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菁 彭再新
【摘要】王夫之的《莊子解》是中國古代解莊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為深入研究《莊子解》這一寶貴的文獻資料,必當疏通其文意。整理發現,《莊子解》中尚存在一些有待疏解的字詞,本文選取其中部分疑難字詞,并進行考釋,對《莊子解》一書的文獻研究工作及漢語詞匯的研究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王夫之;《莊子解》;字詞;考釋
【中圖分類號】B24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3-008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24
基金項目:202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王夫之《莊子解》與郭象《莊子注》訓詁對比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202310555106)。
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作為明清之際的大儒,王夫之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有著頗多貢獻。其所著的《莊子解》一書,思想精深,體系完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解莊之作,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學界歷來多關注王夫之在經史之學上的成就,對王夫之在莊子哲學的闡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若想準確領會船山先生的思想要義,就不可忽視其著述行文中最基本的字詞之義。通過整理發現,《莊子解》中亦存有諸多疑難字詞,本文選取其中的“翳”“絫”“圉”“含弘”“污隆”“窅然”“官骸竅藏”“洪纖”“詛盟”“窒”“皞天”“回惑”“威儀酬酢”等字詞,結合文本文意,查閱文獻典籍,對上述疑難字詞進行考釋,嘗試疏解其意義。或有謬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翳”
《莊子解·卷一》:“繇野馬、塵埃、生物之息紛擾于空,故翳天之正色,不可得察。”
按:“翳”字的本義,是指用羽毛制作而成的車蓋。《說文解字》中說,“翳,華蓋也。”《急就篇注》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解釋,“翳,謂凡鳥羽之可隱翳者也。舞者所持羽翿,以自隱翳,因名為翳。一曰華蓋,今之雉尾扇,是其遺象。”“翳”又指蔽覆之物,例如《管子·小匡》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壘,兵不解翳”之“翳”。而《莊子解·卷一》中“故翳天之正色,不可得察”之“翳”,當作動詞解。《揚子·方言》曰:“翳,掩也。”《廣雅》:“翳,障也。”《廣韻》中也說,“隱也,蔽也。”《楚辭·劉向·九嘆·遠逝》中有“阜隘狹而幽險兮,石?嵯以翳日”之語,“翳”在其中即為遮蔽意。《莊子·逍遙游》中說,“野馬也,塵埃也”都是生物以氣息相吹的結果,“紛擾于空,故翳天之正色”之“翳”當作掩蔽之意解。
二、“絫”
《莊子解·卷一》:“自知效一官以上,三絫而乃游無窮。”
按:《說文解字》中說,“絫,增也。”《前漢·律歷志》中有“權輕重者,不失黍絫”,其中,十黍即為“絫”,而十絫即為銖。“絫”在古時同“累”字。《說文解字注》中說,“增者、益也。凡增益謂之積絫。絫之隸變作累。累行而絫廢。古書時見絫字、乃不識為今之累字。良偽切、亦如是。”如《吳王濞傳》:“脅肩絫足。”顏師古曰:“絫,古累字。”“累”字有集聚意,如《史記·卷四·周本紀》:“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有增加意,如《韓非子·五蠹》:“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此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從“知效一官”始,由“行此一鄉”到“德合一君”再至“而征一國”,接連增進,是為“三絫”。
三、“圉”
《莊子解·卷一》:“彼于分有定,于境有辨,以形圉而不以神用,而忘分忘辨者,不測之神也。”
按:《說文解字》中說,“圉,囹圄,所以拘罪人。從幸從囗。一曰圉,垂也。一曰圉人,掌馬者。”《爾雅·釋詁》將“圉”釋為“垂也”,如《詩·大雅》:“多我覯痻,孔棘我圉。”而“圉人”為掌養馬芻牧之事者,如南朝徐陵在《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中的“詣諸圉牧,莫不皆知”。而《莊子解》中言及視宋榮子則見為神人,“以形圉而不以神用”,此中的“圉”當作動詞解,或為受限之義。
四、“含弘”
《莊子解·卷一》:“天高地下,高者不憂其亢,下者不憂其污,含弘萬有而不相悖害,皆可游也。”
按:“含”,《說文解字》中言,“含,嗛也。”《正韻》:“包也,容也。”“含”有包含、容納之意,有“內藏著、存在著”之意,如《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之“含”。對于“弘”字,《說文解字》中說,“弘,屋深響也。從宀厷聲。”《玉篇》:“大也。”《增韻》:“廣也。”對于“含弘”,《易·坤》有言:“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孔穎達疏:“包含宏厚,光著盛大,故品類之物皆得亨通。”“含弘”亦可指襟懷度量之大,如《文選·嵇康·幽憤詩》:“大人含弘,藏垢懷恥。”其中“含弘”一詞為述賓結構,指心胸之寬廣。而《莊子解》中“含弘萬有而不相悖害”之“含弘”,應為“天高地下”可包容博厚之意。
五、“污隆”
《莊子解·卷一》:“污隆治亂之無窮,與之為無窮。”
按:“污”,《說文解字》中說,“污,薉也。一曰小池為污。一曰涂也。”《說文解字注》:“薉者、蕪也。地云蕪薉。水云污薉。皆謂其不潔清也。”“污”又生發出衰微之意,如《禮記·檀弓》:“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隆”,《說文解字》中說,“隆,豐大也。”“隆”之本義為豐富盛大。如《淮南子·繆稱》:“趙宣孟以束脯免其軀,禮不隆而德有余。”又《玉篇》:“盛也。”而“污隆治亂之無窮”,根據語義結構,可推知“污隆”與“治亂”意義相近,當作政治之興替或世道之盛衰解。
六、“窅然”
《莊子解·卷一》:“神凝者,窅然喪物,而物各自效其用,奚能困己哉?”
