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教育的起點在哪里?很多教育人都在埋頭急匆匆趕路,卻忘了這個最基本的問題。是知識的累積、技能的傳授和素養的獲得嗎?這些當然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它們不是教育的起點。我以為,教育的起點應該有以下三個維度。
起于態度
態度是一個人對特定對象持有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其中包括他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教育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批評不以為然,具體表現為心不在焉、插話頂嘴等。這時老師就會說:“你這是什么態度?你這樣的態度能改正錯誤嗎?能把學習搞好嗎?”其實,如果學生認為你批評得對,他不可能置若罔聞。就是因為他不喜歡,甚至對你的批評深感厭惡,他才會抗拒。
遇到這種情況,老師自身要端正態度,查找原因,尋找更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只有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學生才能對學習的內容充滿期待。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就會支持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學習的效果就能到達預期。比如,一個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學生的實際學情,把課上得很精彩,每節課都能帶給學生意料之外的收獲和深刻的認知體驗。幾次課之后,學生就喜歡上了這個老師,經常盼他來上課。在學習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態度,有利于學生持續的成長。
教育是一個多元復雜的過程,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決定了學習的質量,也影響著學生的思維發展。怎樣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呢?一是要建設好家庭、學校和社區這座“立交橋”,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生的學習態度向著我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二是要多創設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中逐漸感悟,并從中獲得滿足感。比如,要想讓學生對某個職業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去實踐,自己體驗這個職業的酸甜苦辣。三是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為學生分析社會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打通知識與現實世界的關聯。我們很多時候只是把課堂作為傳授知識的場所,其實課堂教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設法將相關知識與現實生活、社會情境建立聯系,通過科學原理來分析和認識世界,幫助學生看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抱有的偏見或成見,發現禁錮他們理解的內在原因,從而培養他們對知識、對人生、對社會的正確態度。
起于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以認識和探索事物的需求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一個人的興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專注于什么、做什么以及能否把它做好。興趣往往促使一個人的行為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方向,并在該方向上做持之以恒的探索。即使他沒有做出世人期待的成果,也會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獲得各種滿足。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要做的,就是設法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逐漸意識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領域,并愿意在這些領域投入時間和精力。
興趣是學習的基石,它發自內心。教師要培植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對他們的學習愿望、動機、態度加以重視,發揮興趣的導向作用,使他們成為知識的“樂之者”。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放在正中央,以學生為本。只有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特點,走進學生的世界,不斷地加強溝通,教師才能將所有獲取到的信息為教學所用,循循善誘,啟發學生思考,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學習。
在培養學習興趣方面,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認為:“要抓住新、趣、情、思四個字。”新:保持新鮮感。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雙向互動性,因此教學不能千篇一律、千課一面,要實時保持新鮮感,追求新奇的傳遞。趣:增強趣味性。教學過程要富有趣味,使學生流連忘返,讓學生如沐春風。因此,課程必須設置得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學生才能覺得趣味無窮,推動思維進入興奮狀態。情:打造“入情”場。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之中,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無論是在備課還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都需要入情,以情傳情,以情激情。教師有情感,更能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從而深刻領會學習的樂趣。思:加強探究性。聚焦智力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更濃的興趣。“思”不僅指思考,還指著重開發學生的思維性,提倡探求,做探索性研究,借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于漪老師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人的稟賦各不相同,興趣愛好也有很大差異。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時,不要企圖用統一的方式讓學生產生相同的興趣,而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
起于方法
在所有的知識中,有關方法的知識最重要。古人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就是要教方法。一個人掌握了某門功課的學習方法,他就拿到了學好這門功課的鑰匙。現在的課堂,很多老師熱衷于講解知識而忽略了方法的傳授,致使教學效率低下。有的老師會傳授方法,但限于零碎的點,沒有找到學習這門學科的規律,也很少歸類提升到“線”“面”的層次。學生找不到學習這門學科的有效方法,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慢慢地,他們就成了偏科生或“后進生”。因此,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師對所任教學科學習方法的把握。
教育界還有一句話耳熟能詳:“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說的是每門功課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用一個方法去學所有的學科。學習不同學科,要根據這門學科此時此地的實際情況,有所變通,有所選擇,這樣才能總結、提煉出學習該學科最有效的方法。
記得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時,我在一所農村學校備考。當時我的文化基礎很差,要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難度可想而知。可我遇上了幾位能“授人以漁”的老師。歷史老師把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寫在一張長長的白紙上,上面有年代、朝代、著名人物和事件,他一再叮囑學生學歷史要掌握“時間軸”;地理老師每次上課都會拎著一個很大的地球儀來教室,他告訴學生,學地理無他,把課本上的知識與地球儀對接起來,形成清晰的空間概念即可。我們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學,學習成效果然非常明顯。
后來,我成了一名語文老師,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摸索出一些方法。我深深體會到,語文學習最簡單、最實用、最有效的方法無非就是這八個字:精讀博覽,勤寫多練。語文教師在校內外、課內外帶領學生持之以恒地踐行這八個字,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如何讓學生得法?教師在教學中,一要深刻領會本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對學科教材和大綱做到爛熟于心。這般心中有數,目中有人,手上有法,課堂上就能收放自如。二要激勵學生主動探究,這樣就會常常有從學習中來的獲得感和成就感。三要和學生一起及時總結學科學習的經驗,歸納提煉出便于操作的方法并反復運用到學習中去。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過分功利,我們的教師在教學時能時時關注態度、興趣和方法,我想,學生自然會學得愉快輕松,而且能常常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