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靈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以必修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例,深入探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背景、過程、意義以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通過回顧歷史,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并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定“四個自信”,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史實,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歷史材料、觀看紀錄片、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教學難點: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影響,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領導地位。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歷史時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要開啟新的一課,但在這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一些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了百年的創業史。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階段,那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悲愴歷程。請大家先觀看一段紀錄片(播放《復興之路》片段),來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氣息。
教師:紀錄片看完了,相信大家對近代中國的困境有了更直觀的感受。現在,請大家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你們對當時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并說說中國處于怎樣的境地。
學生1:老師,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近代中國的經濟非常落后,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方式也很原始。與此同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經濟飛速發展。
學生2:政治上,中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損害,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同期的西方國家則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政治上也更加民主和進步。
學生3:文化上,中國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傳統文化受到質疑和挑戰,西方文化大量涌入。這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和探索新的思想。
(二)感受近代困境,探尋社會矛盾
教師:很好,同學們對近代中國的困境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那么,面對如此復雜的社會矛盾,你們認為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要解決這些矛盾,我們又需要完成哪些歷史任務?
學生1:老師,我認為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我們必須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學生2:對,只有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我們才能進一步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是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教師:非常好,同學們對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有了初步認識。那么,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和發生的。請大家繼續保持思考和探索的熱情,我們一起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示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圖片素材)
教師:同學們,這些圖片記錄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請大家仔細觀察和思考,這些事件和人物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他們又是如何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的?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思考并討論。)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它不僅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還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
(三)剖析歷史任務,理解革命背景
教師:現在,請大家翻開教材第21頁,我們一起來看“探究與分享”部分,請同學們閱讀這部分內容,并嘗試找出這些斗爭的實例,然后按照它們的階級屬性進行分類。
學生1:農民階級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發動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發動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這些可以算作近代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斗爭。
學生2:對,我也同意這個分類。這些斗爭雖然是由不同的階級發動的,但它們的目的都是拯救國家于危亡之中。
教師:很好,同學們找得很準確。這些斗爭確實是近代中國人民為了拯救國家而進行的努力。那么,為什么這些斗爭最終都失敗了呢?它們的失敗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學生再次陷入沉思,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從領導階級、斗爭目標及其階級局限性等角度來分析這些救亡圖存探索失敗的原因。同時,也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連當時看似先進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都行不通呢?
學生3:這些救亡圖存斗爭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領導階級的局限性,如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都缺乏先進的理論和科學的指導;另一方面是斗爭目標的局限性,如洋務運動只是單純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沒有觸及封建制度的根本。
學生4:我也同意這個觀點。另外,我還想補充一點,那就是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也決定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兩大敵人。而資本主義道路并不能徹底解決這兩個問題。
教師:同學們分析得很透徹。確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描述歷史圖片,感受革命激情
教師:同學們,當我們回望那段黑暗的歷史,中國人民在無數次的探索和嘗試中尋找著救國之路。而俄國的十月革命,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希望的曙光。它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行之路。現在,請大家仔細觀看這三幅歷史性的圖片。(展示《新青年》雜志封面、五四運動照片、上海中共一大會址)
教師:這些圖片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詳細描述這三幅圖片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主要事件。
學生1: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通過《新青年》雜志傳播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為后來的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學生2:第二幅圖片是五四運動的現場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高舉著標語,喊著口號,正在進行示威游行。
學生3:第三幅圖片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在這里,來自全國各地的共產黨員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商討中國的革命大計。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五)分析領導階級,理解革命性質
教師:同學們的描述非常生動,讓我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時代。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階級的覺醒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條件。正是這些條件的成熟,使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得以發生并取得勝利。接下來,我們來看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的一段話。請大家仔細閱讀并思考:在這些階級中,哪一個是領導階級?這個領導階級應該如何處理與其他階級的關系?為什么這樣處理?
學生1:我認為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因為無產階級受壓迫最深,革命性最強,只有它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學生2:無產階級在處理與其他階級的關系時,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壯大自己,為革命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教師:同學們的分析非常到位。確實,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需要正確處理與其他階級的關系。只有分清敵我、團結朋友,才能為革命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這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回顧我們在“悲愴的歷程”中討論的內容,各階級在探索救亡圖存道路時都遭遇了失敗。那么,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之前的探索相比,有何不同呢?請大家思考并歸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
學生3:我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場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它與之前的探索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領導階級和革命目標的不同。
學生4:之前的探索都是由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領導的,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此外,之前的探索主要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或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是為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六)觀看開國大典,撰寫時事短評
教師:同學們歸納得非常準確。確實,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之前的探索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一場全新的革命,為中國帶來了真正的希望和變革。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最后,讓我們一起觀看開國大典相關的視頻短片,共同見證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播放視頻)
教師:假設你是某國際時報的記者,在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你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請你從理論、實踐、國內、國際等角度撰寫一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事短評。
學生:今日,我有幸親眼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是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的偉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僅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從國內角度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國際角度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為世界歷史進程帶來了新的希望。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教師(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刻理解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深遠影響。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破了舊世界,建立了新中國。讓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回顧歷史、分析材料、觀看紀錄片、討論交流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深遠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認真思考并回答問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背景、過程和意義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同時,通過觀看紀錄片和討論交流,學生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領導地位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然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由于時間限制,部分教學內容沒有深入展開,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理解不夠深刻。其次,在討論交流環節,部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未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針對這些問題,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優化課堂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平川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