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衛
MOOC是21世紀“互聯網+教育”的重要體現,其本質是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其特點就是學習資源、課程內容的聚合,旨在設立網絡學習平臺,給學生提供系統性學習的機會,使學習者隨時隨地能夠進行線上學習,通過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將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優質教育資源、專業課程資源匯總,為學習者提供優質的學習服務,諸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慕課平臺,學習者通過慕課平臺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享受最優質的學習資源。MOOC課程理念便是充分利用MOOC平臺,樹立開放、自由、靈活的教學理念,讓學習者通過MOOC平臺自主探索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等,教師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鼓勵者”,學生通過MOOC平臺完成課程知識學習、素質提升。下文秉承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創新原則,立足MOOC課程理念,發揮MOOC平臺優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選擇性必修2的“種群的數量特征”教學為例,分享教學設計與實踐經驗。
一、課前導入,明確新課涉及核心概念,夯實理論知識基礎
(一)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新課主題
多媒體技術是當今信息技術領域發展最快的技術,教師選擇與單元、章節知識相匹配的視頻、音頻等,通過多媒體大屏播放給學生,便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眼球,使課本上抽象化知識轉變為屏幕上的形象化符號,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
師:同學們,在新課開始前,老師問大家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認為,地球上的物種都是以種群的方式生存與繁衍的嗎?你們能找到一種以單一個體生存和繁衍的物種嗎?
生:不能。
師:接下來同學們觀看一個視頻,了解地球上各種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共同特征。
生物學教師通過教室多媒體設備,將提前制作好的相關視頻播放給學生,視頻內容以講述地球上陸地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兩棲爬行動物、昆蟲、海洋生物及人類的生存與繁衍特征為主,講述了各種物種都是以種群方式存在。
師:同學們,通過觀看視頻,你們發現什么規律了嗎?
生:好像地球上任何物種都不可能以單一個體生存和繁衍,無論是烏龜、鱷魚,還是鳥類、昆蟲、狼、虎、豹、牛、羊、馬等都是由個體形成的集合。
生:即便是人類,也是以群體的方式生存與繁衍的。
師:同學們非常聰明!是的,地球上任何物種都不可能以單一個體生存和繁衍,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形成的集合,我們就稱之為——種群。
該環節的目的便是讓學生明白“種群”的核心概念,學生只有真正理解種群的概念,他們才能更好地去學習種群的數量特征。顯然,該環節實現了學生自主發現與思考問題,理解到地球上任何物種都是以種群形式存在,夯實了學生理論知識基礎。
(二)明確新課學習重點,夯實新課導入條件
從生命本質的角度分析,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從種群的角度理解生命,這曾在本學期《開學第一課》中介紹過,這是教學前后的連貫性。“種群的數量特征”課時內容是學生的視角從微觀個體水平到宏觀群體水平的轉折點,對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有重要意義,該課時主要講述了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種群的數量特征,為學生學習本章重點內容之一“種群數量的變化”打下基礎。
師:同學們,大家思考一下,地球上每一個物種的數量是相等的嗎?
生:不是。
師:請舉幾個例子。
生:大熊貓、北極熊、棕熊、東北虎、東北豹等保護動物顯然比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狗、貓、牛、羊、豬等動物的數量要少很多。
師:是的,這就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命題——種群數量。
師: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種群數量的變化,由種群數量還延伸出另一個重要命題——種群密度,我們學習的重點便是掌握估算種群的密度的方法、了解種群的數量特征。請同學們帶著這兩個重點話題,跟隨老師去探究生物世界。
該環節的重點是由上一個概念理清環節導出種群數量、種群密度兩個重要命題,種群數量特征與種群密度估算是“種群的數量特征”課時教學的重難點。
二、課中教學,通過MOOC平臺自主探索學習,增強學生學習能力
(一)依托MOOC平臺,面向學生布置任務
教師運用中國大學MOOC、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或騰訊課堂、超星學習通等構建起線上的教學空間,同時開展線上教學、線下教學的雙重教學。與以往單方面的線下教學模式相比,線上教學的介入,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為學生的學習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權,有效解決了以往線下課堂對教學場所、時間的限制,擴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運用了中國大學MOOC平臺,同學們表現出很強的學習積極性,大家都已經有了中國大學MOOC的賬號,今天,我們同樣利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進行小組探究性學習,打造翻轉式課堂。
師:基于本節課的重點,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四個探究性任務。
任務一:小組合作,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或自主使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學堂在線等,去理清種群密度這一概念,探究種群密度的估算方法有哪些,并思考其原理。
任務二:選擇自己喜歡的幾種物種,探究不同物種種群的年齡組成。
任務三:選擇自己喜歡的幾種物種,探究不同物種種群的性別比例。
任務四:嘗試探索物種種群的遷出率、遷入率的特點。
該環節的重點是向學生布置了自主探究性任務,同時還為學生介紹了MOOC平臺,讓學生不僅知道這節課學什么,還知道如何學。
(二)通過MOOC平臺,指導學生任務解決
MOOC強調自學、互助性學習,強調學習者為了完成某一學習目標,自主收集資料、獲取資源進行自學。
師:同學們,我們先是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獲取課程資料,使用該平臺上的視頻講解功能,理解什么是種群密度。
中國大學MOOC平臺作為一種開放性、資源共享性的知識社區、學習平臺,有許多關于“種群的數量特征”公開課與資料。學生通過視頻觀看、圖文形象闡釋等方式,不難理解種群密度這一核心概念,甚至許多生物學基礎扎實的學生,可以在公開課與相關資料的輔助下,能自行地理清種群密度的估算方式及原理。
生:種群密度就是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師:那么我們有辦法去估算種群密度嗎?
