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嬌 葉輝 林含之
【摘要】“心理療愈”旨在通過心理學的方法對個體進行疏導,療愈過程有多種途徑和形式,而通過藝術形式或“藝術療愈”的手段在近年來也成為一個探討的主題,例如,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在心理療愈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著名“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愛德華大夫》是一部將電影藝術與心理療愈相結合的典范之作,以電影為媒介,結合藝術觀念化表達的心理療愈電影,取材于精神分析理論。影片以一位女心理醫生與一名失憶的假院長相愛,女心理醫生證明他清白并為其進行心理療愈為主題,一步步彰顯愛的力量和正向的觀念。
【關鍵詞】電影研究;精神分析學;心理療愈;文學研究;希區柯克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3-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25
基金項目:202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藝療”——綜合藝術療愈法應用于家庭心理與社區服務》(項目編號:202313320061)。
著名“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研究心理學電影,被稱為“電影界的弗洛伊德”,《愛德華大夫》是他于二戰以后所創作的首部影片,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早與精神分析學相關的電影之一。該片多處運用了精神分析理論與心理療愈的技術和方法,將電影藝術與心理療愈相結合,達到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這部影片的核心圍繞著性本能、潛意識、罪惡感、夢的解析,而這些都與精神分析學息息相關,電影圍繞著精神分析學、心理療愈展開,而電影不僅僅是在主題上面突出這些,在鏡頭語言、電影的藝術性上都也圍繞著心理與精神展開。
一、電影中的心理表達與文化內涵
(一)隱喻、潛意識與心理表達
影片《愛德華大夫》上映于1945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早與精神分析學相關的電影之一。但其中對于心理的表達、對潛意識的表達在許多年前的影片中已有所展現。例如,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是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在歐洲的實驗電影運動,出現了一些表現人物心理的表現方式。其中,第一先鋒派的代表為法國印象主義電影,從1917年到1929年貫穿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始末。在敘事層面,法國印象主義從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情節,并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意識狀態,比如幻想、聯想、夢境等。例如,杜拉克導演的《微笑的布迪夫人》中利用幻想、聯想、夢境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精神狀態,通過幻想中丈夫令人反感的形象,來體現出布迪夫人對她的丈夫十分厭惡。在表現手法方面,人物與環境相對應,以此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與精神,例如,萊皮埃的《黃金國》中舞女在熾熱的陽光下,高墻代表著她無法逃避的命運,襯托出她的無奈與絕望。在攝影技巧方面進行了創新,以此來達到表現人物心理與精神的作用,在視覺表現上得到劇情的統一,例如,《黃金國》中的主觀攝影、《微笑的布迪夫人》中的高速攝影、《忠實的心》中的疊化等。
