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華


遼寧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出海通道,扮演著連接東北地區與世界的重要角色,不僅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關鍵節點,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的前沿陣地。遼寧向東南面對日本和韓國,向西北臨近俄羅斯和蒙古,這樣的地理位置為其提供了與亞歐大陸主要經濟體直接交流的優勢。沿著遼寧的漫長海岸線,分布有多個深水良港,如國際知名的大連港,這些港口是區域物流和貿易流通的重要樞紐。在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推動下,遼寧的區位優勢特別明顯,在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發展出沈陽、大連“雙核”區域金融中心。
通過“雙核”區域金融中心的構建,遼寧提升了
兩大城市的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效能,不斷吸引國 內外投資,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流動,最終推動區 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由此,遼寧不僅成為東北的金融 中心,而且成為連接中國與東北亞乃至更廣范圍的重要 金融樞紐。 遼寧發展“雙核”區域金融中心的 重要意義 深化東北亞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 方面,服務遼寧自貿試驗區的提升戰略,助力大連片區 的整合提升和沈陽服務業的擴大開放,幫助遼寧更有效 地融入國際貿易體系。目前,沈陽和大連兩個主要口岸城市均已被納入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試點城市,相關金融服務創新力度不斷加強,尤其是在提升涉外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方面。2023年,遼寧全轄范圍內的涉外企業廣泛利用遠期期權等外匯衍生產品來管理匯率風險,規模達到了60.5億美元。新增匯率避險“首辦戶”數量達到203家,同比增長72%。這不僅表明遼寧自貿試驗區內企業對外匯風險管理的認識在提高,也反映出地方金融機構在支持企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服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優化出口結匯便利服務, 大力服務于沈陽、大連等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建設, 加強遼寧作為東北亞經濟合作樞紐的作用。2023年12 月,大連上線“出口跨境電商直接結算系統”,為該地區內外的電子商務活動提供了更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支持,從而加強了遼寧省在東北亞經濟合作中的核心角色地位。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實現區域內高水平協同。一方面,促進資本的有效配置,服務東北全面振興大局。遼寧的“雙核”金融中心戰略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有效地將資本和資源引導到地區經濟中最需要的領域。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金融創新,支持關鍵產業的發展,同時吸引外部投資,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沈陽、大連區域金融中心的雙核引領作用支持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金融合作和資金流動,緩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沈陽憑借其金融資源豐富、金融基礎設施完善、區域性金融市場活躍等優勢,近可以支持丹東、盤錦等高新區進位升級,遠可以協助東北城市群建設。大連依托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打造了資本、人才和信息集聚的金融生態,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體系的整體效能,有力地支撐了大連及周邊地區的工業、海洋經濟、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的發展,為遼寧省乃至東北地區的經濟振興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金融支持和服務保障。
提升金融創新能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方面,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有利于加強對科技創新領域的資金支持。特別是通過創新科技信貸產品、深化科技信貸服務,引導信貸資金“投早”“投小”、向科技創新領域的流動,為初創企業、科研機構提供必要的研發資金,降低創新活動的資金成本。同時,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專注于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另一方面,金融中心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幫助企業優化資本結構,改善經營狀況,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遼寧這樣的老工業基地,金融中心的發展尤為關鍵,能夠幫助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模式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同時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成長。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遼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分別達2083.78億元、295.94億元和539.89億元,同比增長8.41%、23.32% 和10.24%。
聚焦產業金融的沈陽區域金融中心發展實踐
產業金融通常圍繞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金需求、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通過融資、投資、保險、信托等金融工具與服務,為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產業金融的實施,能夠幫助產業聚集資本、技術和其他資源,增強產業競爭力,同時促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實現金融與產業互利共贏。在實際操作中,金融機構往往根據產業的特點和周期,設計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金融解決方案,例如,定制化的融資方案、投資顧問服務等,有效地支持產業鏈的穩定和擴展。