生:有!樣方法是估算種群密度常用方法之一。
師:請同學們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完成老師向大家傳送的一個例題,例題內容是調查昆蟲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蟲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由于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匯總國內外大量優質的習題與案例,教師可以直接選擇那些優秀、經典的習題讓學生去印證探索到的理論設想,實現理論與實踐學習結合,教師指導學生邊完成習題,邊向學生講解樣方法的使用方式原理。
師:同學們,請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觀看介紹東北豹、大熊貓、老鼠、蝗蟲等動物的相關視頻,通過觀看視頻,你們發現了什么特征?
生:盡管我們一直在加強對東北豹、大熊貓等動物的保護力度,但是這些種群數量仍然不能迅速增長,種群密度也較弱,反之,人類為了保護農田,一直在防治鼠、蝗蟲等動物,但是他們的種群數量與密度卻持續不減,甚至有時出現反增態勢。
師:這就涉及一個重要問題,物種的出生率與死亡率以及遷入率和遷出率。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去探索物種的出生率與死亡率、遷入率與遷出率對物種密度的影響,以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方式,明確相關知識重點。
師:同學們,我們通過自主探索與學習,已經知道了種群的數量特征主要包括種群的密度、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構成種群數量特征的要素呢?請大家小組合作,繼續通過MOOC平臺學習與探索。
生:年齡結構、性別比例也是構成種群數量的特征要素。
教師根據小組學生的探索結果與發現,啟迪學生的思想,讓學生逐步對發現的結果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與感悟,從而幫助學生筑牢核心概念的同時明白知識背后的生物學邏輯。
三、課后延伸,依托MOOC平臺實現課堂延伸,啟迪學生思想智慧
(一)線上線下課堂連接,帶領學生交流分享
生物學學科育人工作應突破育人模式限制,充分利用好線上平臺優勢,與線下課堂有機結合,創建生物翻轉式課堂,提高育人效能。翻轉課堂的本質就是顛覆傳統的課堂形式,改變“先教后學”,主張“先學后教”。同時,課堂場景也有所顛覆,以線上課堂為先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逐一解決學習問題,最后再由老師開展集中指導。
師:同學們,經過線上的學習與探索,相信大家對“種群的數量特征”這一課時內容有了較好掌握,同學們也已經知道了種群的數量特征要素組成!那么,基于你們上一階段的探索與學習結果,有哪些同學愿意到講臺上做一次總結展示呢?
小組代表(講臺上通過電子白板總結展示):種群的數量特征主要包括種群的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間特征等,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具體指在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個體數。
該環節的目的是實現線下課堂與線上課堂的連接,帶領學生對線上學習進行總結與鞏固,從而夯實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形成完整的生物學知識框架。
(二)利用MOOC平臺,布置課后作業
MOOC課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學教學不僅要做好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還需要開展好學生學習評價工作,評價主體是學生,評價內容是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掌握度、應用效果,同時要評價學生的生物學思維、思想,評價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實施學習評價,最直接且有效的載體便是課末的作業練習,通過作業任務發放便于檢測學生學習成效。
師:同學們,經過對“種群的數量特征”學習,相信大家不僅理解了什么是種群及其特征表現,也掌握了種群的特征的必要調查計算方法!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趣味性的作業任務,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
教師主要利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收集與制作了與“種群的數量特征”章節有關的課后習題,邀請學生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完成習題任務。由于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習題資源豐富,且每一個習題模塊具備邊練習、邊講解的功能,可幫助學生做到學習中鞏固。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大學MOOC本身具備對學生學習痕跡的檢測功能,教師可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以學生作業成果為在載體,完成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智慧化評價。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