第二先鋒派中的法國超現實主義受到當時正在興起的精神分析理論影響,超現實主張潛意識的表達,目的在于消除夢幻與現實、瘋狂與理性、主觀與客觀的界限。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尋求潛意識的表達,首要目標是通過夢境、本能等,表現出內心的全部內容,并非借助于故事或其他具有邏輯性或理性的方式。并且,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中人物的行為出自原始的無理性沖動。例如,布努埃爾和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共同創作的影片《一條安達魯狗》,運用視覺影像的沖擊和隱喻,通過無邏輯的鏡頭組接,將內心的感動和震撼體現出來。而這種無邏輯無理性就是一種潛意識的表達,一種深層次的心理表達,這證明電影能夠探索人類精神領域的深層。1945年的影片《愛德華大夫》中對于人物心理的表達,與這些是密不可分的,電影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發展的,《愛德華大夫》摒棄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抽象化和無邏輯性,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人物心理、潛意識的觀念的表達,以及一些渲染情緒的拍攝手法的運用。
(二)《愛德華大夫》中的心理表達與藝術的結合
在影片《愛德華大夫》中有許多表達人物心理的手法,在表達人物心理時運用演員表演、攝影等方面來表現。在演員表演方面,運用了長時間對演員面部的特寫來表現人物內心,一個長時間的面部特寫,可以讓觀眾受到演員表演的感染,并將注意力集中在演員的面部表情上,從中體會情緒的感染力。這種演員表演的呈現,與鏡頭語言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影片中男主角在動手術暈倒后,女主角發現了他的簽名與愛德華大夫的簽名并不相同,開始懷疑他的身份并質問男主角他是誰,男主角在這時想起了自己并不是愛德華大夫,這里在表現男主角心理的時候運用了一個推鏡頭,鏡頭從中近景變為特寫的過程,將觀眾的視線集中于男主角的臉部,表現出男主角內心的不平靜、惶恐迷茫的情緒。鏡頭語言的運用與演員表演的結合深化了人物心理的表達。
《愛德華大夫》攝影技巧的運用對于人物心理的表達有著重要的作用,電影能將抽象的內在心理外化出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對于鏡頭語言的運用,例如,影片中男主角和女主角來到布魯諾夫家中,男主角在晚上來到衛生間,運用緩慢推動的長鏡頭,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氛圍,暗示之后男主角惶恐的心理和失控的情緒。在這一長鏡頭后銜接了一個男主角看見白色物體的特寫主觀視角鏡頭,之后男主角的情緒逐漸失控,鏡頭在男主角和他的主觀鏡頭中不斷切換,這是為后來揭示男主角心理影響原因埋下了伏筆,同時通過主觀鏡頭的運用,表現出人物心理的惶恐。主觀攝影在法國印象派電影《黃金國》中便有所運用,這種攝影技巧目的在于將人物的心理通過視覺表現出來,突出人物的主觀感受,在《黃金國》中將人物看向遠處的鏡頭與遠方發光的宮殿的鏡頭銜接,模擬了人物的視點。主觀攝影在《愛德華大夫》中的運用在增強視覺沖擊力,深化表現人物心理的同時,使得觀眾感同身受。
二、《愛德華大夫》中的精神文化表現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在電影的長河之中,許多電影都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影響,無論是希區柯克的電影,還是法國左岸派,他們傾向于拍攝關于遺忘、記憶、潛意識等內容。在希區柯克的《愛德華大夫》中性本能、潛意識、夢的解析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體現,弗洛伊德指出:應該將無意識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區別開來。
弗洛伊德認為決定人的行為最根本的動力在于人的原始本能,在生的本能中性本能占據重要的部分,在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初次見面便體現出了性本能的力量,在性吸引的作用下,男女主角四目相對,鏡頭在男女主的臉上停留了較長的時間,表現出他們被對方所吸引,而在這一刻二者的命運已經進入了既定的軌道。性本能的力量也促使女主角冒著風險幫助男主角進行心理治療。潛意識的表達則是貫穿了整部影片,男主角遺忘了很多,但他的潛意識卻還記得,無論是條紋還是白色,這都與他潛意識中的弟弟的死、愛德華大夫的死相吻合,男主角因為童年導致弟弟死亡的失誤而將殺死愛德華大夫事件歸結于自身,因為他幼年時期的錯誤而導致了弟弟的死亡,這段記憶一直存在于他的心底,作為一種病態的情節,形成了一種潛意識。記憶被隱藏于深處形成潛意識,就是一種逃避,當正視這些記憶時,便是得到心理治愈時,潛意識是被一種遭到抑制的情緒。在影片當中,男主角的夢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是他擺脫嫌疑的關鍵,是他得到心理治愈的轉折點。在弗洛伊德出版的《夢的解析》表達了他對夢的觀點,他認為“夢是欲望的滿足,是有意義的精神活動”。影片中男主角的夢境與現實一一對應,夢境的每一個內容都是富有意義的。夢來源于現實的記憶與經歷,不過部分記憶可能藏在冰山之下,這就是潛意識的部分,人在清醒的狀態下是無法記起的,但是在夢的放松狀態就會呈現深藏于潛意識中的記憶。