根據《沈陽區域金融中心發展規劃( 2 0 2 0 — 2030)》的中期目標,沈陽區域金融中心現階段的發展實踐主要聚焦于產業金融——到2025年,在金融科技、新型金融、地方金融監管、金融集聚區建設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突破,形成獨特的產業金融發展模式,成為產業金融創新的策源地,金融市場能級提升,區域要素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顯著,形成較好的區域輻射能力,金融開放合作有效推進,東北振興投融資中心、東北產業金融創新中心地位增強,中蒙俄經濟走廊金融資源配置樞紐功能初步構建,把沈陽建設成為核心競爭力突出、綜合實力區域領先、輻射服務能力顯著的東北區域金融中心。
金融發展路徑更加清晰。在《沈陽區域金融中心發展規劃(2020—2030年)》的指引下,沈陽市致力于逐步建設成為東北乃至東北亞區域功能突出、創新力強、開放度高的重要金融中心。繼成功實施《沈陽市建設區域金融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后,沈陽市又接連推出了《沈陽市加快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通過持續的政策激勵和規劃引領,沈陽已初步形成了“一區一街一城”的金融集聚區發展框架,為產業金融模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金融生態更加完善。產業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高效的金融生態系統。沈陽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重點城市,不斷地匯集和優化金融資源。截至2023年底,沈陽市有450家持牌金融機構(銀行、保險、證券等),這一數字在東北地區排名首位。不僅能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還能確保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深度,充分滿足各類產業發展的不同需求。
金融基礎設施更加健全。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備程度直接影響產業金融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沈陽市通過不斷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對地方產業的金融支持。一是推出本地首個企業征信平臺,大幅提升了企業融資的便捷性和金融機構的信貸決策效率。二是設立東北地區首家續貸服務中心,并與15家銀行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三是上線東北地區首個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推動了地區綠色產業的發展。
金融市場活躍度持續提升。近年來,沈陽市致力于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全面發展,以促進區域產業的多元化和持續增長。在此過程中,遼寧股權交易中心作為重要的平臺,成功設立了多個針對不同市場需求的交易板塊,包括科技板、青創板、上市后備板、科技創新板及“專精特新”板,各板塊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專門的金融服務和支持。截至2023年末,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總數達2687家。其中37%的企業為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等高質量企業,顯示出沈陽市在高科技和專業化領域的集聚效應。特別是“專精特新”專板,擁有499家企業掛牌,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此外,沈陽市通過加強上市培育和輔導,成功推動多家地方龍頭企業走向國際資本市場,例如, “依生生物”在納斯達克的成功上市,“十月稻田” 在港交所的上市,顯著提升了沈陽市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能見度。這些成功案例不僅增強了沈陽金融市場融資的深度和廣度,也有效提升了地區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
依托市場建設的大連區域金融中心發展實踐
在最近發布的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 大連的金融中心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9位,較上一期提升了5位,進入全球前60名。自2015年以來,大連已連續19次被列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了其金融發展的澎湃動力和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
期貨市場的引領作用持續凸顯。一是期貨市場規模和影響力持續擴大。大連商品交易所是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塑料、鐵礦石等期貨市場。截至2023年末,大連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達到25億手,成交額高達113.6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兩倍有余,期貨市場份額在全國占比達到29.5%,在全球衍生品市場中排名第九。大連在全球衍生品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二是金融創新不斷發展。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多個創新性金融產品,如全球首個實物交割的鐵礦石期貨、國內首個鮮活品種雞蛋期貨、生豬期貨及國內首個商品期權豆粕期權。這些創新產品不僅滿足了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也提升了期貨市場在國際金融舞臺上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三是期貨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日益緊密。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發展不限于金融市場本身,還積極推動期貨與現貨市場的結合,通過基差貿易、標準倉單等業務創新,建立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形成產業交易商和各類主體共建共享的大宗商品生態圈。這種市場功能的拓展極大地促進了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有效對接,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四是期貨市場國際化發展提速。大連商品交易所不斷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聯動,在國內首推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金融工具和合約,與境外機構合作。不僅擴大了大連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影響力,也為全球客戶提供了更多的交易選項和服務,促進了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國際合作。