按:“窅”,《說文解字》中說,“窅,深目也。”《篇海類編》言其為“深遠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本政》中有“茫乎天運,窅爾神化”之語,其中“窅”即指深遠意。如《文選》中的,“若乃交神圯上,道契商洛,顯默之際,窅然難究;淵流浩瀁,莫測其端矣。”張銑注:“籌策明默,窅然深遠,難以究探也。”“窅然”又可指岑寂貌,如唐李景亮的《李章武傳》:“視天欲明,急趨至角,即不復見,但空室窅然,寒燈半滅而已。”亦可指幽暗貌,宋代嚴羽《山居即事》詩云:“磵戶寂無人,松蘿窅然暝。”而“神凝者,窅然喪物”,結合“喪物”之意,此處的“窅然”或作悵惘貌來解。同《莊子·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窅然喪其天下焉。”陸德明釋文:“窅然,猶悵然。”
七、“官骸竅藏”
《莊子解·卷二》:“將指此官骸竅藏,何者為主,而何者為臣妾?”
按:“官”,《說文解字》中說,“官,吏,事君也。”又可指具有某類機能的器官,如《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骸”,《說文解字》中說,“骸,脛骨也。”也可作骨之通稱,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又指身軀,如《呂氏春秋·孟春紀·重己》:“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竅”,《說文解字》中說,“竅,空也。”又可指眼、耳、口、鼻等器官之孔。“藏”,《說文解字》中說,“藏,匿也。”又與“臓”通,如《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即內臟,如《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故“官骸竅藏”即指身軀、身體。
八、“洪纖”
《莊子解·卷二》:“洪纖雖殊而不相爭軋。”
按:“洪”,《說文解字》中說,“洪,洚水也。”《說文解字注》中說,“洪、大也。引伸之義也。”如宋代蘇軾的《石鐘山記》:“聲如洪鐘。”“纖”,《說文解字》將其釋為“細也”,《揚子·方言》中說,“纖,小也。繒帛之細者謂之纖。”“纖”有細小意,如《文選·馬融·長笛賦》:“微風纖妙,若存若亡。”故“洪纖”即為巨細、大小等意,且文中有“雖殊”二字,足可見其差異之大與對比性之顯著。《文選·班固》中有言,“鋪觀二代洪纖之度,其賾可探也。”張銑注:“言布觀殷周大小之度,其幽深之跡亦可探究也。”宋代曾鞏的《賀熙寧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中也有“顯晦咸暨,洪纖不遺”之語。
九、“詛盟”
《莊子解·卷二》:“自有適有,而各據為心之所得,見為德而守為常以立其封,發若機括而留如詛盟,皆八德之為也,道未始有之也。”
按:“詛”,《說文解字》中說,“詛,詶也。”《廣韻》將其解釋為“咒詛”。“詛”又有起誓之意,如《周禮》:“掌盟詛。”鄭玄注:“盟詛,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盟”,《釋名》曰:“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類篇》言其為“誓約也”,有立下誓言之意,如《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將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詛盟”即作誓約之意解,如《書·呂刑》:“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孔穎達疏:“雖有要約,皆違背之。”違背要約,即違背“詛盟”。
十、“窒”
《莊子解·卷四》:“有以則作于其氣,而逆人之氣:以其端乘其邪,以其虛乘其窒,以其勉乘其惰,以其一乘其紛。”
按:“窒”,本義為阻塞,《說文解字》中說,“窒,塞也。”如《易·訟》:“有孚窒。”《爾雅》言其為“塞也”,《廣雅》注其為“滿也”。又《集韻》:“徒結切,音侄。實也。”《莊子解》曰:“以其端乘其邪,以其虛乘其窒,以其勉乘其惰”,可見“端”與“邪”二者相對,“勉”與“惰”二者相對,則“虛”亦當與“窒”相對。故結合文意,此處“窒”應當作“實”來解。
十一、“皞天”
《莊子解·卷四》:“心齊之要無他,虛而已矣。氣者生氣也,即皞天之和氣也。”
按:“皞”,《說文解字》中說,“皞,皓旰也。”清代大家段玉裁注:“皓旰,謂絜白光明之貌。”《廣韻》言其為“明也”,《類篇》言其為“白貌”,可見“皞”字之本義應為明亮、光潔。《前漢·鄭崇傳》中便有“皞天罔極”之語。“皞”字又通作“昊”,如《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昊天”即“皞天”。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其中“昊天”即指廣闊無邊之蒼天。《莊子解》此處的“皞天之和氣也”,“皞天”亦應作蒼天之意來解。
十二、“回惑”
《莊子解·卷四》:“知先成乎中,則耳目且熒乎外,震撼回惑,人間世皆桎梏矣!”