(二)荒誕夢境與藝術思想之碰
在影片中,男主角的夢境中極具特色,這不僅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具象化敘述,也是藝術與精神世界、心理療愈過程的結合。這段夢境是與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的合作,他用荒誕的畫風創造了一個怪誕卻真實的夢境世界,這是藝術與思想的碰撞。怪誕的夢境是男主角潛意識的映照,夢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極具超現實繪畫風格的賭場與高臺相結合,形成了一個荒誕夢境,而夢中的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它揭示了男主角與愛德華大夫最后一次見面的時間、地點、事件,為之后揭示默奇森醫生殺害了愛德華大夫的真相做了鋪墊。例如,有胡子的老頭代表著愛德華大夫,戴面具的賭場老板則是真正的兇手默奇森醫生,夢境中賭場老板對有胡子的老頭說:“這是我的地盤,若再讓我看到你作弊一次,我就好好修理你。”這與默奇森醫生殺害愛德華大夫的原因相關,現實中默奇森醫生因為年紀大即將被愛德華大夫取代,所以殺害了愛德華大夫,在默奇森醫生的眼中醫院是他的地盤,愛德華大夫的到來被他視為了“作弊”。除了人物之外,夢境中的一些怪誕元素同樣具有象征意義。夢境的開始有著許多的眼睛,這渲染了壓抑的氛圍,暗示著眾多人的監視,賭場、賭牌意味著陰謀,讓整個夢境充斥著荒誕的氛圍。在大胡子從高臺上掉下去時,從后面走出了戴面具的賭場老板,他的手中拿著一個扭曲的輪子,并將它扔了下去,這與殺死愛德華大夫的工具左輪手槍相對應。男主角在夢中的斜坡上奔跑,后面有一個巨大的翅膀陰影追逐著他,這象征著一個滑雪場,說明了愛德華大夫死亡的地點。
這種夢境的呈現方式有極強的藝術性,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荒誕又真實,這是心理治愈、精神分析與藝術的結合,將視覺沖擊放大的同時,清晰地表達心理治愈的過程、精神分析的內涵。
三、《愛德華大夫》中的心理療愈
(一)《愛德華大夫》中心理療愈的解析
影片《愛德華大夫》以精神分析為依據進行對男主心理療愈,心理療愈貫穿全片。從一開始女主角發現男主角的異常開始,就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調。在男女主角的初次見面時,男主看到線條不適的反應,就隱喻了男主角患有心理疾病,隨著事情的發展、劇情的推動男主角在生活中的病態反應逐漸體現出來,這些都受到他的潛意識影響,他的病癥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比較嚴重的階段,卻得不到治療,最后女主角發現了他的異常,努力尋找他的病因,其中表現了精神分析理論的運用,最后通過談話、回憶過去的地點、夢境解析等方式治愈了男主角。導演通過影片展現了心理治愈的過程,影片中男主角的病因可追溯到童年時代發生的事件,對他醫治通過對夢境的解析和談心談話來完成,女主角對男主角一見鐘情,被他深深吸引,出于職業的責任和情感的羈絆,讓女主角冒著風險為他進行治療。
心理療愈是一種晦澀的行為,而影片結合精神分析和鏡頭語言將這一過程外化出來,首先通過三個事件進行了懸念設置與隱喻表達,第一次在男女主角的初次見面時,男主對線條的反感;第二次在男女主角表明心意時,女主角穿著的衣服帶著條紋引起了男主角的不適;第三次在男主角為別人做手術時看到了血感覺眩暈,這些懸念設置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將劇情推入一個轉折點,女主角努力嘗試治愈男主。之后的劇情進入了既定的軌道當中,他們為了治愈男主角的失憶癥而奔波,在影片中的心理方式包括談心談話和夢境的解析。
談心談話是最為普遍的心理療愈方式,男主角通過談心談話的方式記起自己并非愛德華大夫,認為是自己殺死了愛德華大夫,但事實并非如此。夢境作為一種潛意識對現實的映射方式,將男主角的記憶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呈現于熒幕之上,這也是一種隱喻表達。通過夢境女主角和布魯諾夫得到了許多信息,他們將夢境中的元素進行了聯想分析,推斷出了夢境的大致內容,他們推斷出意外發生的地點是在滑雪場。而他的錯誤認知是由于他的童年陰影導致,他童年滑臺階時,弟弟剛好坐在臺階上,他大聲呼叫,但是弟弟并沒有反應,最后他無意將弟弟撞到了帶尖刺的圍欄上,這葬送了弟弟的生命,這種巨大痛苦讓他產生了自我防御機制,這是在面對挫折時啟動的保護機制,會對現實產生錯誤的認知,男主角也同樣如此,因為他童年的這個事件,讓他把愛德華大夫的死歸結于自身。隨著記憶的回溯,他的心理疾病也得到了治愈。