多層次市場建設持續推進。一是金融機構多樣化發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持牌金融機構總數達到300 家,包括17家法人金融機構、27家外資金融機構、52 家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全面且多層次的金融服務能力, 加強了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二是資本市場多層次發展。大連成功建立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證券交易所的服務基地,成為東北首個集三大交易所服務基地于一體的城市;大連境內外上市公司共有40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32家,占全省的36%,顯示出大連在資本市場支持企業成長方面的領導力;通過持續優化激勵舉措,大連近三年新增上市企業6家,顯示出資本市場的活力和發展潛力。
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持續提升。一是金融業在地方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凸顯。截至2023年末,大連市金融業總資產達3.1萬億元,同比增長3.9%,顯示出金融業的穩定增長趨勢。金融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6%左右。金融業作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的地位非常突出。二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升。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如“保險+期貨”模式,有效地為農業等傳統行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促進這些行業穩定發展。通過積極推動與企業對接,比如設立首貸中心和實施整村授信,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效率,特別是加大了對小微企業和農村地區的金融支持。三是金融開放和金融創新成效顯著。例如,推動自貿金融創新,實施QFLP試點制度等。不僅提升了大連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還吸引來更多外部優質金融資源,提升了大連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影響力。通過這些政策,大連能夠更好地連接國內外資本市場,為地方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支持。
推動沈陽—大連“雙核”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政策建議
聚焦優勢金融模式,提升“雙核”區域金融中心服務精度。就沈陽而言,應進一步聚焦產業金融服務, 充分利用本地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創建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金融服務平臺,例如,為企業提供融資對接、征信查詢、擔保評級、政策咨詢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增強“政府+金融”力量,支持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二是進一步改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對接機制,確保金融資源有效流向產業發展所需領域。例如,構建“政府—銀行—保險—企業”多維聯動模式,提高金融資源向產業流動的效率。三是支持和培育一批專注于產業金融的機構,通過園區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模式推動產業金融發展。就大連而言,應依托其地理優勢和政策支持,聚焦期貨金融和航運金融, 打造國際化的金融服務平臺。一是加強大連期貨市場在全球大宗商品定價中的影響力。例如,圍繞關鍵期貨產品完善倉儲、物流、結算等服務體系的建設,建立適應國際貿易需求的標準。二是依托大連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發展航運金融和物流金融,為全球貿易提供融資、保險和風險管理服務。三是圍繞產業鏈上企業的價格管理、產品交割等需求,提供更豐富的產業融資工具和風險管理工具,幫助企業和金融機構控制在國際貿易與投資中的風險。
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提升“雙核”區域金融中心輻射廣度。一是加強國際金融合作。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市場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沈陽和大連金融市場的開放和融合,吸引專業外資金融機構在遼寧設立分支機構。二是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例如,開發“雙保理”等專門針對跨境投資和貿易的融資工具,為企業提供海外投資、建設項目融資支持,提供更靈活的外匯管理解決方案。三是探索完善數字人民幣結算平臺。例如,總結和利用大連實現全國首個B2B平臺數字人民幣結算的經驗,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的便利性。
強化創新引領發展,提升“雙核”區域金融中心市場深度。一是推動發達地區可復制、可推廣的金融創新經驗落地實施。加強與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合作,引進場外交易產品、綠色金融產品等先進的金融工具,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參考國際標準和我國發達地區監管模式,建立和完善符合遼寧本地實踐的金融監管體系,確保市場的穩定性和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設立專門的金融科技園區或創新中心,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政策支持和發展平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優化金融服務流程,開發監管科技,提高金融監管的便捷性和精準度。加強金融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和自主可控開發,確保金融數據的安全。三是培養金融創新人才。打造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化人才集聚區。通過實施“興遼英才計劃” 等重點人才引進計劃,專注于吸引和培養在金融創新及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深化與國內外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通過科教人才專項行動,提高科研能力。同時,提供全面的支持政策,例如,實施獎勵補貼,提供優質的住房、教育和醫療條件,為人才提供安心的創業、生活環境。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