閱讀上下功夫,誰就在此輪新課改的新征程占據了領先的位置,也才能走得更扎實、更長遠。
作者簡介:郝曉東,高等教育學博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理事,新教育網絡教師學習中心執行主任,中國教育報2017年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出版專著《給青年教師的40封信》《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未來教師》《教師成長力》等。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報刊發表文章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