(二)文化價值傳遞與心理療愈呈現
影片《愛德華大夫》全片貫穿著以精神分析為依據的心理療愈,這也使電影與心理療愈結合在一起。電影不僅是一種商業產物,也是一種藝術,卡努杜作為電影先驅者在1911年發表了《第七藝術宣言》,他表示電影是表演藝術,電影此后被稱為“第七藝術”。《愛德華大夫》作為一部電影,也不僅是一種傳播思想的媒介,它還是藝術,一種傳播思想的藝術。
影片《愛德華大夫》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將所表達的思想理論與藝術進行了融合。其中包括對鏡頭表達藝術、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格以及音樂的運用。在鏡頭表達藝術方面,表達人物情緒時,導演常使用長時間的人物面部特寫來表達人物的情緒,讓觀眾清晰地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變化,體會人物心理的變化,這讓心理療愈過程中人物心理外化出來。在使用面部特寫的同時,采用與某些事物或人的銜接,來表現人與物或人與人的關系,例如,在男主角在布魯諾夫家的衛生間時,不斷在男主角的情緒反應與白色的事物之間切換鏡頭,渲染緊張的氣氛的同時,傳遞他害怕白色的信息,這是一種隱喻表達,是進行心理療愈的關鍵信息,為后面揭露真相做了鋪墊。
影片的燈光運用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在渲染氛圍、表現人物心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刻畫人物的內心,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影片中,男主角受到白色物體刺激后,拿著剃須刀出現,這時的他一半身體藏在陰影當中,光線與先前大不相同,這體現出男主角在受到刺激后激起了他的犯罪情結,在這種的恐怖氛圍的襯托下,觀眾的情緒被調動,形成一個轉折點,推動后來“夢的解析”事件的發生。影片中的高潮是“夢的解析”部分,夢境是與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合作完成的,荒誕的風格,暗示著被男主角深藏于內心深處的荒謬記憶,這是對潛意識的呈現,是對具體心理療愈的解析。將心理療愈分為夢境與現實,二者截然不同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但事件相呼應,這就是心理療愈與藝術的結合,真實與虛幻的結合,用荒誕的藝術表現抽象的心理療愈。影片在第十八屆奧斯卡中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獎,影片對于音樂的運用在表現人物心理時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人物情緒有所波動時,會伴隨著或緊張或舒緩的音樂,音畫結合,將人物心理的表達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呈現了心理治愈的過程,音樂的變化與人物被治愈的情況息息相關,二者相呼應。
四、結語
影片《愛德華大夫》對于人物心理表達的呈現具有代表性,通過心理表達、潛意識表達呈現了心理療愈的過程,讓抽象的事物外化。影片將性本能、潛意識、夢的解析的理論運用在心理療愈上,不斷引導觀眾,了解心理療愈的內涵。它將藝術與心理療愈相結合,以精神分析理論為依據,傳遞關于人的思想,實現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李慧.論超現實主義文藝與超現實主義電影[D].重慶大學,2013.
[2]安利敏.希區柯克鏡頭中的弗洛伊德[D].上海師范大學,2009.
[3]李瑞靈.《愛德華大夫》的心理畫像[J].北方文學, 2019,(26):288-289+297.
[4]馬鐵立.電影《愛德華大夫》的精神分析解讀[J].電影文學,2013,(15):83-84.
[5]遲兆艷.精神分析的力量[J].百科知識,2012,(08): 34-35.
作者簡介:
張月嬌,漢族,山東濰坊人,青島黃海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葉輝,通訊作者,漢族,湖北武漢人,青島黃海學院講師,系主任,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美術設計。