按:“回”,《說文解字》中說,“回,轉也。”“回”字的本義為回旋。“惑”,《說文解字》中說,“惑,亂也。從心或聲。胡國切。”《廣韻》言其為“迷也”,《增韻》言其為“疑也”。“惑”字的本義為疑惑。故“回惑”一詞有迷惑意,如《后漢書·荀悅傳》:“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不回惑,外無異望,則民志平矣。”亦有惶惑意、猶豫意等。《莊子·人間世》中談到,葉公子高將要出使齊國,他認為楚王交給自己的使命非常重大,而齊國對待從外國來訪的使臣,表面恭敬,有禮有節,實則輕視怠慢,所以很是害怕。但孔子曾對他說,任何事情,無論大小,鮮有不合乎道而取得好結果的,事若不成,則必然會受到懲罰;事情若成,則會受到激蕩的陰陽之氣所影響而換上病癥;而無論成敗與否都不會招致禍患的,就只有盛德之人可以做到。葉公子高說自己平日吃的都是粗食,早晨受命,晚上就想飲清涼的冰水,可見心生焦灼,已受陰陽之氣激蕩而失調,更何況如若事不能成,必然會遭受君主之懲罰。于是他向孔子請教,當這兩種災禍降臨己身,作為人臣實在承受不住,又有何避禍之法可以采取呢?葉公子高認為,雙重的禍患即將臨于他身,故恐懼而心焦。故結合文意來看,此處“回惑”應作惶惑之意解。
十三、“威儀酬酢”
《莊子解·卷五》:“好生而惡死,好存而惡亡,好達而惡窮,好富而惡貧,好譽而惡毀,所好為賢,所惡為不肖;乃至饑渴寒暑,皆不順其情之所適然,以致飾于威儀酬酢之形容。”
按:“威”,《說文解字》中說,“威,姑也。”《說文解字注》:“引伸為有威可畏。”“儀”,《說文解字》中說,“儀,度也。”徐鍇言:“度,法度也。”“儀”又可指儀表,如《詩·大雅》:“令儀令色,小心翼翼。”鄭玄箋:“善威儀,善顏色。”《詩經·邶風》中便有“威儀棣棣,不可選也”之語。“威儀”,可指古代典禮中的動作之禮和待人接物之儀,如《禮記·中庸》中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孔穎達疏:“威儀三千者,即《儀禮》中行事之威儀。”“威儀”還可指王公貴族的扈從、隨從,如《晉書·衛瓘傳》:“及大車、官騎、麾蓋、鼓吹諸威儀,一如舊典。”“酬”,《說文解字》中說,“酬,主人進客也。酬,酬或從州。”《集韻》:“時流切。同酬。”“酬”的本義為客人向主人祝酒后,主人再向客人敬酒。《儀禮·鄉飮酒禮》:“主人實觶酬賓。”注曰:“酬,勸酒也。”“酢”,《說文解字》中說,“酢,醶也。”《說文解字注》:“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謂之酢。”即從漿之本義引申為酸味。《倉頡篇》中有言,“主答客曰酬,客報主人曰酢。”“酢”指客人用酒來向主人回敬,如《詩經·大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酬酢”則指主客雙方互相敬酒,后泛指交往應酬等,如《宋書·索虜傳》:“若能酬酢,自今不復相犯秋毫。”此外,“酬酢”還有應對之意,如《易·系辭》:“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注曰:“酬酢,猶應對也。”“致飾于威儀酬酢之形容”,結合文本之義觀之,“威儀酬酢”或應作禮儀、交際之意解。
參考文獻:
[1]郭芹納.訓詁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胡安順,郭芹納.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蔣驥騁.古代漢語[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
[4]路慶蘭.王夫之《莊子解》文獻研究[D].魯東大學, 2018.
[5]彭再新,彭粵珊.王夫之《莊子解》用字注釋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4).
[6]彭再新,周霞.王夫之《莊子解》語法觀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4).
[7]孫永選,闞景忠.新編訓詁學綱要[M].濟南:齊魯書社,2007:213.
[8]王夫之.船山遺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6.
[9]王夫之撰,王孝魚點校.莊子解[M].北京:中華書局, 1964.
[10]許慎.說文解字[Z].北京:中華書局,2015.
[11]周雅杰.王夫之《莊子解》研究[D].廣西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